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理解

文言文的理解

一、考點分析

文言文考點:

①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

②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與用法(特殊句式)

④理解並翻譯文中句子

⑤篩選文中信息,概括主要內容,分析作者觀點

(一)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

考點闡析:本考點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兩點:

一是常見實詞(120個),這是考查範圍;二是在文中的含義,在文中這一限制成分是所給條件,高考文言文複習教案。綜合這兩點,再加上理解含義的具體要求,既是考查學生掌握文言實詞的情況,又是考查運用這些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文言實詞的複習一不要離開原文(語言環境),所謂詞不離句,句不離段。通過具體的語言環境來理解推斷實詞的含義是最有效的方法。

文言實詞主要有三個特點:通假性,單音性,多義性

把握古代漢語實詞主要通過: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

1.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本應該用甲字,而使用時卻借用與其意義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張良出,要項伯(《鴻門宴》)中,要是通假字,而其本字是邀。另有一些古今字,在課本中也列入通假字的範圍,這是由於在古代有的字義項較多,後來就在原字的基礎上另造了一個新字,以分擔它的一個意義,原來的字叫古字,後起的字叫今字。如莫和暮:莫是古字,暮是今字。從意義上看,通假字與本字是無關的,而古字與今字則是有關的。高中課本中涉及到的通假字和古今字大約不超過100個,識記起來並不困難。

1、文言文詞的單音性:

1.注意文言文詞語以單音為主的特點

璧有瑕,請指示王--玉璧有瑕疵,讓讓我指給大王看

今其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如今齊國土地方圓幾千里,城池一百二十百座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如今想要按照從前的諸侯王治理國家的方法來治理現世百姓,和守株待兔沒有兩樣。

2.古今詞義的變化(古今異義)

語言是發展的,詞義也在不斷變化,因此,同是一個詞就有了古義和今義的.差別。注意區分古義和今義的不同,就成了我們準確理解古人語言的一項不容忽視的重要內容。

當然也有些詞的詞義一直沿用下來,沒有什麼變化,如明日,徐公來(《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來。還有一小部分詞語,文言文里常用,但隨著舊事物舊概念的消失而消失,白話已經不用,如敢以煩執事(《燭之武退秦師》)中的執事,這部分詞語,雖然我們比較生疏,但通過查字典就可以明了,不會造成望文生義的錯誤。不能掉以輕心的是那些字形相同而意義用法已經不同的詞,尤其是差別細微,容易被忽略的詞。

概括起來,古今詞義的差別,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詞義擴大。

文言文中,某些詞的原有意義比較狹小,後來它的意義有了發展,套用範圍比原來廣泛了,這種現象叫詞義的擴大。如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黃河以北的地方遇到饑荒,我便把那裡的百姓遷移到黃河以東的地方。(《寡人之於國也》)中的河,在古代是專有名詞,指黃河,而現在擴大為用於泛指的通名了。又如是女子不好(《西門豹治鄴》)中的好,原來專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現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質,對人、事、物都可以修飾限制。這些都屬於詞義的擴大。

(1)原單指某事物的詞,擴大到兼指特徵、性質或功能相似的事物。例如:

雛。《說文》:雞子也。本義指小雞。現在指幼小的動物或幼兒,以及未定型前的最初形式、形狀。如雛鳥、雛形等等。

(2)由感覺性質相通,從原意擴大到其它感情相似的意義。例如:

①甘。《說文》:美也。物之甘美者也,甜也。現在常用的意義除了指味美,味道甜之外,還有心裡樂意的意思,如心甘情願。

②苦。《說文》:苦,苓也。苓是一種苦菜,表示味苦的意思。現在的苦,不僅有甘苦之苦義,還衍生出辛苦、痛苦等義,教案《高考文言文複習教案》。

(3)由專名擴大為通名。例如:

①江、河。(專指長江、黃河之--後來擴大到河流的通名)

②好(女子貌美--後指一切美好的事物、善良的品質等)

③中國,(中原地區,--現在指全中國)

(4)由原只表示某事物一部分的詞,擴大到表示這一事物的整體。例如:

秋(秋季--秋季,一年)

百年(晚年--很多年,一輩子,一生)

秋。《說文》:禾穀熟也。本指一年四季中的秋季。後由一個季節擴大為一年的意思。如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百年多病獨登台;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百年好合;

