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尚野傳》原文及翻譯

元史

原文:

尚野,字文蔚,其先保定人,徙滿城。野幼穎異,祖母劉,厚資之使就學。至元十八年,以處士征為國史院編修官。二十年,兼興文署丞,出為汝州判官,廉介有為,憲司屢薦之。二十八年,遷南陽縣尹。初至官,獄訟充斥,野裁決無留滯,涉旬,遂無事。改懷孟河渠副使,會遣使問民疾苦,野建言:“水利有成法,宜隸有司,不宜復置河渠官。”事聞於朝,河渠官遂罷。大德六年遷國子助教諸生入宿衛者歲從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孫始命野分學於上都以教諸生仍鑄印給之上都分學自野始俄升國子博士,誨人先經學而後文藝,每謂諸生曰:“學未有得,徒事華藻,若持錢買水,所取有限,能自鑿井及泉而汲之,不可勝用矣。”時學舍未備,野密請御史台,乞出帑藏所積,大建學舍以廣教育。仁宗在東宮,野為太子文學,多所裨益,時從賓客姚燧、諭德蕭渼入見,帝為加禮。至大元年,除國子司業,近臣奏分國學西序為大都路學,帝已可其奏,野謂國學、府學混居,不合禮制,事遂寢。四年,拜翰林直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詔野赴吏部,試用蔭補官,野多所優假。或病其太寬,野曰:“今初設此法,冀將來者習詩書、知禮義耳,非必責效目前也。”眾乃服。皇慶元年,升翰林侍講學士。延祐元年,改集賢侍講學士,兼國子祭酒。二年夏,移疾歸滿城,四方來學者益眾。六年,卒於家,年七十六。贈通奉大夫、太常禮儀院使、護軍,追封上黨郡公,諡文懿。野性開敏,志趣正大,事繼母以孝聞,文辭典雅,一本於理。
(節選自《元史·尚野傳》)

譯文/翻譯:

尚野字文蔚,他的祖先是保定人,搬遷到滿城。尚野幼年的時候非常聰穎,祖母劉氏花巨資幫助他就學。至元十八年,憑藉處士的身份被徵召擔任國史院編修官。二十年,兼任興文署丞,出京擔任汝州判官,廉潔耿直有所作為,憲司多次推薦他。二十八年,遷任南陽縣尹。剛到任時,那裡的案件和訴訟積壓很多,尚野進行裁審處理,不使它們被拖延擱置起來,經過了十天的辦理,就沒有事了。改任懷孟河渠副使,恰逢朝廷派遣使者詢問百姓疾苦,尚野提議:“水利有既成之法,應該隸屬有關官員,不應該再設定河渠官。”事情上報到朝廷,河渠官一職就取消了。大德六年,遷任國子助教,入住值宿宮禁、擔任警衛的諸生每年跟隨皇帝到上都,丞相哈刺哈孫開始任命尚野在上都分學來教導諸生,仍舊鑄造印信給他,上都分學從尚野開始。不久尚野升任國子博士,教導學生先教導經學後教導文藝,常常對諸生說:“學習沒有收穫,僅僅追求華麗的辭藻,如果拿著錢買水,所得有限,能夠自己鑿井和泉來汲取水,那就用不盡了。”當時沒有建學舍,尚野密請御史台,請他們拿出些國庫藏的財物,廣泛建設學校來推行教育。仁宗還是太子的時候,尚野擔任太子文學一職,有很多益處,當時跟隨賓客姚燧、諭德蕭渼進東宮見仁宗,仁宗給他厚於常規的禮儀。至大元年,被授予國子司業一職,近臣上奏把國學西序為大都路學,皇帝已經認可近臣的上奏,尚野說國學和府學雜設在一起 ,不符合禮制,此事就被停止了。至大四年,授予翰林直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朝廷下詔讓尚野到吏部任職,試用蔭補官,尚野對此很多都是寬容優待的。有人責怪他太過寬容。尚野說:“現在剛設定這一法規,是希望將來的人能夠熟讀詩書,懂得禮儀罷了,不一定非要當前就取得成效。”眾人才信服。皇慶元年,尚野升任翰林侍講學士。延祐元年,尚野改任集賢侍講學士,兼任國子祭酒。延祐二年夏天,尚野上書稱病回歸滿城,四方來求學的人很多。延祐六年,死在家中,終年七十六。被贈予通奉大夫、太常禮儀院使、護軍的稱號,並被追封上黨郡公,諡號文懿。尚野性格通達明敏,志趣正直遠大,侍奉繼母憑藉孝心而出名,文辭典雅,文章以理作為標準。
《元史·尚野傳》《元史·尚野傳》(二)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元史·尚野傳》原文及翻譯0
《元史·尚野傳》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