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高士

高士村是尤溪縣新陽鎮的邊陲重村,與大田縣文江鄉洋梅接壤。新陽人只要走出高士,便是離開了家鄉;反之,一踏進高士的土地,便有回到家的感覺。

高士是個美麗的村莊。文江溪像一條弧形的腰帶將整個村莊一分為二。文江溪流經高士段,水深溪闊。自古以來,受這條大河阻隔,高士人出行甚是不便,往來皆靠舟楫。舟楫來往處,自然形成了渡口。高士的古渡口共有三處:一是劉坂渡口,二是石龜渡口,三是下曲坵渡口。三處渡口中以石龜渡口最為繁忙,擺渡線路是石龜通大坪,它是大田人進出尤溪的必經之地。

有渡口,擺渡人自然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高士村老支林發選就是村里資深的擺渡人,從年輕時就開始在石龜渡口擺渡。每天往來於石龜與大坪之間,早上天剛破曉就要出工,晚上至午夜方能收工,一天要乾十五六個小時。高士本村人乘舟渡河,無須交費,算是那時的集體福利。外村人乘舟則要交五分或一角的錢,歸擺渡人所有。國小上學與放學這段時間,是一天中擺渡最熱鬧的時段。那時,高士國小學生數眾多,每到上學、放學這一時間段,三處渡口皆排滿了等候渡河的學生隊伍,場景蔚為壯觀。擺渡活計,看似容

易,實則危險,特別是暴天氣,水急浪大,駕舟行駛,既要有擊水搏浪的勇氣,更要有靈巧嫻熟的擺渡水平。縱然像老林這樣資深的“老擺渡”,也曾遇過險,把舵過急,差點觸礁翻舟。所以,那個年代,人們對擺渡人還是很尊重的。如今,高士村人在溪流上游建了一座鐵索橋,在下游建了一座水泥橋,兩岸村民往來再也無須擺渡,生活倒是方便。古渡口便成了高士人揮之不去的“鄉愁”了。

高士人對文江溪懷著很深的情愫。因為有這條溪,高士曾經繁華過。上了年紀的高士人都知道,往來新陽與福州、尤溪的貨物,若走水路,必往高士裝卸,在高士石龜一帶形成了店鋪林立,人來人往,車水馬龍的熱鬧場景,造就了石龜圩的繁榮。由於水運繁忙,放排、拉縴行業也應運而生,解決了不少高士勞力出路問題。早年,文江溪魚也特別多,靠水吃水,高士漁民自然不少。文江溪雖令沿江兩岸的高士人往來不便,卻也為高士人討生活創造了不少機會。當然,最令高士人扼腕嘆息的是文江溪的水質問題。據擺渡人老林說,以前文江溪非常乾淨,河底石子、細沙一覽無遺。他曾給我講過這樣的一個故事:上世紀七十年代,有幾個大田人,遭人舉報,說是進行“投機倒把”營生,夜間求渡文江溪時,為了不留證據,橫下心來,把生意賺來的銀元全扔到文江溪。第二天天明之際,河底的銀元依稀可見。可以想像,那時的文江溪該有多清澈!我父親的同事,新陽衛生院退休醫生邱鳳超也告訴我,他小時候,在文江溪嬉戲游泳時,時不時有小石斑魚從腋下、腳下、肚皮來回穿梭、滑溜。石斑魚對水質的要求是極其挑剔的,可見那時的文江溪的確明淨透徹。遺憾的是,現在的文江溪,因上游工業發展較快,江水變得渾濁不清了。文江溪的水質,成為高士人心中永遠的牽掛。

高士地少人多,以前高士人多半是靠做米粉、編斗笠、販賣小豬仔這些小買賣,賺點生活費。無論是做小買賣,還是從事苦力活,高士人都充滿艱辛。時過境遷,現在情況大不一樣了。如今的高士人從事小吃業特別多,通過小吃業發家致富的也不在少數。據說,新陽人出外做小吃的,始於高士一個名叫林發裕的人。發裕原是高士村的黨支部書記,後來主動辭職,到浙江杭州一帶經營沙縣小吃。經過十五六年的發展,如今,他已是那一帶小吃連鎖店的總代理了,為200多家小吃店提供原料。在他帶領與影響下,新陽人把小吃開到省內外各城市去。我的朋友圈裡就有一位叫五四的高士小伙子,兩夫婦在三明紅印山共同經營一家天津特色包子店。他們做的包子口味類似天津灌湯包,料實價美,生意很是火爆。紅印山、富興堡一帶的居民早餐都愛吃他們做的包子,甚至連白沙一帶的居民也都慕名開車來買。每天售賣饅頭、包子不下千個。生意雖忙,小兩口卻也樂在其中,對生活很是知足。經過幾年的積攢,如今他們也在下洋買了一套房子,成為地道的城裡人。五四夫婦的誠實、本分、勤勞,其實就是在外打拚的高士人的一個縮影。

來源:三明日報 2017-10-11 08:44:18
閒話高士_閒話高士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