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王琪傳》原文及翻譯
宋史
原文:
王琪字君玉,兒童時已能為歌詩。起進士,調江都主簿。上時務十二事,請建義倉,置營田,減度僧,罷鬻爵,禁錦綺、珠貝,行鄉飲、籍田,複製科,興學校。仁宗嘉之,除館閣校勘、集賢校理。
帝宴太清樓,命館閣臣作《山水石歌》,琪獨蒙褒賞。詔通判舒州。歲飢,奏發廩救民,未報,先振以公租,守以下皆不聽,琪挺身任之。知復州,民毆佃客死,吏論如律。琪疑之,留未決,已而新制下,凡如是者聽減死。歷開封府推官,直集賢院、兩浙淮南轉運使、修起居注、鹽鐵判官、判戶部勾院、知制誥。嘗入對便殿,帝從容謂曰:“卿雅有心計,若三司缺使,當無以易卿。”
以龍圖閣待制知潤州。轉運使欲浚常、潤漕河,琪陳其不便,詔寢役。而後議者卒請廢古城埭,破古函管而浚之,河反狹,舟不得方行,公私交病。徙知江寧。先是,府多火災,或托以鬼神,人不敢求。琪召令廂邏,具為作賞捕之法,未幾,得奸人,誅之,火患遂息。復知制誥,加樞密直學士、知鄧州,徙揚州,入判太常寺,又出知杭州,復為揚州、潤州。以禮部侍郎致仕。卒,年七十二。
其先本蜀人從弟珪瑤玘琉皆以文章名世世之言衣冠子弟能力學取富貴不藉父兄資蔭者唯韓億諸子及王氏而已。琪性孤介,不與時合。數臨東南名鎮,政尚簡靜。每疾俗吏飾廚傳以沽名譽。故待賓客頗闊略。間造飛語起謗,終不自恤。葬於真州。詔真、揚二州發卒護其窆,蓋異數也。
摘編自《宋史·列傳·卷七十二》
譯文/翻譯:
王琪字君玉,兒童時就學會作詩。進士出身,調任江都主簿。向朝廷陳述有關時務的十二件事,請求建立義倉,設定屯田制度,減少度人為僧,禁止賣官鬻爵,禁止穿著華麗的絲織綢緞、禁售珍珠寶貝奢侈品,推行鄉飲酒禮和籍田的禮儀,恢複製科,興辦學校。仁宗讚賞他,擔任館閣校勘、集賢校理。
皇帝在太清樓舉行宴會,讓分掌圖書經籍和編修國史等事務的大臣作《山水石歌》,王琪獨自蒙受褒賞。皇帝下詔讓他通判舒州。趕上荒年,上奏朝廷請求打開糧倉救濟百姓,沒等朝廷沒有答覆,先用官倉的糧食救濟百姓,太守以下的官員都不服從,王琪挺身而出,擔起了開倉救濟百姓這件事。擔任復州知州,有百姓毆打佃戶致死,官吏依法定罪。王琪質疑此案,留下未判決,不久,新的法令制度頒布,像這樣的案子判決減免死刑。歷任開封府推官,直集賢院、兩浙淮南轉運使、修起居注、鹽鐵判官、判戶部勾院、知制誥。曾經在便殿回答皇帝提出的問題,皇帝隨口對他說:“卿一向有智謀,倘若三司缺執掌的官員,應當沒有人替代你。”
以龍圖閣待制任潤州知州,轉運使想疏通常、潤兩條漕河,王琪上書陳述這件事的弊端,皇帝下詔停止這個工程。後來,持反對意見的人最終請求拆除古城的水壩,挖通古函管疏浚河道,河道反而變狹窄,船不能並行,官府和百姓都感到了行船不便的痛苦。調任江寧知州。以前,江寧府發生多次火災,有人認為是因為鬼神作祟,人們不敢探求著火真相。王琪召集士兵巡邏,替他們制定詳細獎賞和抓捕辦法,不久,抓到了放火的壞人,殺掉了他,火災也停息了。再次擔任知制誥,加樞密直學士、任鄧州知州,調任揚州知州,入朝判太常寺,又出京任杭州知州,再次擔任揚州、潤州知州。在禮部侍郎職位上退休。去世時,七十二歲。
王琪的祖先本是蜀地人,叔伯弟王珪、王瑤、王玘、王珫,都因為文章名揚於世。世人說官家子弟能努力求學,得到富貴,不靠父兄的勛功或官爵而得到授官封爵的人,唯有韓億眾子及王氏家族的孩子而已。王琪性格耿直方正,不隨流俗。多次治理東南名鎮,為政崇尚簡約沉靜。常痛恨庸俗的官吏裝飾供應過客食住和車馬的館舍來沽名釣譽,因此接待賓客很不講究。有人趁機製造流言飛語誹謗他,始終也不憂慮這些事。葬在真州。皇帝下詔真、揚二個州派兵保護他的墳墓,也是皇帝給予的特殊優待了。
《宋史·王琪傳》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