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學習方法指導
文言文學習方法指導
文言文學習方法指導
曾有學生戲言:一怕寫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作人。那為什麼文言文的學習會成為大多數同學語文學習的一道坎呢?老師這裡先給大家解釋一下什麼是文言文。“文言文”中的第一個“文”,是書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寫、表達,最後一個“文”是作品、文章的意思。連起來就是“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文章”。在我國古代,古人說話和寫文章的表述是不一樣的。如想問某人是否吃飯了,口頭表達就是“吃飯了嗎?”而書面表達就變成了兩個字“飯否?”大家會發現,書面表述要簡省的多,這無形當中給我們的理解增加了難度,另外文言文中還存在著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現象,同時文言文在句式表達上也和白話文有很大的不同,這樣就給我們的文言文學習帶來了很大的障礙。那么,怎樣才能讓我們邁過這道坎呢?下面,老師就根據自己學古文及教學中得出的一些方法與大家分享,希望能夠對同學們的文言文學習有所幫助。
首先,要大聲誦讀。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古人把朗讀視為語文學習的最妙之法。在許多影視作品中,我們常能看到古代私塾的學生搖頭晃腦地大聲朗讀的情景。對於文言文的學習,不僅要讀,而且要高聲誦讀或者吟誦。我國近代政治家、文學家曾國藩甚至把高聲誦讀作為人生一大樂趣。他說:“讀書聲出金石,飄飄意遠。”意思是:讀書要高聲讀出來,讀書的聲音就像鍾、磬這兩種樂器發出來的聲音一樣,非常美妙、動聽,讓人進入一種飄飄然的境界。而我們同學們越來越不重視朗讀,甚至在早讀課上,我們也很少聽到那琅琅的.書聲,有的同學寧可在那兒默讀,也不願意讀出聲來,還有同學覺得讀出聲來很難為情。殊不知,我們對文言文的語感就是在一遍又一遍的大聲誦讀中培養出來的。所以,老師建議大家拿到一篇文言文,要能夠做到大聲誦讀,甚至可以搖頭晃腦地讀,做到讀準字音,把握停頓,讀出感情,進而能夠熟讀成誦。
其次,要掌握方法。文言文學習中,有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疏通文意,即我們常說的翻譯。有的同學,提到翻譯也是直撓頭啊,其實只要我們能夠掌握一定方法,翻譯起來也是很容易的。這裡老師就教大家幾招:
1單音節詞變雙音節詞。同學們學習古文會發現,古文中有很多的單音節詞,這時候我們要學會把這些單音節的詞變成雙音節。比如,七年級同學學的《鄭人買履》里“寧信度,無自信也”,“寧”這個單音節詞,我們在翻譯的時候,就要把它變成“寧可”,“信”變成“相信”;再如,八年級才學的《晏子使楚》中“晏子將使楚”,將,變成“將要”使,變成“出使”楚,變成“楚國”,連起來就是“晏子將要出使出國”。
2聯繫舊知識,學會知識的遷移。在我教文言文的時候,就發現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同學們把每篇古文都當作第一篇古文來學。即使是以前學過的文言實詞或虛詞,在我們眼裡都當成是新的,它認識你,你卻不認識。因此,我們在學習過程中,要善於聯繫舊知識,進行知識的遷移。七年級同學才接觸文言文,可能積累的文言辭彙比較少,但八年級、九年級的同學已經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礎,完全可以學以致用了。我在教同學們學習翻譯古文的時候,我就會問同學們,這個詞你在以前的古文中學過沒有,在那篇課文中是什麼意思,用在我們這兒行不行?比如,《人琴俱亡》中“弦既不調”的“既”,“擲地雲”的“擲”“月余亦卒”的“卒”,這些詞,同學們會發現,在七年級的《趙普》這篇課文中都學過,“既薨“的”既“,“已經”;“碎裂奏牘擲地”的“擲”,“扔” ,用在《人琴俱亡》都是可以的。而“卒用其人”的“卒”是“終於”的意思,用在“月余亦卒”上雖然行不通,但是我們在比較中,無形中又增加了積累,知道“卒”,除了做“終於”來解釋,還可以解釋為“死”。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們既鞏固了舊知識,獲取了新知識,有培養了能力,真所謂“溫故而知新”。今年的初三中考語文已經進行了改革,不考課內文言文,但是它所考察的文言實詞卻全是來自課內的,如果同學們能夠做到聯繫舊知識,學會遷移,就算是考課外的,又有何難呢?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