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有光《顧隱君傳》原文及翻譯

歸有光

原文:

隱君諱啟明,字時顯,世居崑山之七浦塘,今為太倉人。相傳晉司空和之後。散居浦之南者,其族分而為三,故世稱其地曰三顧村雲。隱君有子曰存仁,舉嘉靖十一年進士,選調餘姚知縣。以最,入為禮科給事中。皇太子生,覃恩近侍,封隱君如其官。
隱君為人敦樸,粗率任真,尤不能與俗競,平生不識官府。會裡中有徭役事,隱君為之賦鴻雁之詩,戾止①於吳門。君故生長海上,言語衣服,猶故時海上人也,無纖毫城市媮靡之習,及貴,愈自斂約。就養餘姚,以力自隨,獨夜至官舍,縣中人無知者。敕受章服,閉門不交州郡。郡太守行鄉飲酒禮,到門迎請,終不一往。每旦,焚香拜闕,一飲一食,必以手加額,曰:“微天子恩,不得此。”居常讀書,有所當意,每抉摘向人談說不休,曰:“不信今人非古人也。”故平生未嘗愛財,未嘗疑人。
季弟蚤世。先屬意隱君子為後,隱君固讓其兄子。在餘姚,見家人持官物,即槌碎,加詬責焉。雖流離顛沛之際,孜孜以濟人為務。有乞貸,分貲予之,知其人必負,業已許之,不變也。或偽指隱君賺人金,隱君曰:“吾不知金,而金實為我。”卒償之而不自言。州大夫建綽楔②,使人送其直,送者詭曰:“此吾贖金也,而非其罪。”隱君惻然,遽還之。里有某宅某墓地相鄰比,有某橋道未修,有某死未殮葬,以告,必得所欲。至其所自奉,布衣蔬食而已。瀕海多逋稅,置役田以恤其里人。嘗曰:“海上吾故鄉,吾不能一日亡首丘之志。”故自號海隱居士。時時往廬於墓側,從兄為游,年老兄弟相樂也。竟自海上得疾以歸,而卒。
初,隱君未六十,為教曰:“古人葬以掩形,務從樸實,觀美何益?吾葬不拘忌,棺必油杉,有一不然,是為逆命。”因乞兄書之,勒石於墓。
(選自《震川先生集》卷二十六,有刪改)
〔注〕①戾止:流傳到達。②綽楔:古時表彰孝義的牌坊或木柱。

譯文/翻譯:

顧隱君名叫啟明,字時顯,祖上曾居住在崑山的七浦塘,現在他是太倉人,相傳他是晉朝司空和的後人。顧隱君有個兒子叫顧存仁,他考取了嘉靖十一年的進士,被選拔外調做餘姚知縣。因為政績考核得了第一名,他被調入朝廷做禮科給事中。恰逢皇太子出生,皇上厚待身邊臣子,把顧存仁曾做的餘姚縣令一職封給顧隱君。
顧隱君做人忠厚老實,率性天真,特別不願意和世俗人攀比。他平生不結交官府里的人。恰逢鄉間有徭役事發生,顧隱君因為這件事而創作了《鴻雁》詩,此詩流傳到蘇州。顧君過去生活在海邊,做官後的說話和穿著,仍然像過去的海邊人,沒有絲毫城市人奢侈習氣,到了富貴發達時,他更加謹慎節儉。到餘姚去接受朝廷奉養(或:到餘姚就任縣令),他只讓力夫跟隨自己,獨自一人在晚上到官衙里去,縣裡人都不知道。敬領官服後,他閉門不結交州郡官員。郡太守舉行鄉飲宴會時,親自上門迎接延請他,可他最終沒有前去。每天早晨,他焚香朝著京城方向跪拜,每吃一頓飯喝一次酒,一定先把手放到額頭上表示感謝,說:“沒有天子的恩情,我不能夠過這樣日子。”家居時經常讀書,遇見自己滿意的內容,每次他都挑選出來對人說個不停,他常說:“我不相信現在的人不能像古人那樣活著。”所以他一生不曾愛惜錢財,不曾懷疑過人。
弟弟早早地去世。他生前著意要顧隱君的兒子過繼做後人,可顧隱君堅決地把機會謙讓給哥哥的兒子。即使是未做官漂泊謀生的時候,他也一心一意地把幫助別人作為重要的事。遇到有人乞求借錢,他馬上分錢給與,就是知道那人一定會背棄信義,自己已經答應了,也一定不會改變承諾。有人曾冤枉說顧隱君騙人錢,顧隱君說:“我不知道什麼錢,可這錢被騙的事確實因我擔保而起。”他最終無辜地替騙錢人償還了錢而自己卻不向外人說明。州大夫要為餘姚縣孝義的人建牌坊(或:木柱),就派人送撥款給顧隱君,送錢的人撒謊說:“這是我贖罪的錢,可我實際沒有那罪啊。”顧隱君聽了表現出同情的樣子,馬上把錢還給那人。大凡鄉里有某住宅某墓地因互相鄰近需要搬遷卻無錢,有某橋樑某道路因無錢而未修整,有某人死了因無錢而未入殮安葬,只要有人前來告訴顧隱君,顧隱君就一定能夠滿足他的願望。至於自己的日常奉養,也就是布衣菜飯而已。沿海一帶老百姓多有欠稅的,於是顧隱君就開闢役田來救濟那些鄉里的欠稅人。他曾說:“海邊是我的故鄉,我不能有一天丟掉自己根本。”所以他自號海隱居士。他最後因在海邊得病而回鄉,然後去世。
當初,顧隱君年齡未滿六十,教導兒子說:“古人安葬是為了掩蓋死者形體,安葬一定要遵循簡樸原則,看著美有什麼用處?我死後安葬不必被禁忌約束,棺材一定要用普通的油杉木材,有一點不是像我說的這樣,這就是違抗我的遺命。”於是就求兄長寫下遺命,把它刻在墓旁的石碑上。 
歸有光《顧隱君傳》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歸有光《顧隱君傳》原文及翻譯0
歸有光《顧隱君傳》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