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李嗣業傳》原文及翻譯

舊唐書

原文:

李嗣業,京兆高陵人也。身長七尺,壯勇絕倫。天寶初,隨募至安西頻經戰鬥於時諸軍初用陌刀鹹推嗣業為能每為隊頭所向必陷節度使馬靈察知其勇健每出師令嗣業與焉天寶七載,安西都知兵馬使高仙芝奉詔總軍,專征勃律,選嗣業與郎將田珍為左右陌刀將。於時吐蕃聚十萬眾於娑勒城,據山因水,塹斷崖谷,編木為城。仙芝夜引軍渡信圖河,奄至城下。仙芝謂嗣業與田珍曰:“不午時,須破此賊。”嗣業引步軍持長刀上,山頭拋榻蔽空而下,嗣業十獨引一旗於絕險處先登,諸將因之齊上。賊不虞漢軍暴至,遂大潰。遂長驅至勃律城擒勃律王。於是拂林、大食諸胡七十二國皆款塞朝獻,嗣業之功也。及祿山反,兩京陷,上在靈武,詔嗣業赴行在。嗣業自安西統眾萬里,威令肅然,所過郡縣,秋毫不犯。至鳳翔謁見,上曰:“今日得卿,勝數萬眾;事之濟否,實在卿也。”祿山之亂,兩京未復,肅宗在風翔。至德二年九月,嗣業從廣平王收復京城,與賊大戰於香積寺北,賊將李歸仁初以銳師數來挑戰,我師攢矢而逐之,賊軍大至,逼我追騎,突入我營,我師囂亂。嗣業謂郭子儀日:“今日之事,若不以身啖寇,決戰於陣,萬死而冀其一生。不然,則我軍無孑遺矣。”嗣業乃脫衣徒搏,執長刀立於陣前大呼:“當嗣業刀者,人馬俱碎。”殺十數人,陣容方駐。前軍之士盡執長刀而出,如牆而進;嗣業先登奮命,所向摧靡。乾元二年,諸將同圍相州。是時築堤引漳水灌城,經月余,城不拔。是時,軍無統帥,諸將自困全,人無鬥志。賊每出戰,嗣業被堅衝突,履鋒冒刃,為流矢所中。數日,瘡欲愈,臥於帳中,忽聞金鼓之聲,因而大叫,瘡中血出數升注地而卒。上聞之震悼,嗟惜久之。
(摘編自《舊唐書·李嗣業傳》)

譯文/翻譯:

李嗣業,京兆府高陵縣人。身高七尺,身強力壯,勇敢無畏,超出眾人。天寶初年,被召募到安西,頻繁參加戰鬥,當時軍隊中開始使用長刀,大家都認為李嗣業特別擅長使用這種長刀。每次戰鬥必定擔任先鋒,所向之處都一定會大敗敵軍。節度使馬靈察發現他勇猛強健,每次出兵,都讓李嗣業參與同去。天寶七年,安西都知兵馬使高仙芝奉詔帶領軍隊,專門征伐勃律國,他挑選李嗣業和中郎將田珍為左右陌刀將。當時吐蕃調集十萬軍隊(駐紮)在娑勒城,靠山臨河,將戰壕修在崖谷之間,用木材修成城寨。高仙芝夜裡帶領軍隊偷渡信圖河,悄悄地潛入到城牆之下。高仙芝對李嗣業和田珍說:“到午時之前,必須打敗敵軍。”李嗣業帶著步兵,拿著長刀,向上沖。在山頭上拋出的木石鋪天蓋地落下,李嗣業獨自一人又扛著大旗選擇一條險路,先行向.上攀登,眾將都跟著他一齊向上。 敵軍沒料到唐軍突然來了,因此大規模潰退。他們乘勝長驅直入進軍到了勃律國,抓住了他們的國王。在這樣的攻勢下,拂林、大食諸胡七十二國皆誠意來到邊界歸順,貢獻珍物,這都是嗣業的功勞。等到安祿山反叛,兩京被攻陷,皇上到了靈武,朝廷下詔讓李嗣業趕到行營(救駕)。李嗣業從安西帶兵行走萬里,威令肅然,路過郡縣,草一木都不能動。到達鳳翔後,拜見了皇帝, 皇帝說: “現在有了您,勝過有幾萬軍隊,討賊能否成功,確實在於您了。“祿山之亂,兩京尚未收復,唐肅宗還在鳳翔。至德二年九月,李嗣業跟隨廣平王收復京城,與叛軍在香積寺北邊大戰。叛軍將領李歸仁率精銳騎兵來挑戰,唐軍用箭齊射,打退並追趕敵軍,營地里的敵軍大舉出擊,掩殺追擊的唐軍騎兵,徑直攻入唐軍軍營,唐軍陣容+分混亂。李嗣業對郭子儀說:“今天的情況(十分危急職若我們不想拿自己身軀去餵食敵軍,就要在陣中與叛軍拚死決戰,雖萬死但希望有一線生的可能。若不這樣,我軍將會全軍覆沒。”(說完),李嗣業立刻脫掉衣服手持長刀,衝到陣前對叛軍大喊:“敵軍中來迎戰李嗣業的,人馬俱碎。”接連斬殺十幾個敵軍,唐軍軍陣才又整頓好了。前軍的將士們都拿著長刀一起殺出,陣列如牆,向前推進;李嗣業衝鋒在前,奮力拚殺,所向披靡。乾元二年,諸將協同圍打相州。當時修築堤壩引來漳水灌城,-個多月相州城也沒有被攻下。當時,軍隊中沒有了統帥,諸將也自我保全,士兵沒有鬥志。叛軍每次出戰,李嗣業都披盔戴甲,與敵軍廝殺,可謂“履鋒冒刃”,後被流矢射中。多少天后,傷口快癒合了,躺在帳中,突然聽見了發令的鐘鼓之聲,就大喊殺敵,傷口(又破開了)奔湧出幾升血後人很快就去世了。皇上聽說,極為悲痛,嘆息很長時間。
《舊唐書·李嗣業傳》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舊唐書·李嗣業傳》原文及翻譯0
《舊唐書·李嗣業傳》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