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鄭穆傳》原文及翻譯
宋史
原文:
鄭穆字閎中,福州候官人。性醇謹好學,讀書至忘櫛沐,進退容止必以禮。門人千數,與陳襄、陳烈、周希孟友,號“四先生”。舉進士,四冠鄉書,遂登第,為壽安主簿。召為國子監直講,除編校集賢院書籍。歲滿,為館閣校勘,積官太常博士。乞納一秩,先南郊追封考妣,從之。改集賢校理,求外補,通判汾州。
熙寧三年,召為岐王侍講。嘉王出閣,改諸王侍講。府僚闕員,御史陳襄請擇人,神宗曰:“如鄭穆德行,乃宜左右王者。”凡居館閣三十年,而在王邸一紀,非公事不及執政之門。講說有法,可為勸戒者,必反覆擿誦,岐、嘉二王鹹敬禮焉。
元豐三年,出知越州,加朝散大夫。先是,鑑湖旱乾,民因田其中,延袤百里,官籍而稅之。既而連年水溢,民逋官租積萬緡,穆奏免之。未滿告老,管勾杭州洞霄宮。
元祐初,召拜國子祭酒。每講益,無問寒暑,雖童子必朝服延接,以禮送迎。諸生皆尊其經術,服其教訓。故人張景晟者死,遺白金五百兩,托其孤,穆曰:“恤孤,吾事也,金於何有?”反金而收其子,長之。三年,揚王、荊王請為侍講,罷祭酒,除直集賢院,復入王府。荊王薨,為揚王翊善。太學生乞為師復除祭酒兼徐王翊善四年拜給事中兼祭酒五年除寶文閣特製仍祭酒。
六年,請老,提舉洞霄宮。敕過門下,給事中范祖禹言:“穆雖年出七十,精力尚強。古者大夫七十而致仕,有不得謝,則賜之几杖。祭酒居師資之地,正宜處老成,願毋輕聽其去。”不報。太學之士數千人,以狀詣司業,又詣宰相請留,亦不從。於是公卿大夫各為詩贈其行。空學出祖汴東門外,都人觀者如堵,嘆未嘗見。明年卒,年七十五。
(選自《宋史·卷三百四十七·列傳第一百六》,有刪改)
譯文/翻譯:
鄭穆字閎中,是福州候官人。性情醇厚嚴謹好學,讀書讀到忘記梳頭洗面,進退時儀容舉止一定遵循禮儀。門人以千計,和陳襄、陳烈、周希孟交友,號稱“四先生”。他考取進士,鄉試考了四個第一,隨即考中進士及第,任壽安主簿。鄭穆被召為國子監直講,任職編校集賢院書籍。滿一年,任館閣校勘,累積官銜至太常博士。他請求朝廷給他提高一個官階,這樣就可以提前在南郊追封自己死去的父母,朝廷聽從了他的請求。改任集賢校理,他清求到外地補官,做了汾州通判。
熙寧三年,鄭穆被徵召做岐王侍講。嘉王出就封國後,改任諸王侍講。府僚缺人,御史陳襄請求選擇人,神宗說:“像鄭穆的品德操守,才適合輔佐王室。”鄭穆共在館閣三十年,在王府十二年,沒有公事不登主持政事人的門,講話有法度,可以作為勸誡的,一定反覆摘引典籍陳說,岐、嘉二王都尊敬禮待他。
元豐三年,鄭穆出京任越州知州,加封朝散大夫。在此之前,鑑湖乾旱,百姓因而在湖中種田,綿延百里,官府登記收稅。不久連年水漲,百姓拖欠官方的租稅累積達到萬緡,鄭穆奏請免去這些。鄭穆任期未滿便告老還鄉,負責掌管杭州洞霄宮。
元祐初年,鄭穆被徵召任命為國子祭酒。他每次講課,不管寒暑,即使是兒童也一定穿著朝服在廷署接待,按禮節送出、迎接。學生們都尊崇他的經術,佩服他的教育訓導。故友叫張景晟的去世時,給他五百兩銀子,把兒子託付給他,鄭穆說:“撫恤孤兒,是我分內的事,銀子對我來說有什麼呢?”把銀子返還給友人但是收養他的兒子,並撫養他長大。三年,揚王、荊王請他擔任侍講,他罷離祭酒一職,任職集賢院,又進入王府。荊王去世,他擔任揚王的翊善。太學生請他做老師,他又任祭酒,兼任徐王翊善。四年,鄭穆任給事中,兼祭酒一職。五年,鄭穆升任寶文閣待制,仍舊兼任祭酒之職。
六年,鄭穆請求退休,讓自己管理洞霄宮。敕書送達門下省,給事中范祖禹上奏說:“鄭穆雖然年齡超過七十,但精力尚還旺盛。古代大夫七十退休,有不能辭謝的,就賜給他几案拐杖。祭酒處於老師的地位,正應該用年高而有德的人,希望不要輕易地聽任他離開。”皇帝沒有回覆。太學生幾千人把挽留鄭穆的請求報告給司業,又報告給宰相,都沒有被採納。於是公卿大夫各自作詩為他送行,太學生空校出汴京東門為鄭穆祭祀路神祈福,京城觀看的人像一堵牆一樣,感嘆不曾見過這樣的場面。第二年鄭穆去世,享年七十五歲。
《宋史·鄭穆傳》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