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非色非空須觀第一義諦 誰識無文無字是為不二法門

佛教12字對聯

對聯全文

上聯:要知非色非空須觀第一義諦
下聯:誰識無文無字是為不二法門

對聯備註:

(浙江杭州觀音殿)

參考注釋

知非

(1).五十歲的代稱。《淮南子·原道訓》:“故 蘧伯玉 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謂年五十而知前四十九年之過失。後因以“知非”稱五十歲。 唐 白居易 《自詠》:“誠知此事非,又過知非年。” 宋 李清照 《<金石錄>後序》:“余自少 陸機 作賦之二年,至過 蘧瑗 知非之兩歲,三十四年之間憂患得失,何其多也?” 清 鈕琇 《觚賸·除夜覘士》:“﹝ 陳楚產 ﹞齒踰知非,始補弟子員。”

(2).省悟以往的錯誤。 唐 趙嘏 《東歸道中》詩之一:“平生事行役,今日始知非。” 寧調元 《東蛻庵三什》:“北瘦南肥各迥然,知非遙想待他年。”

第一義諦

同“ 第一義 ”。 宋 王安石 《答蔣穎叔書》:“佛説有性,無非第一義諦,若第一義諦,有即是無,無即是有。”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七章:“一切世諦,於如來儘是第一義諦。”

文無

中藥當歸的別名。 晉 崔豹 《古今注·問答釋義》:“芍藥一名可離,故將別以贈之;亦猶相招召,贈之以文無。文無名當歸也。” 清 錢謙益 《瑤台歌》:“相思難避如逃瘧,一味文無是良藥。”

不二法門

[the one and only way;the only proper course to take] 佛教用語。指平等而無差異之至道,今用以稱獨一無二的門徑、方法

是法修行遍,方棲不二門。——姚合《寄不疑上人

度世之不二法門,豈有過此!——梁啓超《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

注釋是字典網系統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