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郭登傳》原文及翻譯

明史

原文:

郭登,字元登,武定侯英孫也。幼英敏。及長,博聞強記,善議論,好談兵。正統中,從王驥征麓川有功,擢錦衣衛指揮僉事。又從沐斌征騰衝,以功遷署都指揮僉事。十四年,車駕北征,扈從至大同。登告學士曹鼐、張益曰“車駕宜入紫荊關”,不從,遂及於敗。當是時,大同軍士多戰死,城門晝閉,人心洶洶。登慷慨奮勵,修城堞,繕兵械;拊循士卒,吊死問傷,親為裹創傅藥,曰:“吾誓與此城共存亡,不令諸君獨死也。”景泰元年春,偵知寇騎數千,自順聖川入營沙窩。登率兵躡之,大破其眾,追至栲栳山,斬二百餘級,得所掠人畜八百有奇。邊將自土木敗後,畏縮無敢與寇戰。登以八百人破敵數千騎,軍氣為之一振。捷聞,封定襄伯,予世券。時鎮守中官陳公忌登。會有發公奸贓者,公疑登使之,遂與登構。帝謂于謙曰:“大同,吾藩籬也,公與登如是,其何以守!”遣右監丞馬慶代公還,登愈感奮。初也先欲取大同為巢穴故數來攻及每至輒敗有一營數十人不還者敵氣懾始有還上皇意上皇既還,代王仕壥頌登功,乞降敕獎勞。兵部言登已封伯,乃止。二年,登以老疾乞休,帝不聽。是時邊患甫息,登悉心措置,思得公廉有為者與俱。其秋,以疾召還。登初至大同,士卒可戰者才數百,馬百餘匹。及是馬至萬五千,精卒數萬,屹然成巨鎮。登去,大同人思之。成化八年卒。贈侯,謚忠武。登為將兼智勇。嘗以意造“攪地龍”,鑿深塹,覆以土木如平地,敵入圍中,發其機,自相撞擊,頃刻皆陷。又仿古製造偏箱車,中藏火器,上建旗幟,鉤環聯絡,布列成陣,戰守皆可用。其軍以五人為伍,教之盟於神祠,一人有功,五人同賞,罰亦如之。十伍為隊,隊以能挽六十斤弓者為先鋒。十隊領以一都指揮,令功無相撓,罪有專責,一時稱善。 
(節選自《明史·郭登傳》) 

譯文/翻譯:

郭登,字元登,是武定侯郭英的孫子。從小聰穎敏捷。等到長大成人,博聞強記,擅長議論,喜歡談論兵法。正統年間,郭登跟從王驥征討麓川有功,被提升為錦衣衛指揮金事。郭登又跟從沐斌征討騰衝,因功升任代理都指揮金事。十四年,皇帝北征,郭登護衛到大同。郭登對學士曹鼐、張益說“皇上應當進入紫荊關”,(那二人)不聽,於是導致失敗。在那個時候,大同軍士大多戰死,城門白天關閉,人心惶惶。郭登慷慨勉勵,修整城牆,修繕兵器;撫恤士兵,慰問死者的家屬和受傷的將士,親自為他們包紮傷口敷上藥物,說:“我發誓和此城共存亡,不讓你們單獨死去。”景泰元年春,偵察得知敵寇幾千騎兵,從順聖川侵入在沙窩紮營。郭登率兵跟蹤,大敗敵兵,追到考格山,斬首二百餘人,獲得被掠奪的人畜八百多。邊將自土木堡之敗以後,畏懼退縮沒有敢於與敵作戰的。郭登率領八百人打敗敵人幾千騎兵,軍隊士氣為之一振。捷報奏報朝廷,郭登被封定襄伯,朝廷給予他世襲的鐵券。當時鎮守宦官陳公妒忌郭登。恰巧有人揭發陳公謀求受賄,陳公懷疑是郭登主使,就與郭登結怨。皇帝對於謙說:“大同是我的屏障。陳公與郭登如此,將拿什麼守衛?”朝廷派右監丞馬慶取代陳公,郭登更加感激奮發。起初,也先打算攻取大同作為據點,所以屢次來進攻。等到每次去攻打總是戰敗,有一營幾十人不能生還的,敵勢被震懾住,才開始有歸還上皇之意。上皇已回,代王朱仕壥讚頌郭登功勞,請求頒發救書獎賞慰勞。兵部稱郭登已封為伯,才作罷不再封賞。二年,郭登因為年老多病乞求退休,皇帝不允許。這時邊患剛剛平息,郭登精心安排,想得到公正廉潔有作為的人和他一起(共事)。這年秋,郭登因病被召回京。郭登剛到大同時,可以作戰的士兵才幾百人,戰馬一百多匹。等到此時戰馬達到一萬五千匹,精兵數萬,大同屹然成為大鎮。郭登離去,大同人很想念他。成化八年,郭登去世。贈侯爵,諡號忠武。郭登為將智勇雙全。他曾經憑想像建造“攪地龍”,挖深溝,用土木覆在上面像平地一樣,敵人進入陣中,發動機關,敵人自相撞擊,一會兒全都陷入坑中。他又仿照古制建造偏箱車,車中藏有火器,上面插有旗幟,以鉤環相互聯絡,排列成陣,攻守都可使用。他的軍隊以五個人為一伍,教導他們在神祠盟誓,一個人有功,五個人一起受賞,責罰也是如此。十伍為一隊,隊中以能拉開六十斤弓的人作先鋒。十隊以一名都指揮統領,命令他們戰功不要相互阻撓,犯罪有專人負責,一時被人們稱讚。 
《明史·郭登傳》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明史·郭登傳》原文及翻譯0
《明史·郭登傳》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