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經歷·品味
作者:林之和 (字數:1000字作文)
人生像棵樹,文化知識就像養料,沒有它的滋養,就沒有我們思想精神的生存、發展。英國學者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人的才智一旦遇到窒礙,讀書則可使人舒暢。”
讀書是與現實對話,是與社會各種人交往。社會的複雜性,有時難以明辨,但社會上有什麼樣的人,發生什麼樣的事,從書中可以看到。書是前人思想的凝聚,書中的遠見卓識可以給人有益的啟迪。因此,對人生經歷的解讀,不僅要依託自己的智慧,更要借用學者、思想家的智慧來正確地認識。讀一本與自己人生經歷有關的好書,就像在與一個智者對話,就像是一次靈魂的旅行;在書中能挖掘到沉默在字句里的金子,幻化為激動人心的思想火花;能幫助人穿越時光的隧道,讓人豁然開朗。讀這些書使人心神凝聚,內心世界得到淨化,達到與書融為一體的境界。因而,人生的質量籌碼需要通過汲取文化知識的營養來增加。
世事紛繁複雜,人生要讀許多書的同時,還要經歷很多事。每當經歷一個階段、一些事情後,人們對人間百態就有了或少或多的感觸,此時讀書便有了更多或淺或深的感悟。清《幽夢影》說:“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台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深淺為所得之深淺耳。”可見,讀書與人的經歷密切相關:生活經歷越豐富,就越有助於人們對書中情節與語言含義的理解,因而感觸、感悟程度就越廣越深。因此,要想真正讀懂一部意蘊豐富的作品,除必備的文化素養和認知能力外,還與讀者的社會經歷與人生經驗有關。比如,對經典名著《紅樓夢》,偉人就曾指出要讀三遍。可以想見,每讀一遍就要花一定的時間,期間又要經歷不少事情,況且每讀一遍又加深一次理解,因此感悟自然不同。此外,不同年齡、經歷的人讀它,自然就有不同的感觸。只有對人生冷暖和世態炎涼有深切感受者才能較深刻地領略它的精妙,把握它的主旨。
南宋詩人楊萬里曰:“讀書必知味外之味,不知味外之味,而曰讀書者,否也。”因此人們讀書要注意用心品出當中的意味,才能學出興趣、學有所得。與書本交朋友必須要有耐心和誠意,你動多少心思,它就給你多少意味;在慢慢咀嚼品嘗中,感覺就像喝百年老酒,回味無窮,心中無比舒暢。
人生往往是一幅缺憾錯綜而渾然天成的寫意畫。“此事古難全”,便是具有較高修行的古人在讀書中對世事無常、人生缺憾的參悟;“滄海如山”是讀書人經歷萬水千山後得出的佳句;能會難得之解,方可參最上禪機,“風動,幡動,仁者心動”,不是醉心經典,焉能出此奇峰?《紅樓夢》曾將讀書品味概括為一副對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這些主張對我們應怎樣讀書不乏借鑑和指導意義。
人的一生其實也是一本晦澀難懂的書,但只要認真、用心去閱讀,就能讀出人生的真實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