二、詞義縮小

詞義的縮小,是指詞的古義,隨著時代的變化逐漸變得狹小的現象。如,金就礪則利(《勸學》)中的金,原來泛指一切金屬,而在現代漢語中專指黃金。如丈夫亦愛憐其子乎?(《觸龍說趙太后》)中的丈夫,是指成年男子,但在現代漢語中丈夫一般僅指已婚女子的配偶。再如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燭之武退秦師》)中的行李,在古文中既可以指出使的人,也可以指出門所帶的包裹箱子等,在該句中就是指出使的人,而在現代漢語中僅僅指出門所帶的東西。這些都是詞義的縮小。

餓(嚴重的飢餓,受死亡威脅--肚子餓)

餓。古義指嚴重的飢餓,已達到受死亡威脅的程度。《孟子告子篇》:餓(困苦)其體膚,空乏其身。即用餓的古義。今義的餓指一般的肚子餓,程度減弱了。

臭(氣味--難聞的氣味)

練習,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的古今意義和用法。

①沛公居山東時山東古義:崤山以東。今義:山東省。

②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妻子古義:妻子兒女。今義:妻,與丈夫相對

④古之學者必有師學者古義:求學的人。今義: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三、詞義弱化

詞義弱化是指詞義程度的減弱。比如大家熟悉的飢餓中的餓字,古義是指嚴重的飢餓,已達到受死亡威脅的程度,如《孟子》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中即用餓的古義,而現代漢語中餓是指一般的肚子餓;如怨恨的怨字,古義即恨,而今天的怨由古義恨減弱為不滿意、責備的意思,如任勞任怨。

四、詞義轉移

古漢語中一些詞義,隨著歷史的發展,由原來表示的對象,轉移到表示另外一種對象,古今之間的差別較大,沒有明顯的聯繫,這就叫做詞義的轉移。文言辭彙中這種現象較為常見。如棄兵曳甲而走(《寡人之於國也》)中的走,古義是跑,逃跑,今天是一步步地走的意思。以暴露百姓之骨於中原(《勾踐滅吳》)中的中原,古義指原野,而在現代則指中原地區。還有大家熟悉的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龜雖壽》)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負的男子,現在則專指為革命事業獻身的人;犧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劌論戰》)中的犧牲,古義指祭祀用作祭品的豬牛羊等,是名詞,今義轉移為為了某種目的而捨去自己的生命或權利,是動詞。這些,都是典型的詞義轉移現象。

幣,古義指禮物。置幣遺單于。今義已轉移為錢的意思。

涕,古義指眼淚。《促織》:兒涕而去。今義一般作鼻涕解。

犧牲古義指祭祀時用作祭品的牛、羊、豬等牲畜,屬名詞。《曹劌論戰》中犧牲玉帛,弗敢加也的犧牲即是古義。今義轉移為:為了某種目的而捨去自己的生命或權利,屬動詞。

五、感qing6*色彩變化

古今詞義在演變歷史進程中,褒貶意義相互轉化的現象,叫做詞義的感qing6*色彩變化。如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謗是批評議論之義,而今天的謗卻是惡意中傷之意,已由中性詞轉變為貶義詞。還有大家熟悉的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師表》)中的卑是指地位地下,鄙是指知識淺陋,並沒有貶義,現在的卑鄙則指品質惡劣,已變為貶義詞。

如此說來,古今書寫相同的詞,其詞義並不盡相同,為此,我們閱讀古文時,要了解古今詞義的變化,注意在同中求異,切忌望文生義,以今釋古,唯其如此,才能夠準確無誤地理解古書中的內容。

(1)褒義詞變化為貶義詞。例如:

①明哲保身,源出《詩經》: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讚揚一個人聰明有智慧,善於適應環境。今義指不堅持原則,只顧自己的處世態度。詞義由褒變貶。

②衣冠禽獸,原指官司服上繡的禽和獸的圖案,現在指穿在衣服戴帽子的畜牲。比喻道德敗壞、行為像畜牲一樣的人。

(2)貶義詞變化為褒義詞。例如:乖。古義指偏執、不馴服。《林黛玉進賈府》:行為偏僻性乖張。即是古義。今義是聽話、安順的意思。如這孩子真乖。

3.一詞多義。文言中詞的多義現象非常普遍,一個詞往往少則有幾個義項,多則有十幾個義項,在學習時要隨時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文言文的理解0
文言文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