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蘇廷評行狀》原文及翻譯

蘇軾

原文:

慶曆中,始有詔州郡立學,士歡言,朝廷且以此取人,爭願效職學中。公笑曰:“此好事,卿相以為美觀耳。”戒子孫,無與人爭入學。郡吏素暴苛,緣是大擾,公作詩並譏之。
自五代崩亂,蜀之學者衰少,又皆懷慕親戚鄉黨,不肯出仕。公始命其子渙就學,所以勸導成就者,無所不至。及渙以進士得官西歸,父老縱觀以為榮,教其子孫者皆法蘇氏。自是眉之學者,日益至千餘人。然軾之先人少時獨不學,已壯,猶不知書。公未嘗問。或以為言,公不答,久之,曰:“吾兒當憂其不學耶?”既而,果自憤發力學,卒顯於世。
公之精識遠量,施於家、聞於鄉閭者如此。使少獲從事於世者,其功名豈少哉!不幸汩沒,老死無聞於時。然古之賢人君子,亦有無功名而傳者,特以世有知之者耳。公之無傳非獨其僻遠自放終身亦其子孫不以告人之過也故條錄其始終行事大略以告當世之君子。謹狀。
(節選自蘇軾《蘇廷評行狀》)

譯文/翻譯:

慶曆年間,(朝廷)才下詔在州郡設立學館,讀書人歡快地談論(這件事),朝廷將根據這個選拔人才,他們爭著希望到學館裡學習。祖父笑著說:“這是件好事,官員認為這個事情好看罷了(?)”祖父告誡子孫,不要和別人爭著進學館讀書。郡中的官吏一向can6*暴苛刻,因為這個嚴重侵擾百姓,祖父寫詩並譏刺他們。
(我聽說)自從五代動亂以來,蜀州求學的人減少,又因都留戀家鄉親人,不願意出來做官。祖父才讓他的兒子蘇渙到學館讀書,他用來勸導蘇渙成材的方法,沒有不用到的。等到蘇渙憑進士的身份得到官位回到家鄉,眉州的百姓爭相觀看,把這作為榮耀的事,他們教導他們的子孫的方法都效仿蘇氏。從這以後,眉州求學的人,一天天的增加,增到千餘人。然而我的父親小時候獨獨不願學習,到了壯年以後,還不能熟知詩書。祖父從來沒有過問(他的學習)。有人拿這件事問祖父,祖父沒有回答,過了很長時間,他說:“我的兒子還要擔心他不學習嗎?”不久,(我的父親)果然自己發憤努力學習,最終在世上名聲顯揚。
祖父見解精確,有遠大的器量,在家中施行的、在家鄉出名的事都像這樣。假使(他)稍微能夠在世俗中做事情,他的功名難道還會少嗎?不幸被埋沒,直到老死,沒有被當時的人聞知。然而古代的賢人君子,也有沒有獲取功名而有傳記的人,只是因為世上有了解他(為他作傳)的人啊。祖父的聲名、事跡(之所以)沒有流傳,不只是(因為)他一生自我放逸(或:灑脫不羈)、遠離功名,也是他的子孫沒有把他的聲名、事跡告訴他人的過失。所以分條記下他一生行事的大概情況,來告知當世君子。恭謹陳述。
(節選自蘇軾《蘇廷評行狀》)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蘇軾《蘇廷評行狀》原文及翻譯0
蘇軾《蘇廷評行狀》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