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書·張文蔚傳》原文及翻譯

梁書

原文:

張文蔚,字右華,河間人也。父裼,唐僖宗朝,累為顯官。文蔚幼礪文行,求知取友,藹然有佳士之稱。唐乾符初,登進士第,時丞相裴坦兼判鹽鐵,解褐署巡官。未幾,以畿尉直館。丁家艱,以孝聞。中和歲僖宗在蜀大寇未滅急於軍費移鹽鐵於揚州命李都就判之奏為轉運巡官駕還長安,除監察御史,遷左補闕侍御史、起居含人、司勛吏部員外郎,拜司勛郎中、知制誥,歲滿授中書舍人。丁母憂,退居東畿,哀毀過禮。服闋,復拜中書舍人,俄召入翰林,為承旨學士。屬昭宗初還京闕,皇綱浸微,文蔚所發詔令,靡失厥中,論者多之。轉戶部侍郎,仍依前充職,尋出為禮部侍郎。天佑元年夏,拜中書侍郎、平章事,兼判戶部。
時柳璨在相位,擅權縱暴,傾陷賢俊,宰相裴樞等五家及三省而下三十餘人,威抱冤就死,縉紳以目,不敢竊語其是非,余怒所注,亦不啻十許輩。文蔚殫其力解之,乃止,士人賴焉。璨敗死,文蔚兼度支鹽鐵使。天佑四年,天子以土運將革,天命有歸,四月,命文蔚與楊涉等總率百僚,奉禪位詔至大梁。太祖受命,文蔚等不易其位。開平二年春,暴卒於位,詔贈右僕射。
文蔚沈邃重厚,有大臣之風,居家孝且悌,雖位至清顯,與仲季相雜,在太夫人膝下,一不異布素。弟濟美,早得心恙。文蔚撫視殆三十年,士君子稱之。
(選自《梁書·張文蔚傳》)

譯文/翻譯:

張文蔚,字右華,河間人。父親張裼,唐僖宗時,多次官居顯位。張文蔚從小刻苦學習,砥礪德行探求知識,結交朋友,很有名士的聲譽。唐乾符初年,考中進士,當時丞相裴坦兼管鹽鐵事務,張文蔚初次做官擔任巡官。不久,憑藉畿尉的身份在館當值。服家喪,以孝道聞名。中和年間,僖宗在蜀地,大寇未滅,急需軍費,把鹽鐵司移到揚州,命李都去掌管鹽鐵司,李都上奏朝廷任張文蔚為轉運巡官。僖宗回到長安,授任監察御史,遷任左補闕侍御史、起居舍人、司勛吏部員外郎,拜為司勛郎中、知制誥。一年後任中書舍人。服母喪,退居京城東郊,哀傷損毀了身體。喪滿,又任中書舍人,不久ying6*召進翰林院,任承旨學士。(張文蔚)跟隨昭宗初返京城,皇朝的綱紀逐漸衰微,張文蔚發布的詔令,不失中正,評論的人讚譽他。轉任戶部侍郎,仍兼任前職,不久出任禮部侍郎。天佑元年(904)夏,任中書侍郎、平章事,兼管戶部事務。
這時柳璨身居相位,擅行權力恣意暴虐,排斥陷害賢俊之士,宰相裴樞等五家以及三省以下三十多人,都含冤而死,官吏們看在眼裡,不敢私下談論他的罪行,柳璨余怒所仇恨的對象,也不下十多人。張文蔚盡力解救他們,(他們)才得以倖免,士人都有賴於他。柳璨罪行敗露而死,張文蔚兼度支鹽鐵使。天佑四年(904),天子因為社稷將有轉移,天命另有歸屬,四月,命張文蔚與楊涉等總領百官,奉送禪讓帝位的詔令到大梁。太祖接受帝位後,張文蔚等未改變官位。開平二年(908)春天,突然死在任上,詔令追贈為右僕射。
張文蔚深沉重厚,有大臣的風度,在家中孝順父母友愛兄弟,雖然位至高官,仍然與哥哥弟弟們生活在一起。在太夫人膝下,完全與布衣平民無異。弟弟張濟美,早年患有心臟病,張文蔚照看護養差不多三十年,士人君子都稱揚他。
《梁書·張文蔚傳》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梁書·張文蔚傳》原文及翻譯0
《梁書·張文蔚傳》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