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書·白居易傳》原文及翻譯

新唐書

原文:

白居易,字樂天,其先蓋太原人。居易敏悟絕人,工文章。未冠,謁顧況。況,吳人,恃才少所推可,見其文,自失曰:“吾謂斯文遂絕,今復得子矣!”貞元中,擢進士、拔萃皆中。元和元年,對制策乙等,調盩厔尉,為集賢校理,月中,召入翰林為學士。遷左拾遺。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詔有所蠲貸,振除災沴。居易見詔節未詳,即建言乞盡免江淮兩賦,以救流瘠,且多出宮人。憲宗頗採納。李師道上私錢六百萬,為魏徵孫贖故第,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寢,後嗣不能守,陛下猶宜以賢者子孫贖而賜之。師道人臣,不宜掠美。”帝從之。度支有囚系閺鄉獄,更三赦不得原。又奏言:“父死,縶其子,夫久系,妻嫁,債無償期,禁無休日,請一切免之。”奏凡十餘上,益知名。後對殿中,論執強鯁,帝未諭,輒進曰:“陛下誤矣。”帝變色,罷,謂李絳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爾,我叵堪此,必斥之!”絳曰:“陛下啟言者路,故群臣敢論得失。若黜之,是箝其口,使自為謀,非所以發揚盛德也。”帝悟,待之如初。歲滿當遷,帝以資淺,且家素貧,聽自擇官。居易請如姜公輔以學士兼京兆戶曹參軍,以便養,詔可。明年,以母喪解,還,拜左贊善大夫。河朔復亂,賊取弓高,絕糧道。於是,天子荒縱,宰相才下,賞罰失所宜,坐視賊,無能為。居易雖進忠不見聽乃丐外遷為杭州刺史始築堤捍錢塘湖鍾泄其水溉田千頃復浚李泌六井民賴其汲復拜蘇州刺史,病免。六年,卒,年七十五,贈尚書右僕射,宣宗以詩吊之。遺命薄葬,毋請謚。居易於文章精切,然最工詩。至數千篇,當時士人爭傳。
(節選自《新唐書·白居易傳》)

譯文/翻譯:

白居易,字樂天,他的祖先是太原人。居易聰敏超人,擅長作文章。未成年時,謁見顧況。顧況,是吳人,倚仗才華很少推重稱讚別人,見了白居易的文章,脫口而出說:“我以為文人已經滅絕了,如今又得到了你!”貞元年間,白居易應考進士、拔萃科都中。元和元年,對制策為乙等,調任盩厔尉,任集賢校理,在這個月中,召白居易入翰林院任學士。升任左拾遺。元和四年,天子因旱情嚴重,下詔適當減免借貸,賑濟、解除災害。白居易見詔文細節不夠具體詳備,便建議乞請全部免除江、淮兩賦,以救助逃荒的饑民,並多放出一些宮裡人。憲宗認真採納。李師道進獻私錢六百萬,為魏徵的孫子贖回舊宅,白居易說:“魏徵任宰相,太宗用造殿堂的材料修成他的正室,後代不能守得住,陛下也應當因他是賢者的子孫贖回並賜還給他。李師道作為臣下,不應當掠取美名。”皇帝同意。度支司有囚犯拘禁在閺鄉獄中,經過三次大赦沒有得到寬免。白居易又上奏說:“父親死去,拘禁他的兒子,丈夫長久拘禁,妻子改嫁,債務沒有償還的日期,囚禁沒有休止的日子,請求完全赦免他。”白居易一共上奏十餘次奏章,更加知名。後來白居易在殿中答對時,辯論剛正鯁直,帝不理解,就進言說:“陛下錯了。”皇帝不高興,答對結束後,皇帝對李絳說:“這個人是我親自提拔的,卻敢這樣,我不堪忍受他這樣做,一定趕走他(貶逐)!”李絳說:“陛下開啟進言之路,所以群臣敢於議論得失。如果貶黜他們,這是封住(堵塞)他們的口,使他們為自身謀劃,這不是用來彰顯皇上高尚品德的做法。”皇帝領悟,對待白居易如同當初。白居易任職期滿應當升官,皇帝認為他資歷淺,而且家庭一向貧困,允許他自己選擇官職。白居易請求如同姜公輔以學士兼任京兆戶曹參軍,以便奉養(家人),下詔許可。第二年,白居易因母親去世解官,守喪期滿還朝,授任左贊善大夫。河朔再次出現叛亂,叛賊攻取弓高,斷絕糧道。在這時候,天子迷亂放縱,宰相才能低下,賞罰不當,坐視賊兵,無能為力。白居易雖然進諫忠言,卻不被皇帝聽取,就乞請調任外官。白居易任杭州刺史,開始修築堤壩保護錢塘湖,用錢塘湖蓄洪和放水,灌溉千頃農田。又治理疏通李泌六井,民眾依賴它飲用。又授任蘇州刺史,因病官。六年,去世,終年七十五歲,追贈尚書右僕射,宣宗寫詩悼念他。白居易留下遺言要求薄葬,不請求諡號。白居易寫文章精細確切,但最擅長作詩。達到數千篇,當時士人爭相傳誦。
辛文房《白居易傳》《新唐書·白居易傳》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新唐書·白居易傳》原文及翻譯0
《新唐書·白居易傳》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