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言文注釋賞析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言文注釋賞析
1、文言文
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禮(1)有盛名,為(2)司隸校尉。詣(3)門者,皆俊才清稱(4)及中表(5)親戚,乃通(6)。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7)親。”既通(8),前坐。元禮問曰:“君與仆(9)有何親?”對曰:“昔先君(10)仲尼(11)與君先人伯陽(12)有師資之尊(13),是仆與君奕世為通好(14)也。”元禮及賓客莫(15)不奇(16)之。太中大夫陳韙後至,人以其語(17)語(18)之,韙曰:“小時了了(19),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韙大(20)踧踖(21)。
2、翻譯
孔融十歲的時候,跟隨父親到洛陽。那時李膺名氣很大,擔任司隸校尉的職務。到他家去的人,都是些才智出眾的人、有名譽的人以及自己的親戚才去通報。孔融到了他家門前,對看門的官吏說:“我是李膺的親戚。”通報了以後,上前坐下來。李膺問:“您和我有什麼親戚關係?”孔融回答說:“從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經拜您的祖先老子為師,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李膺和他的那些賓客沒有不對他的話感到驚奇的。太中大夫陳韙後來才到,別人就把孔融說的話告訴給他聽,陳韙說:“小的時候很聰明,長大了未必很有才華。”孔融說:“我猜想您小的時候一定很聰明吧。”陳韙聽了感到局促不安。
3、注釋
(1)李元禮(lǐ yīng,110年—169年),潁川郡襄城縣(今屬河南襄城縣)人。東漢時期名士、官員。祖父李修,漢安帝時官至太尉。
(2)為:擔任。
(3)詣:前往,到。
(4)清稱:有名譽。
(5)中表,古代父親姐妹的兒女為外表,母親兄弟姐妹的兒女為內表,合稱中表。
(6)乃通:才(予以)通報。
(7)府君:李膺曾任漁陽太守,故稱“府君。”
(8)既通:通報之後。既,已經。
(9)仆:我,謙稱。
(10)昔:從前、以前。先君:對死去的祖先的尊稱。
(11)仲尼:孔子,字為“仲尼”。
(12)伯陽:即老子,姓李,名耳。
(13)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過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經拜訪您的祖先伯陽為師。先君,死去的祖先。師資:師徒,這裡指當年孔子問禮於老子。
(14)奕(yì)世為通好:世世代代互相友好往來。奕世:代代。
(15)莫:無。
(16)奇:對……感到奇怪。
(17)語:名詞。話。
(18)語:動詞。告訴,說。
(19)小時了了(liǎo liǎo):小時聰明。了了:聰慧。
(20)大:非常。
(21)踧踖(cù jí):局促不安的樣子。
4、啟示
後人常常引用故事中的“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表面上是稱讚人,實際上卻帶有輕蔑的意思,所以我們不能輕易套用到他人身上。小孩子天資聰穎固然好,但是後天的努力與培養尤為重要,能否成為有用的人最重要的就是運用好自己的聰明才智,並保持一顆積極上進的心,不斷學習不斷進步。
4、賞析
全文分三層。
第一層寫洛陽李元禮名氣很大,尋常人等都無緣登門拜訪。這裡對李元禮名氣之盛的'描寫,為後文孔融成功地以年僅十歲、無官無名之身成為李元禮的座上賓提供了一個背景和基礎。 為後文做鋪墊,襯托出孔融的智慧
第二層寫孔融聰明機智地拜訪了李元禮,人皆稱奇。這裡孔融巧妙地運用了“親戚關係”這個概念,將孔夫子與老子二人之間的師生關係延伸到自己與李元禮的關係上,不可謂不機巧,其思維不可謂不敏捷。
第三層寫孔融機智地反駁陳韙的刁難,再次表現出他聰明機智的特點。
陳韙顯然是輕視孔融,認為他不過是一個乳臭未乾的孩童,故意出語刁難,意為:你這時年齡小,雖然聰明,也別得意太早了,長大後未必就有出息。孔融巧妙地利用陳韙批評他的話來逆推,使陳韙陷入窘困的境地,這也再一次顯示了他的敏捷和機智。正所謂“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至此,孔融年齡雖小但機智異常的性格已體現得淋漓盡致。
5、作者簡介
劉義慶(403~444)南朝宋著名文學家,字季伯,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南朝宋宗室,武帝時襲封臨川王。官至兗州刺史、都督加開府儀同三司。自幼才華出眾,愛好文學,喜納文士,其撰筆記小說集《世說新語》,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記敘漢末至東晉士族階層人物的言談軼事,生動形象地反映出當時士族的生活方式與精神面貌。語言精煉、生動傳神,對後世小說影響極大。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