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五代史·楊師厚傳》原文及翻譯

新五代史

原文:

楊師厚,潁州斤溝人也。少事河陽李罕之,罕之降晉,選其麾下勁卒百人獻於晉王,師厚在籍中。師厚在晉,無所知名,後以罪奔於梁,太祖以為宣武軍押衙、曹州刺史。梁攻王師範,師厚戰臨朐,擒其偏將八十餘人,取棣州,以功拜齊州刺史。太祖攻趙匡凝於襄陽,遣師厚為先鋒。師厚取谷城西童山木為浮橋,渡漢水,擊匡凝,敗之,匡凝棄城走。師厚進攻荊南,又走匡凝弟匡明,功為多,拜山南東道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晉史建瑭以輕兵夜擊梁軍,梁軍大擾,太祖與師厚皆棄輜重南走。太祖還東都,師厚留屯魏州。明年,太祖遇弒,友珪自立,師厚乘間殺魏牙將潘晏、臧延范等,逐出節度使羅周翰,友珪因以師厚為天雄軍節度使。
自太祖與晉戰河北,師厚常為招討使,悉領梁之勁兵。太祖崩,師厚遂逐其帥,而稍矜倨難制。友珪陰欲圖之,召師厚入計事。其吏田溫等勸師厚勿行,師厚曰:“吾二十年不負朱家,今若不行,則見疑而生事,然吾知上為人,雖往,無如我何也。”乃以勁兵二萬朝京師,留其兵城外,以十餘人自從,入見友珪,友珪益恐懼,賜與巨萬而還。
已而末帝謀討友珪,問於趙岩,岩曰:“此事成敗,在招討楊公爾。得其一言諭禁軍,吾事立辦。”末帝乃遣馬慎交陰見師厚。師厚猶豫未決,謂其下曰:“方郢王弒逆時,吾不能即討。今君臣之分已定,無故改圖,人謂我何?”其下或曰:“友珪弒父與君,乃天下之惡,均王仗大義以誅賊,其事易成。彼若一朝破賊,公將何以自處?”師厚大悟,乃遣其將王舜賢至洛陽,見袁象先計事,使朱漢賓以兵屯滑州為應。末帝卒與象先殺友珪。
末帝即位,封師厚鄴王,詔書不名,事無巨細皆以諮之,然心益忌而畏之。已而師厚瘍發卒,末帝為之受賀於宮中。由是始分相、魏為兩鎮。魏軍亂,以魏博降晉,梁失河北自此始。
(節選自《新五代史》)

譯文/翻譯:

楊師厚,是潁州斤溝人。年少時輔佐河陽李罕之,李罕之投降晉國,挑選了自己帳下的勇士一百人獻給晉王,師厚就在這個名冊中。師厚在晉國,沒有什麼名氣,後來因罪投奔梁朝,梁太祖讓他擔任宣武軍押衙、曹州刺史。梁朝進攻王師範,楊師厚攻打臨朐,俘虜了王師範的副將有八十多人,攻占取棣州,因功授予齊州刺史。梁太祖攻打襄陽的趙匡凝,派遣楊師厚擔任先鋒。楊師厚砍伐西童山的樹木搭建一座浮橋,渡過漢水,攻打趙匡凝,大敗趙匡凝,趙匡凝棄城逃跑。楊師厚乘勝進攻荊南,又趕走了趙匡凝的弟弟趙匡明,建立的功勞最多,授予山南東道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晉國的史建瑭率領輕裝的軍隊乘夜攻打梁軍,梁軍一片混亂,梁太祖與楊師厚都拋棄輜重向南逃走。太祖逃回東都,楊師厚留守魏州。第二年,梁太祖被殺,朱友珪自立為梁王,楊師厚藉此機會殺掉魏州牙將潘晏、臧延范等人,趕走節度使羅周翰,朱友珪於是讓楊師厚擔任天雄軍節度使。
自從梁太祖與晉國在黃河以北打仗,楊師厚常常擔任招討使,統帥的全是梁朝的精兵。太祖死後,楊師厚於是趕走了統帥,逐步驕矜傲慢,難以控制。朱友珪暗中想要對付他,下詔讓楊師厚到朝廷議事。他的下屬田溫等人勸說楊師厚不要前往,楊師厚說:“我二十多年沒有背叛過朱家(梁國),現在如果不前往,就會被懷疑而惹出事端,但是我了解皇上(朱友珪)的為人,我即使前去,他也不能把我怎么樣。”
於是率領精兵兩萬前往京師,讓軍隊駐紮在城外,只率領十多人跟著自己進入京師,前往朝見朱友珪,朱友珪更加害怕,賞賜他幾萬以後讓他回去。
不久梁末帝謀劃討伐朱友珪,向趙岩詢問,趙岩說:“這件事成敗的關鍵,在於招討使楊師厚。只要得到他的一句話,曉諭禁軍,我們的事情立刻可以成功。”梁末帝於是派遣馬慎交暗中拜見楊師厚,楊師厚猶豫不決,對他的下屬說:“當初郢王(朱友珪)謀殺太祖時,我沒有率兵征討他。現在君臣的名分已經確定,又無緣無故地改變計謀,別人會怎么看我呢?”他的部下中有人說:“朱友珪殺害君父,均王(梁末帝,此時為均王)憑藉大義來誅殺叛賊,這件事容易成功。他如果剿滅叛賊朱友珪(而您卻沒有呼應),您以後將怎么處理這件事呢?”楊師厚徹底醒悟,於是派遣他的部將王舜賢到洛陽,拜見袁象先,與他商議起事,派朱漢賓率軍駐守華州作為策應。梁末帝最終與袁象先誅殺了朱友珪。
梁末帝即位,封楊師厚為鄴王,朝廷給他的詔書不直呼其名,以示尊重,事情無論大小都徵詢他的意見,但是內心更加猜忌畏懼他。不久楊師厚身上長癰疽而死,梁末帝為此在朝堂接受群臣的朝賀。由此才將楊師厚的地盤分為相州、魏州兩鎮。魏州軍叛亂,魏博臣民投降晉國,梁國失去黃河以北的土地從此開始。 
《新五代史·楊師厚傳》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新五代史·楊師厚傳》原文及翻譯0
《新五代史·楊師厚傳》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