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炎武《裴村記》原文及翻譯

顧炎武

原文:

嗚呼!自治道愈下,而國無強宗。無強宗是以無立國,無立國是以內潰外畔,而卒至於亡。然則宗法之存,非所以扶人紀而張國勢者乎! 
余至聞喜縣之裴村,拜於晉公之祠。問其苗裔,尚一二百人,有釋耒而陪拜者。出至官道旁,讀唐時碑,載其譜牒世系。登隴而望,十里之內,丘墓相連。其名字官爵可考者,尚百數十人。 
蓋近古氏族之盛,莫過於唐。而河中為唐近畿地,其地重而族厚。若解之柳、聞喜之裴,皆歷任數百年,冠裳不絕;汾陰之薛,憑河自保,於石虎、苻堅割據之際,而未嘗一仕其朝;猗氏之樊、王,舉義兵以抗高歡之眾。此非三代之法尤存,而其人之賢者,又率之以保家亢宗之道,胡以能久而不衰若是? 
嗚呼!此治道之所以日趨於下,而一旦有變,人主無可仗之大臣,國人無可依之巨室,相率奔竄以求苟免。是非其必至之勢也與?是以唐之天子貴士族而厚門蔭。蓋知封建之不可復,而寓其意於士大夫,以自衛於一旦蒼黃之際,固非後之人主所能知也。 
予嘗歷覽山東、河北,自兵興以來,州縣之能不至於殘破者,多得之豪家大姓之力,而不盡恃乎其長吏。及至河東,問賊李自成所以長驅而下三晉之故,慨而傷之。或言曰:“崇禎之末,輔臣李建泰者,曲沃人也。賊入西安,天子臨朝而嘆,建泰對言:‘臣郡當賊沖,臣請率宗人鄉里出財百萬,為國家守河。’上大喜。命建泰督師,親餞之正陽門樓,舉累朝所傳之御器,而酌之酒,因以賜之。未出京師,平陽太原相繼餡,建泰不知所為。師次真定,而賊已自居庸入矣。” 
此其人材之凡劣,固又出於王鐸、張濬之下。而上之人無權以與之,無法以聯之,非一朝一夕之故矣。乃欲其大臣者以區區宰輔之虛名,而系社稷安危之命,此必不可得之數也。 
《周官》:“太宰以九兩系邦國之民,五曰宗,以族得民。”觀裴氏之與唐存亡,亦略可見矣。夫不能復封建之治,而欲藉士大夫之勢以立其國者,其在重氏族哉!其在重氏族哉! 

譯文/翻譯:

唉!自從國策每況愈下,國家沒有強大的宗族。沒有強大的宗族就無法立國,無法立國因此就會內部潰敗外部背叛,最終趨向滅亡。既然這樣,那么宗法的存在,難道不是用來護持做人的綱紀準則、增強國家運勢的嗎? 
我到聞喜縣的裴村,祭拜晉公祠。尋問他的後代,尚有一二百人,有的人放下農具陪同我一起祭拜。走到官道邊,讀到唐時的石碑,石碑上記載著裴氏家族的先後世系。登上田隴遠望,十里之內山嶽墳墓相連。那些姓名、官爵可考的尚有一百多人。 
近古氏族繁盛,沒有能超過唐的。河中府是唐代靠近京畿的重地。這裡占據地利、望族頻出。若解的柳氏、聞喜的裴氏,都先後歷經幾百年,人丁興旺綿延不絕。汾陰的薛氏,依河自我保全,在石虎、符堅割據一方之時,沒有一個人在朝中任職,猗氏的樊、王二人,舉起義旗率領義兵抗擊高歡的部眾。這不是三代之法還存在的表現,而那些賢能的人,又率領同族這人保護家庭庇護宗族,憑什麼能夠像這樣長久而不衰退呢? 
唉!這正是國策之所以每況愈下的原因,而一旦發生變故,國君沒有可以仰仗的大臣,人民沒有可以依靠的世家大族,相繼奔走逃竄,以求苟且免於災禍,這難道不是他們必然的趨勢嗎?因此唐朝的君王厚待士族和族人。君王們懂得封邦建國不可能再次出現,就把自己的想法告知士大夫,一旦事有變化能夠自我保衛,這本來就是後代君王所能明白的。 
我曾經在餚山以東、黃河以北廣泛遊覽,自從戰火暴發以來,州縣沒有變得殘破,大多靠了豪家大姓的力量,卻不完全依靠國家官吏。到了黃河以東,尋問李自成軍隊能夠長驅而下三晉的原因,悲慨而傷感。有人說:“崇楨末年的輔臣李建泰,是曲沃人。李自成軍隊攻入西安,皇帝臨朝嘆息,建泰進言說‘我的郡縣可以阻擋他們的進攻,我請求率領族人鄉親捐出百萬錢財,為國家守住山河。’皇帝非常高興。命令建泰都督軍隊,親自在正陽門樓設宴為他餞行,舉起歷朝傳下的御器,斟滿酒,並賜予給他。建泰還沒有離開京城,平孫太原相繼淪陷,建春不知乾什麼好。軍隊駐紮在真定,而李自成的軍隊早已打進了居庸關。” 
這個人才能平庸低劣,本來連工鐸、張濬都不如。而皇上又沒有授權給他,沒有方法跟他相聯,這並不是短時間的緣故。卻想要大臣憑小小的宰輔虛名,擔當國家安危的重任,這一定找不到好的方法。 
周朝官員太宰用九項政治措施聯綴萬民,不便其離散,五種可以效仿的方法使同宗同族百姓生活在一起。考察裴氏和唐朝共存共亡的事,可以明白一些大。不能恢復封邦建國的治理方法,卻想借士大夫的力量來立國治國,一定要重視氏族的作用,一定要重視氏族的作用! 
顧炎武《裴村記》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顧炎武《裴村記》原文及翻譯0
顧炎武《裴村記》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