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言《送徐尚之序》原文及翻譯

張惠言

原文:

尚之以詩、古文名天下。乾隆戊戌、己亥間,余尚少,方學制藝文,而余姊之婿董超然喜為詩,與尚之交最密。余以此識尚之,讀其詩文。其後尚之游京師,校書四庫館,試官河南,超然往往與偕,而余迄不得相見。然見超然,未嘗不言尚之也。超然言尚之居京師時,其尊甫被吏議逮詣刑曹,少司寇杜公以讞鞠【2】失實得譴,事不可測。當是時,尚之以諸生旅居,貧困,衣食弗能給。出則左右營護,事卒得解釋;入則供具衣物酒肉,起居纖悉無不周辦。其尊甫愉然不知逮系之戚,並不知其子之貧也。“人之知尚之者,取其儒雅醇粹而已,而吾之重之以此。此其至誠,抑有才知焉。”超然言此時,眉目怒張,神色飛舞,聞者皆為慷慨。余以是賢尚之,又多兩人之交能以道義相取也。
尚之在河南,五攝知縣事,皆有聲,以憂去。嘉慶五年十月,起謁吏部,引見,仍試用河南。而超然適以應順天試不得解,留京師。三人者遂復得偕晤。回顧始相識時,年各少壯,今二十載矣,超然與余須始白,而尚之發溓然,蓋三人者皆將老矣。超然既困有司,不得志;尚之亦侷促於一官,非其所樂。獨兩人詩、古文益奇,蓋其性情氣概,有非勞苦憂患所能損者。余又以知兩人者之所得有在,而非世之役役者也。
余少學詩,不成。年三十餘,始為古文,愧未聞道,而尚之獨見許,亟稱之。於其別也,超然曰:“子不可無言。”余曰:“然。”乃諗之曰:古之以文傳者,傳其道也。夫道,以之修身,以之齊家、治國、平天下。故自漢之賈、董,以逮唐宋文人,韓、李、歐、蘇、曾、王之儔,雖有淳駁,而就其所學,皆各有以施之天下。非是者,其文不至,則不足以傳。今子為古之文,學古之道,立身事親,既至矣。獨位卑,任之者淺,道不得於下。古之人不能必其道之果行也,而無一日忘道之行。故十室之邑,未嘗不以先王之道治之。方今天子申飭吏治,大吏方務求才,尚之之得為於時,必也往哉!以子之事親者當官,何事不濟?若曰古之道不可用於今,則非吾之所敢知也!
(選自《茗柯文補編》)
註:【1】制藝文,即八股文。【2】讞鞠,審訊。

譯文/翻譯:

尚之憑藉詩和古文聞名於天下。乾隆戊戌、己亥年間,我還小,正學習八股文,我姐姐的丈夫董超然喜歡寫詩,他跟尚之交往最密切。我因此認識尚之,(並)閱讀尚之的詩文。此後,尚之在京師遊學,在四庫館校勘書籍,試用於河南,超然常常跟他在一起,可是我始終不能見到尚之。但是,我見到超然,未嘗不說到尚之。超然說,尚之在京師生活時,他的父親被官吏擬定罪名送到官署,少司寇杜先生因為審訊與事實不符獲貶謫,事情不能預料。在這個時候,尚之以諸生的身份客居他鄉,生活貧困,衣服食物不能自給。他的父親出門時(他)就在身邊保護,直至事情最終得以解除;回家時提供完備的衣物酒肉,日常生活細緻而詳盡沒有不辦理周到的。他的父親快樂地仿佛並不知道被捉拿的憂愁,也並不知道他的兒子貧困的事情。“了解尚之的人,選擇了他風度溫文爾雅、學問精純不雜的優點罷了,可是我卻憑這一點尊重他。這是他的極其真摯誠懇,也是有才能有智慧。”超然說到這裡的時候,怒張雙目,神色飛舞,聽的人都為此情緒激動。我因此認為尚之賢能,又稱讚兩個人交往能根據道義相互選擇。
尚之在河南,五次代理知縣之職,都有聲望,因為父親(或者母親)去世而離職。嘉慶五年十月,動身前往吏部,被引見後還是任用於河南。超然恰好因為接受順天府考試不能分身,就留在京師。我們三個人就又能夠同時見面。回顧當初認識的時候,各自是年輕力壯的人,到今天已二十年了,超然和我鬍鬚開始白了,尚之也頭髮花白了,大概我們三個人都將要老去了。超然被官吏阻遏,不得志;尚之也被一官職限制,不是他所喜歡的。只是他們兩人的詩和古文更加新奇,大概是因為他們的性情和氣概,有不是勞苦憂患能夠減損的吧。我又因此了解到他們二人所滿足的事情,並不是世人所奔走鑽營的事情。
我小時候學習詩歌,沒有成就。三十多歲,才寫古文,慚愧沒能領會其中的道理,可是唯獨尚之稱讚我,屢次稱讚。在他告別的時候,超然說:“你不能不說點什麼。”我說:“是的。”就告知他說:憑文章流傳的古人,流傳的是他們的思想。道,憑它修身,憑它齊家、治國、平天下。因此,從漢代的賈誼和董仲舒,直到唐宋文人,韓愈、李翱、歐陽修、蘇軾、曾鞏和王安石這些人,雖然有精純和駁雜的區別,可是就他們的學問,都各自有用來在天下推行的辦法。如果不是這樣,他們的文章沒有達到極點,就不足以流傳下來。現在您寫古文,學古代的道,為人、事奉父母,已經達到極致了。唯獨官位低下,能勝任它的空間狹小,道不能施於天下。古人不能使他們的道術一定得以推行,都各自有用來在天下推行的辦法。因此,只有十戶人家的城邑,未嘗不用先王的道術治理。現在,皇帝正整肅吏治,大的官吏正專心尋找人才,尚之在這個時候能夠有所作為,前往任職是一定的!用您事奉父母的誠心做官,有什麼事情不能做成?如果說古道不能用在現今,那么不是我所知道的啊! 
張惠言《送徐尚之序》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張惠言《送徐尚之序》原文及翻譯0
張惠言《送徐尚之序》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