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烏古孫良楨傳》原文及翻譯

元史

原文:

烏古孫良楨,字乾卿,資器絕人,好讀書。至治二年,蔭補江陰州判官,尋丁內艱,服除,調婺州武義縣尹,有惠政。改漳州路推官,獄有疑者,悉平反之。上言:“律,徒者不杖,今杖而又徒,非恤刑意,宜加徒減杖。”遂定為令。移泉州,益以能稱。轉延平判官,拜陝西行台監察御史,劾遼陽行省左丞相達識帖睦邇賣國不忠,援漢高帝斬丁公故事,以明人臣大義。並劾御史中丞胡居祐奸邪,皆罷之,中外震懾,升都事,猶以言不盡行,解去。復起為監察御史,良楨以帝方覽萬幾,不可不求賢自輔,於是連疏:“天曆數年間紀綱大壞,元氣傷夷。天祐聖明,入膺大統,而西宮秉政,奸臣弄權,畜憾十有餘車。臣願招延儒臣若許衡者數人,置於禁密,常以唐、虞、三代之道,啟沃宸衷,日新其德,實萬世無疆之福也。“又言:‘綱常皆出於天而不可變,議法之吏,乃言國人不拘此例,諸國人各從本俗。請下禮官有司及右科進士在朝者會議,自天子至於庶人,皆從禮制,以成列聖未遑之典,明萬世不易之道。”皆不報。 
十三年,盜賊蜂起,帝聞,惡之,下詔分討,必盡誅而後已。良楨言:“平賊在收人心,以回天意,多殺非道也。”乃赦以安之。十七年,除大司農。明年,升右丞,兼大司農,辭,不允。論罷陷賊延坐之令。有惡少年誣知宜興州張復通賊之罪中書將籍其孥吏抱案請署良楨曰手可斷案不可署同列變色卒不署良楨自左曹登政府,多所建白。嘗論《至正格》輕重不倫,吏得並緣為奸,舉明律者數人,參酌古今,重定律書,書成而罷。晚歲病瘠,數謁告,病益侵,遂卒。 
(節選自《元史•列傳第七十四》) 

譯文/翻譯:

烏古孫良楨,字乾卿,資質才器超越他人,喜好讀書。至治二年,因祖先功勳而補官江陰州判官,不久遭遇母喪,服喪期結束,調任婺州武義縣縣尹,有德政。改任漳州路推官,有冤屈誤判的案件,他都為之平反。進言說:“按照律令,被判徒刑的人不再施行杖刑,現在施行杖刑的人又施加徒刑,不是慎用刑法的本意,應該增加徒刑減少杖刑。”於是被確定為法令。移任泉州,更加憑藉才能被稱讚。轉任延平判官,被任命為陝西行台監察御史,彈劾遼陽行省左丞相達識帖睦邇出賣國家不忠誠,援引漢高帝斬丁公的舊例,來表明為人臣子該有的大義。一併彈劾御史中丞胡居祐奸邪,兩人都被罷免,朝廷內外都很震驚懾服。升任都事,仍然因為言不盡行,解職離去。又被起任為監察御史,烏古孫良楨認為皇帝每天要處理紛繁的政務,不可不尋求賢才來輔助自己,於是接連上書:“天曆幾年間法度大壞,元氣受到傷害。上天保佑聖明的君主,擔任統一天下大任,然而西宮把持政權,奸臣玩弄權柄,積蓄遺憾十多年。我希望招攬延請幾位像許衡這樣的儒臣,放在宮廷,常用唐堯、虞舜、夏、商、周的治國之道,竭誠開導、輔佐君王,每日更新品德,實在是萬世無疆的福氣啊。”又進言說:“三綱五常都從天而出不可改變,商議法令的官吏,竟說本國人不被這樣的法例拘束,其他各國人各自遵從本來的習俗。請交給禮官有關官員及在朝堂上的右科進士集會商議,從天子到平民百姓,都遵從禮樂制度,來完成歷代帝王沒來得及完成的準則,申明萬代不變的天道。”都沒有回覆。 
至治十三年,盜賊蜂擁而起,皇帝非常憎惡他們,頒下詔令征討,一定要將他們全部誅殺盡然後才停止。烏古孫良楨說:“平息叛亂在於收回人心,來挽回蒼天之意,sha6*人很多不是平息叛亂的方法。”(皇帝)就赦免(他們)並安撫他們。至治十七年,(烏古孫良楨)被任命為大司農。第二年,升任右丞,兼任大司農,辭官,不被允許。談論停止攻克敵人而受牽連獲罪做了縣令。當地xie6*惡的青年誣陷宜興知州張復有通賊的罪過,中書省將抄沒他的妻子和兒女,官吏抱著檔案請烏古孫良楨簽署。烏古孫良楨說:“手可斷,檔案不可以簽署。”同列的官員變了臉色,(烏古孫良楨)最終沒有簽署。烏古孫良楨從左曹做到宰相,(對國事)多有建議及陳述。曾經論說《至正格》(對罪行)輕重的判定沒有條理次序,官員得以一起利用這個緣由做壞事,舉薦了幾個明曉律法的人,參考古今的律法,重新修訂,律書寫成後才罷手不管。晚年生病身體瘦弱,多次請假,病越來越重,就去世了。
《元史·烏古孫良楨傳》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元史·烏古孫良楨傳》原文及翻譯0
《元史·烏古孫良楨傳》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