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尼山禱而生,前身後身見在身,去來今頃一彈指; 有周公才之美,鄉望國望天下望,齒德爵兼三達尊。

輓聯名人名家

對聯全文

上聯:比尼山禱而生,前身後身見在身,去來今頃一彈指;
下聯:有周公才之美,鄉望國望天下望,齒德爵兼三達尊。

對聯備註:

(清-傅屺孫《挽張之洞聯》)

參考注釋

尼山

(1).即 尼丘 。 宋 周密 《齊東野語·杭學游士聚散》:“ 尼山 枯無華,奄奄山鬼相揄揶。”參見“ 尼丘 ”。

(2).指 孔子 。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二》:“昔 尼山 奧旨,傳在經師。”《四庫全書總目·子部一·儒家類序》:“ 王通 教授 河 汾 ,始摹擬 尼山 ,遞相標榜,此亦世變之漸矣。” 清 曾國藩 《聖哲畫像記》:“而 宋 之賢者,以為可躋之 尼山 之次。”參見“ 尼丘 ”。

前身

(1) [prelife]∶佛教用語。指輪迴前的生命

(2) [predecessor]∶事物的上一個狀態

後身

(1) [the back of a person]∶身體的後背部分

我只看見個後身,認不清是誰

(2) [the back of a garment]∶上衣等的背後部分

這件襯衫後身太長了

見在身

謂至今健在的身體。 唐 牛僧孺 《席上贈劉夢得》詩:“休論世上昇沉事,且鬭樽前見在身。” 宋 蘇軾 《過密州次韻趙明叔喬禹功》:“黃雞催曉淒涼曲,白髮驚秋見在身。”

去來今

佛教語。指過去、未來、現在。 唐 窺基 《大乘法苑義林章記》一:“去來今三,是時一切。” 宋 蘇軾 《過永樂文長老已卒》詩:“三過門間老病死,一彈指頃去來今。”

一彈指

佛家語。《法苑珠林》卷三引《僧祇律》:“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名一彈指,二十彈指名一羅預,二十羅預名一須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須臾。”後來詩文多作“一彈指頃”,表示極短的時間。 唐 白居易 《禽蟲》詩之八:“何異浮生臨老日,一彈指頃報恩讎。” 明 宋濂 《孤峰德公塔銘》:“盡付闍維三昧火,一彈指頃等虛空。” 趙朴初 《滿庭芳·為人民大會堂作》詞之一:“一彈指頃 恆 沙涌,樓殿重重。”

周公

(1). 西周 初期政治家。姓 姬 名 旦 ,也稱 叔旦 。 文王 子, 武王 弟, 成王 叔。輔 武王 滅 商 。 武王 崩, 成王 幼, 周公 攝政。東平 武庚 、 管叔 、 蔡叔 之叛。繼而厘定典章、制度,復營 洛邑 為 東都 ,作為統治中原的中心,天下臻於大治。後多作聖賢的典範。參閱《史記·魯周公世家》。

(2). 春秋 時天子之宰、卿士的通稱。《左傳·僖公五年》:“秋,諸侯盟。王使 周公 召 鄭伯 。” 杜預 註:“ 周公 ,宰 孔 也。” 清 王鳴盛 《蛾術編·說人三》:“周公,泛指 春秋 時天子之宰,卿士。 莊公 十六年,有 周公 忌父 ; 僖公 五年,有宰 周公孔 ,非 周公旦 明矣。”

(3).《論語·述而》:“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 周公 。’”後因以“夢見周公”喻夜夢。或省作“周公”。 唐 盧仝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叩門驚 周公 。”

鄉望

(1).指鄉里中有名望的人。《宋書·殷琰傳》:“ 叔寶 者, 杜坦 之子,既土豪鄉望,內外諸軍事並專之。” 唐 陳子昂 《臨卭縣令封君遺愛碑》:“鄉望老人前某官等五百餘人,或金隄之秀,玉宇之英。” 清 張杓 《上祈宮保書》:“是故欲行團練,必須專責鄉望;而欲用鄉望,必須妥議章程。”

(2).指家鄉門第。 章炳麟 《訄書·序種姓下》:“古者貞繫世,辨鄉望,皆樹之官府,銘之宗彝,誓之皇門。”

國望

國家威望。《南史·王琨傳》:“ 高帝 崩, 琨 聞國諱,牛不在宅,去臺數里,遂步行入宮。朝士皆謂曰:‘故宜待車,有損國望。’”

天下

(1) [land;whole China under heaven]∶四海之內,全中國

魚鱉黿鼉為天下富。——《孫子·謀政》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公孫丑下》

天下三分。——諸葛亮《出師表》

天下之美。——明· 劉基《郁離子·千里馬篇》

(2) [among people;on society]∶人世間,社會

天下誰人不識君。——唐· 高適《別董大

天下物皆然。——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天下事有難易乎。——清· 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3) [all over the world;whole people]∶全世界,所有的人

天下縞素。——《戰國策·魏策》

天下順之。——《孟子·公孫丑下》

以天下之所順。

先天下之憂而憂。——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

後天下之樂而樂。

(4) [rule;domination]∶國家或國家的統治權

傳天下不足多。——《韓非子·五蠹》

為天下理財。——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共爭天下。——《資治通鑑》

天下事誰可支柱者。——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5) [nature;between heaven and earth]∶自然界,天地間

知天下之寒。——《呂氏春秋·察今》

齒德

(1).《孟子·公孫丑下》:“天下有達尊三:爵一,齒一,德一。”後用“齒德”指年齡與德行。 宋 魏了翁 《古今考》:“滿千錢者升之堂上,不則退之堂下,惟商財賄,毋問齒德。” 明 許自昌 《水滸記·投膠》:“一方保正,喜今日共推,齒德皆尊。”

(2).年高德劭。 明 瞿佑 《歸田詩話·鍾馗圖》:“予視先生猶大父行,而先生不以齒德自居。” 清 方苞 《萬季野墓表》:“惟余不與,而 季野 獨降齒德而與余交。”

(3).指年高德劭的人。 清 蒲松齡 《聊齋誌異·仙人島》:“ 桓 命於鄰黨中,招二三齒德來。”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一五○:“里門風俗尚敦龐,年少爭為齒德降。”

三達尊

謂天下共同尊重的三個方面:爵位、高齡、德行。《孟子·公孫丑下》:“天下有達尊三:爵一、齒一、德一。朝廷莫如爵,鄉黨莫如齒,輔世長民莫如德。” 趙岐 註:“三者天下之所通尊也。”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