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張釋之傳》原文及翻譯

漢書

原文:

張釋之,字季,南陽堵陽人也。與兄仲同居以貨為騎郎事文帝十年不得調亡所知名釋之曰久宦減仲之產不遂欲免歸。中郎將愛盎知其賢,惜其去,乃請徙釋之補謁者。釋之既朝畢,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論,令今可行也。”於是釋之言秦、漢之間事,秦所以失,漢所以興者。文帝稱善,拜釋之為謁者僕射。從行,上登虎圈,問上林尉禽獸簿,十餘問,尉左右視,盡不能對。虎圈嗇夫從旁代尉對上所問禽獸薄甚悉,欲以觀其能口對回響亡窮者。文帝曰:“吏不當如此邪?尉亡賴!”詔釋之拜嗇夫為上林令。釋之曰:“今陛下以嗇夫口辯而超遷之,臣恐天下隨風靡,爭口辯,亡其實。且下之化上,疾於景響,舉錯不可不察也。”文帝曰:“善。”乃止不拜嗇夫。項之,太子與梁王共車入朝,不下司馬門,於是釋之追止太子、梁王毋入殿門。遂核不下公門不敬,奏之。薄太后聞之,文帝免冠謝曰:“教兒子不謹。”薄太后使使承詔赦太子、梁王,然後得入。文帝由是奇釋之,拜為中大夫。拜釋之為廷尉。其後人有盜高廟座前玉環,得,文帝怒,下廷尉治。案盜宗廟服御物者為奏,當棄市。上大怒曰:“人亡道,乃盜先帝器!吾屬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廟意也。”釋之免冠頓首謝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順為基。今盜宗廟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長陵一抔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文帝與太后言之,乃許廷尉當。是時,中尉條侯周亞夫與梁相山都侯王恬啟見釋之持議平,乃結為親友。張廷尉由此天下稱之。 
(選自《漢書·張釋之傳》) 

譯文/翻譯:

張釋之,字季,南陽堵陽人。和哥哥張仲一起生活,他用家財買了個騎郎之職,侍奉文帝,十年來未能升遷,沒有名氣。張釋之說:“長久做郎官耗減哥哥的家產,於心不安。”想自動請求免職回家。中郎將爰盎知道他賢能,捨不得他離去,於是奏請調遷張釋之補謁者之職。張釋之朝見完畢,趁機上前陳述便國宜民的事。文帝說:“淺顯一些,不要說一些過高難行的意見,要講當前能夠實行的。”於是張釋之就談論起秦、漢之間的事,講起秦朝之所以滅亡,漢朝之所以興起的原因。文帝稱好,便提升張釋之為謁者僕射。張釋之跟隨皇上出行,皇上參觀虎圈,詢問上林尉禽獸冊子的情況,提了十幾個問題,上林尉左右瞧看,都回答不出來。看管虎圈的嗇夫在旁邊代替上林尉回答了皇上所問的禽獸冊子,很詳細,想以此來顯示自己對答如流猶如迴響應聲一樣無窮。文帝說:“官吏不應該像這樣嗎?上林尉不行!”於是命張釋之授予嗇夫為上林令。張釋之說:“如今陛下因嗇夫口齒伶俐就越級提拔他,我擔心天下人會跟隨附和這種風氣,爭相施展口舌,而不講求實際。況且下面仿效上面,比影子隨形和迴響的應聲還要快,陛下任用與罷黜不能不謹慎啊。”文帝說:“好。”於是不再提拔嗇夫。不久,太子與梁王同乘一輛車入朝,經過司馬門沒有下車,當時張釋之追上去制止太子、梁王,不讓他們進入殿門。並彈劾他們在司馬門不下車為不敬罪,匯報上去。薄太后知道了這事,文帝摘下帽子賠罪道:“怪我教導兒子不嚴。”薄太后這才派使者傳令赦免太子、梁王,然後他們才得以進宮。文帝因此認為張釋之與眾不同,授予他為中大夫。升張釋之為廷尉。後來有人偷了高祖廟內座前的玉環,被捕,文帝大怒,交給廷尉治罪,張釋之依照法律中偷盜宗廟服飾器物的條文上奏,判處斬首。皇上勃然大怒道:“那人胡作非為,居然偷盜先帝宗廟中的器物!我交付給廷尉你審理,是想滅他全族,而你卻按照通常的法律條文奏請,這不是我用來恭敬承奉先人的本意。”張釋之脫帽叩頭謝罪說:“按照法令這樣判處已經足夠了。況且斬首與滅族同是死罪,但以逆順輕重的程度為根據。今日偷盜宗廟的器物便誅滅他的全族,假設愚民偷挖了長陵上的一捧土,陛下將又怎樣施加給他刑罰呢?”文帝和薄太后談論了這件事,才批准了廷尉的判決。當時,中尉條侯周亞夫和梁相山都侯王恬啟看到張釋之議lun6*公正,就同他結為親密的朋友。張釋之由此受到天下人的稱頌。 
《漢書·張釋之傳》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漢書·張釋之傳》原文及翻譯0
《漢書·張釋之傳》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