復興國王蒲美蓬(2)
蒲美蓬在繼承王位之初,他的作用似乎僅限於遵照嚴格的禮儀出席各種典禮儀式。但是,這位通曉英、法、德、拉丁語等7種語言、博學多才的國王,並不是那種碌碌無為、坐享其成的昏君。他從登基那一天開始就力圖在君主立憲的政體下乾出一番大事業,最大限度地發揮一個國王的作用。儘管君主立憲在1932年就在泰國開始確立,但由於當時實權掌握在軍人手裡,即便偶爾也實施短期的民主政治,國王在泰國社會中應該扮演的角色卻沒有確定。一切都需要他自己來開創。他總結了200多年來曼谷王朝興衰的歷史經驗,得出一個結論:順乎民心,施仁政,則國家興;違背民意,欺壓人民,甚至施 * ,則國家衰。他決心走先輩們沒有走過的路,充分利用他的權威、實力和才幹,施仁政,行善於民,開創許多前所未有的事業。
泰國是個農業國,全國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從事農業。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蒲美蓬國王最重視發展農業,每年都要抽出8個月左右的時間,行程約5萬公里,去視察各種農業發展計畫。
1955年,泰國東北部遭受嚴重的旱災。那裡都是窮鄉僻壤,道路坎坷,政府高官很少去那裡,國王更是從來沒有去過。
28歲的蒲美蓬國王決定破這個先例,他和王后自己駕上吉普車,在那片地區作了20多天的調查巡視。途中他不斷地停車與普通老百姓以及僧侶交談,詢問救災情況。成千上萬的山區農民聽說國王王后來了,便跋涉幾天幾夜蜂擁而至,為的是一睹國王伉儷的風采,向他們傾訴苦衷。每到一地,蒲美蓬總是先去了解民情,他親切地同自己的臣民攀談:“請告訴我,你們有什麼要求?我能為你們做些什麼事情?”村民們被國王誠懇的態度所感動,紛紛把積壓在心頭的問題都傾倒出來,小到個人問題,大到國家大事,國王都耐心地一作答。
經過這次史無前例的視察,蒲美蓬不僅了解了民眾的疾苦,而且找到了國王聯繫臣民、參與國家發展的好形式。從此,蒲美蓬國王數十年如一日,經常去全國各地巡視,有時乘直升飛機,有時坐小船,有時徒步穿越泥濘小路,但更多的是親自駕駛吉普車,風塵僕僕地奔赴視察地點。泰國51萬平方公里土地上,共有73個府。這位身材修長、態度嚴謹的國王已巡視過每一個府,每年平均出巡5000公里。他視察時總是穿著敞領襯衫,戴一副太陽眼鏡。他親自接觸過的平民,比泰國歷史上任何一個國王都多。
為了解決東北貧困地區的連年大旱難題,蒲美蓬從五十年代中期開始,就用自己個人的資金研究和實施人工降雨計畫,以緩解旱區災情。這項計畫實行了20年。災民們把這救命的喜雨,稱之為“王雨”,以表達他們對國王的感激之情。
人工降雨,僅僅是蒲美蓬那造福於民的9000項“皇室建議計畫”中的一項。這個龐大的計畫還包括興建水庫和灌溉渠,開鑿運河和改造沼澤為良田,建造合作糧倉和遍及全國的水利網,等等。為落實這些計畫,蒲美蓬還在全國設立了6個皇家發展中心,致力於新工程的設計研究。國王甚至在皇宮周圍也搞了許多實驗項目。國王及其一家人,並不住在曼谷市區雄偉壯麗的大
皇宮,那裡僅僅是作為國王會見外賓和接受各國大使遞交國書的地方,他本人及全家搬到了遠郊簡樸的集拉達宮居住。蒲美蓬在皇宮旁邊,建有水稻新品種試驗中心、種牛場、林圃、有機肥料實驗中心等多種實驗基地。皇宮水池也成了養魚池,每年都有新的優質魚種被引入農村魚場。
蒲美蓬國王盡其所能重視農業發展,改善農民生活的舉動,也促使泰國政府加強對農業的投入,每年都撥出款項支持各地改造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邁進。泰國的農業現在已有了長足的發展,大米、木薯粉出口遙居世界第一位,橡膠、玉米和蔗糖的出口分居世界前五位。這一切成就的取得都與蒲美蓬國王的努力分不開,因此,他被人們譽為“泰國現代農業之父”。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