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王蘊傳》原文及翻譯
晉書
原文:
王蘊,字叔仁,孝武定皇后父,司徒左長史蒙之子也。起家佐著作郎,累遷尚書吏部郎。性平和,不抑寒素,每一官缺,求者十輩,蘊無所是非。時簡文帝為會稽王,輔政,蘊輒連狀白之,曰:“某人有地,某人有才。”務存進達,各隨其方,故不得者無怨焉。補吳興太守,甚有德政。屬郡荒人飢,輒開倉贍恤。主簿執諫,請先列表上待報,蘊曰:“今百姓嗷然,路有饑饉,若表上須報,何以救將死之命乎!專輒之愆,罪在太守,且行仁義而敗,無所恨也。”於是大振貸之,賴蘊全者十七八焉。朝廷以違科免蘊官,士庶詣闕訟之,詔特左降晉陵太守。復有惠化,百姓歌之。
定後立,以後父,遷光祿大夫,領五兵尚書、本州大中正,封建昌縣侯。蘊以恩澤賜爵,非三代令典,固辭不受。朝廷敦勸,終不肯拜,乃授都督京口諸軍事、左將軍、徐州刺史、假節,復固讓。謝安謂蘊曰:“卿居後父之重,不應妄自菲薄,以虧時遇,宜依褚公故事,但令在貴權於事不事耳。可暫臨此任,以紓國姻之重。”於是乃受命,鎮於京口。
蘊素嗜酒,末年尤甚。及在會稽,略少醒日,然猶以和簡為百姓所悅。時王悅來拜墓,蘊子恭往省之,素相善,遂留十餘日方還。蘊問其故,恭曰:“與阿太語,蟬連不得歸。”蘊曰:“恐阿太非爾之友。”阿太,悅小字也。後竟乖初好,時以為知人。太元九年卒,年五十五,追贈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
(選自《晉書•列傳第六十三》)
譯文/翻譯:
王蘊,字叔仁,是孝武定皇后的父親,司徒左長史王蒙的兒子.起初擔任官職佐著作郎,多次升遷官職成為尚書吏部郎.王蘊性格平和,不壓製出身低微的人,每次空缺一個官職時,總有十多人相爭,王蘊公正處斷不偏不倚.當時簡文帝為會稽王、主持朝政,王蘊總是接連不斷去信報告,說:“某人有名望某人有才幹.”他儘可能地推薦人才,並根據性格特點使人盡其才,所以不被任用的人也毫無怨言.他補任吳興太守時,很有德政.碰上當地鬧災荒貧困的百姓沒飯吃,王蘊擅自開倉賑恤.主簿堅決反對,請求先詳細上報朝廷.王蘊回答說:“現在百姓嗷嗷待哺,路邊已有人餓死,如果等上報朝廷批准後再賑濟百姓,怎么能救濟快餓死的人呢?擅自開倉賑濟的過失,罪責在太守,如果推行仁義而得罪,我沒有什麼怨恨.”於是大規模開倉賑濟飢餓的災民,大多數人依賴王蘊的救濟而存活下來.朝廷以違犯制度免除王蘊的官職,各式人等到朝廷為王蘊伸冤,皇帝特例只將他降職為晉陵太守.到晉陵後他仍舊推行愛民、惠民政策,受到百姓稱頌。
他的女兒被立為孝武帝的皇后,因為是皇后的父親,他被升遷為光祿大夫,兼任五兵尚書、本州大中正,封為建昌縣侯.王蘊認為因為恩澤被賜爵,不是古來的慣例,堅決推辭不接受.朝廷再三督促勸告,王蘊最終還是拒絕,於是朝廷任命他都督京口諸軍事、左將軍、徐州刺史,授予符節,他極力推辭,經謝安勸說他:“您居於皇后父親的重要地位,不應該看輕自己,來有虧時運,應該依照褚公的舊例,只做到身處貴位並不做什麼事,可以暫時擔此重任,來緩解做國戚的重壓.”於是就接受任命.在京口鎮守。
王蘊平素喜歡喝酒,晚年尤其厲害,在會稽內史任上時,常終日不醒.但為政和簡,為百姓所喜愛.當時王悅來拜謁祖墳,王蘊的兒子王恭前去探望,一向關係很好,於是就留了十幾天才返回.王蘊問緣故,王恭說:“和阿太交談,連續幾日不能回來.”王蘊說:“恐怕阿太不是你的朋友.”阿太是王悅的小字.後來最終斷絕當初的友好關係,當時的人認為王蘊能了解別人.太元九年去世,年齡五十五歲,追封為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
《晉書·王蘊傳》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