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有光《解惑》原文及翻譯

歸有光

原文:

嘉靖己未,會闈事畢,予至是凡七試,復不第。或言:翰林諸學士素憐之,方入試,欲得之甚,索卷不得,皆缺然失望。蓋卷格於簾外,不入也。或又言:君名在天下,雖嶺海窮徼,語及君,莫不斂衽。獨其鄉人必加詆毀:自未入試已有毀之者矣;既不第,簾外之人又摘其文毀之。聞者皆為之不平。
予曰:不然。有舉之而吾得焉,是舉之者勝也,而擠之者不勝也;有擠之而吾失焉,是擠之者勝也,而舉之者不勝也;有譽之而吾得焉,是譽之者是也,而毀之者非也;有毀之而吾失焉,是毀之者是也,譽之者非也。彼其人若非且不勝矣,而又何足與辨乎?彼其人既是且勝矣,而又何可與較乎?夫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人不得而舉與擠也,不得而譽與毀也,是有天命焉。實未嘗舉也,未嘗擠也,未嘗譽也,未嘗毀也。
昔年張文隱公為學士主考。是時內江趙孟靜考《易》房,趙又為公門生,相戒欲得予甚,而不得。後文隱公自內閣復出主考,屬吏部主事長洲章楙實云:“君為其鄉人,必能識其文。”而章亦自詭必得,然又不得。當是時,簾外誰擠之耶?子路被愬於公伯寮。孔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孟子沮於臧倉而曰吾之不遇魯侯天也。故曰有天命焉。
晉樂廣嘗與客飲酒,客見杯中有蛇,惡之,歸而疾作。時河南聽事壁上有畫漆角弓,作蛇形,廣以杯中蛇即角影也,復置酒,問客所見如前。廣因告所以,而客疾遂愈。今或者之言,皆杯中之蛇類也。作解惑。

譯文/翻譯:

嘉靖己未年間,鄉試的事情剛剛結束,我到今年總共七次參加考試,又沒考上。有的人說,翰林院中各位學士一向同情我,(我)才進入鄉試,(他們)非常想要(我)成功,但尋找(我的)試卷卻沒有找到,都感到若有所失般的失望。因為試卷被阻隔在門帘外面(未被內簾批閱試卷的考官看到),試卷根本就沒有送到考官面前。有的人又說,你的名氣在天下,即使兩廣地區般荒遠的邊境,說起你(歸有光),沒有人不整理衣襟(以示尊重)。唯獨他的家鄉人一定加以詆毀:從還未入試時,已經有詆毀他的人了;等到沒有考上之後,簾幕外面的人(外簾監考的官員)又摘選的文章詆毀他(歸有光)。聽到的人都為他鳴不平。
我說;不是這樣的。有人推舉我並且我成功了,這是推舉我的人勝利了,而排擠我的人沒有勝利;有人排擠我並且令我失敗了,這是排擠我的人勝利了,而推舉我的人不能勝利;有人讚揚我並且我成功了,這是讚揚的我人對了,而詆毀我的人錯了;有人詆毀我而我失敗了,這是詆毀者們對了,而稱讚的人錯了。那些人如果是錯誤的而且沒有成功的,那又有什麼值得和他們爭辯呢?他們那些人如果已經做對了並且勝利了,那又有什麼可以和他們計較的呢?沒有去做它卻做到了,這是天意啊;沒有刻意追求它卻得到了,這是命運啊。人呢不能成功之後被推舉和被排擠,不成功之後被稱讚和詆毀,這是有天道主宰啊。實際上是未曾被推舉,未曾被排擠,未曾被稱讚,未曾被詆毀。
過去張文隱是諸位學士的主考官。那個時候,內江趙孟靜(趙貞吉)考得《易經》房魁(是時為歸有光第一次考鄉試之年 1528 年),趙孟靜(趙貞吉)又成為了張文隱的門生(科舉中第者以當年主考為座主恩師),(我和趙孟靜)相互約定想要考中資格,而我卻沒有成功。後來張文隱從內閣再次出來擔任主考,囑託吏部的主管長洲人章楙實說:“你是他(歸有光)的同鄉,一定能夠認識他的文筆。”章楙實也責成自己一定辦到,結果(我)還是沒有考上。那個時候,簾外之人誰排擠了我?子路被公伯寮在季孫氏面前大力詆毀,孔子說:“主張將要實行,是天命啊;主張將要被廢弛,是天命啊。”孟子被臧倉(戰國末年魯國人,魯平公的男寵,曾向魯君進讒詆毀孟子,使其不接見孟子,後因以臧倉指進讒害賢的小人。)詆毀,卻說:“我沒有碰到魯君,是天意啊!”所以說有天命在的呀。
晉代有個叫樂廣的人,曾經和客人一起喝酒,客人見到了杯子裡有蛇,厭惡它,回家後毛病就發作了。那時候,河南聽事壁(官衙辦公地方)上有一把畫漆角弓,是蛇的形狀,樂廣認為杯中的蛇就是角弓之影,再一次倒了酒,問了問客人是不是和前面所見的一樣。樂廣於是告知客人這樣的情況,於是客人的毛病就痊癒了。如今,有人說的話,就像杯中的蛇類一樣,(是虛假的)。所以寫了《解惑》這篇文章。
歸有光《解惑》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歸有光《解惑》原文及翻譯0
歸有光《解惑》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