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介紹
文言文的介紹
文言文的介紹1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而絲綢價格昂貴、竹簡笨重且記錄的字數有限,為能在“一卷”竹簡上記下更多事情,就需將不重要的字刪掉。後來當“紙”大規模使用時,統治階級的來往“公文”使用習慣已經定型,會用“文言文”已經演變成讀書識字的象徵。文言文是相對白話文而來的,其特徵是以文字為基礎來寫作,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標點,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古文等多種文體。
文言文的介紹2
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套用性文體。
不過,中國的套用性文體從來不排斥審美的文學屬性,尤其是書信一體,多記事陳情,中國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於書信,書信的實用性和審美性的結合十分完美。
漢魏六朝的尺牘重在實用,文人多無意把其寫為審美的作品。唐宋以後,在一些文人的筆下,尺牘的實用功能明顯淡化,審美性能日益強化,有些尺牘刻意寫成純粹的文學作品(參考《中國尺牘文學史》序,詹福瑞)。
尺牘文學功能多種多樣,可以抒情,比如司馬遷的《報任安書》、林覺民的《與妻書》;也可以寫景,比如吳均的《與宋元思書》;可以寫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也可以談論文學,如曹丕的《與吳質書》,談論政治,如歐陽修《上杜中丞論舉官書》,還可以進謁顯貴,勉勵後學,如此等等,形成了別具特色的'書牘文傳統。
尺牘和其他文體一樣,也講究謀篇布局、文質俱佳。另外,尺牘不一定都用“書”字標明,如蘇軾的《與子由弟》《答秦太虛》就是。
文言文的介紹3
文言文基礎知識
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和虛詞,應該說就具備了讀懂文言文的基本條件,並且也的確能通部分文句,因為古今語法差異不大,句子的組合次序基本相同,如果真的對現代漢語語法知識掌握比較牢固,並能熟練地分析各種句子,那么文言百分之七十的常見句式也就能觸類旁通了。但古今畢竟有異,例如,若不懂古漢語賓語前置的知識,就譯不通宋何罪之有(《公輸》)、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齊桓晉文之事章》),用現代漢語語序硬譯,則會譯成:什麼罪的有?一支羽毛的不能舉起,是不用力氣。這使人想起日本人說中國話。因此古漢語語法不但要學,而且要認真學。力量要放在古今語法歧異之處,即與現代漢語不同的所謂特殊句式。這些特殊句式是: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特殊語序(賓語前置、定語後置、介賓結構後置)一些固定格式等等。這些知識,隨中學語文教材的學習,均能逐一接觸到,這裡強調幾點:
1、可以藉助虛詞知識掌握文言句式。如者、也常用在判斷句里;哉、夫常用來表感嘆;乎、與、邪、何、盍、孰常用表疑問;之、是常用來表疑問;之、是常用來作句子倒裝的標誌等等。
2、要從與現代漢語的比較入手,掌握各種特殊語序句式的表示方法,要在理解的基礎上牢記住這些形式。每一種形式要記一兩個典型例句,以便類比判斷。
3、背記一些固定的句式結構。如:
不亦乎?表反問,可譯為不是嗎?(其中亦只起加強語氣作用,可不譯);
無乃乎?表推測語氣,比較委婉,可譯為恐怕嗎?或者莫非吧?;
得無乎(耶)表猜測、疑問語氣,可譯為莫不是嗎?能不嗎?或者恐怕吧?;
如何、若何、奈何都表示疑問的格式,都可譯為把怎么辦?、拿怎么樣?、對怎么樣?;
孰與表示與相比,誰,常可譯為與比較起來怎么樣;
其乎?表猜測或反問語氣,可譯為大概吧?、難道嗎?;
何為?表詢問或反問,可譯為為什麼呢?或有什麼呢?;
有以、無以,前者可譯為有什麼可以拿(用)來,後者可譯為沒什麼可以拿(用)來;
有所、無所,其中所是助詞,所是有、無的賓語,所以前者可譯為有的,後者可譯為沒有的。
了解古代文化常識是完整把握文言文內蘊的必經之路
語言是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產物。文言文。不僅關涉著造字之源、句式之法、為文之妙,還包容著先哲之理、陰陽之變,乃至禮俗、宗法、地理、數術,更與古代歷史密切相關。特別是先入我們中學教材的,又都是久傳不衰的華章,其內蘊就更豐富、更深邃。那么,要準確理解古文文意,不具備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識是不行的。我們在逐篇學習古文的過程中,要注意點滴積累,而且還要做必要的、較有系統的整理,如古代吏制,刑法,科舉制度,人的姓、名、號、謙稱、敬稱等等,不求過繁過細地掌握,但要大體了解。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