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禪山記》文言文賞析

《游褒禪山記》文言文賞析

《游褒禪山記》是以借游山探洞為題,闡述治學之道。它是以議論為主、記游為次,通過記游進行說理的優秀散文。

王安石這次游褒禪山,因未能窮究山洞奇險之景,不得極夫游之樂敗興而歸。然而他在自我引咎追悔、反覆思辯中,深刻地領悟了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的道理,並由此對治學之道進行深入的思考。

先敘後議,結構嚴謹自然。文章從介紹褒禪山得名之由落筆,既而簡要地敘述了華山前洞和後洞的概況,然後通過詳細地描寫他們進入幽暗深邃的後洞的經過寫出了作者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的真切感受,真可謂一語雙關,既是對游洞實景實情的描寫,也是對全文中心議題的表示。接著,作者又用入洞越深,記游者越少的事實來強化自己的切身感受,慨嘆自己在力尚足以入、火尚以明的情況下,卻隨著人群畏難退縮、半途而廢,乃至追悔莫及的惆悵之情。文章從客觀上的記敘向主觀的議論逐漸自然過渡,記敘和議論緊密結合。上下文一氣呵成,顯得氣勢流暢。

前呼後應,議論層層相關。文章圍繞著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這箇中心議題逐層展開,文意由敘探洞轉向議治學。作者學習古人求思之深,故往往有得的治學精神,認識到在客觀條件許可下,做任何事情都必須樹立雄心壯志,才會不避險遠、百折不撓;矢志不渝,勇往直前,最終必定能取得奇偉、瑰怪、不同凡響的成就。只要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即使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也決不會因為遭到他人的譏諷而後悔。文章緊緊扣住深難奇三字,從志向、力量、物質條件三方面,進行游洞和治學二者間的相互比擬,由實而虛,因事明理;觸類旁通,融敘事與議論為一體。讀者從字裡行間可以感受到作者從消極悔恨到積極反省、從感到不盡興變為有所得的思想情緒的變化。

在游山途中,一塊字跡模糊而仆倒在地的碑石,竟引起了王安石極大的興趣,他從碑石上花山二字考證出當時人們把華山的華,讀作華實的華是錯誤的。並且由此聯想到因為古代文獻資料的不足,在治學過程中,常常出現以訛傳訛的現象,於是他強調指出:治學中應具有深思而慎取的態度。作者借殘碑議治學,以小喻大,首尾貫通;不僅加深了文章議論的深度,更表現出作者嚴謹的章法和奇妙的構思。

這篇遊記語言凝鍊且富有邏輯性,準確而概括地表達了文章曲折深奧的哲理。

《游褒禪山記》是北宋王安石在執政之前的作品。作者所游的是褒禪山,而所記的是褒禪山的華山洞。作者游華山洞時,發現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從而認識到一條客觀真理:做任何事情,要想得到真正的、有價值的收穫,必須樹立堅定的志向,具有堅強毅力,不避險遠,勇往直前。所以《游褒禪山記》一文,實際是一篇遊記形式的說理文。

這篇遊記寫於宋仁宗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距今雖已九百二十多年,但我們仍然可以從中吸取其思想精華,以教育和鼓勵青年一代在進行新的長征中,樹立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堅強意志,鼓起攻城不怕堅,攻書莫畏難的'革命勇氣,為早日實現四個現代化,在無窮的知識之洞中以堅韌的毅力,不避險遠地學習、探索、前進!

這篇遊記試分三個部份。

第一部份,從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到予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記敘褒禪山的景物和游華山洞的情景。

首先,作者概述了山中的景物:一座禪院,一個山洞,一塊仆碑。

文章一開頭就指出褒禪山亦謂之華山,既點明了作者所游的地方,又介紹了這座山的另一個名字。接著記敘了慧空禪院的由來: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這個介紹有一筆雙寫之功。其一,不僅使讀者了解了慧空禪院的由來,而且還使讀者了解了褒禪山之名的由來;其二,為引出華山洞作了鋪墊,使讀者清晰地看到華山洞的座落方位及華山洞之名的由來: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註:華山洞亦作華陽洞)作者記敘了禪院、山洞之後,接著又記敘了仆碑,是在距洞百餘步的地方,而且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因此作者認為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表面看,似乎在為華山正音,實則是為啟發後來人在學習時要深思慎取埋下一條伏線。

緊接著,作者對華山洞作一簡介,然後記敘游華山洞的情況。作者先簡介了華山洞的前洞和後洞,繼而記敘游華山洞後洞的情景。這時,作者所看到的情景之一是: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看到的情景之二是:從洞的左右壁可以看出,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這一情景是作者記敘了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之後的補敘。這一補敘又為下面發議論提供了論據。

正當作者與同游者從洞內退出時,作者才發現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並不是火且盡。所以當有人責怪首先提議要出洞的人時,作者也感到後悔。而後悔的是在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的情況下跟隨他們退出去,而不能盡情地、暢快地享受這次遊玩的快樂。

這一部份可以讓我們看出這樣一條線索:由其見愈奇而產生樂;由不得極夫游之樂而產生悔,這就為下面發議論提供了條件。

第二部份,從於是予有嘆焉到此予之所得也。發表議論,寫游華山洞的心得體會。

第一句,於是予有嘆焉,緊承上文。因為作者的嘆,是由悔引起的,也是悔的繼續。

作者所感慨的是,古人之觀於天地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也就是悔恨自己沒有古人那種求思之深的精神,暗含自責。接著,作者針對游華山洞所見所感抒發了自己的看法。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這是作者所見作出的判斷。

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這是作者所感而作出的判斷,也是由華山洞的險遠推而廣之的看法。這裡作者提到了志的問題,志的提出,是求思之深的深化,說明古人如沒有志,求思之深也沒有可能。同時又是自責,悔恨自己由於沒有志,所以不得極夫游之樂。

緊接著,作者以志為中心,說明了志、力、物三者的關係,最後又落腳志。可分三層意思:第一句,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不能至也為第一層,說明了雖然有志,但力不足是不能到達的。第二句,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為第二層,說明了雖然有志與力,但無物以相之也是不能到達的。第三句,然力足以至焉,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為第三層,著重說明了有志的重要,其實質含義就是鼓勵人們盡志,只要盡志就無所不能至。

mao6*6*席指出:唯物辯證法認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在志、力、物三者關係的說理中,含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比較深刻地說明了內因和外因的關係。

文中的第一、二句說明了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志與力同物相比,志與力是存在人體之中的內因,而客觀存在的物則是外因。有了可以到達的內因,而無達到的條件,是不能到達的。志與力,雖然同存於人體之中,而志卻是內因,力對抽象的志來說,它又是外因了。因此,想到達所要到的地方,雖然具備了內因條件,然而力量不足,精力不夠,都是不能到達的。

文中第三句,然力足以至焉;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說明儘管具備了力與物的條件,如果沒有志,想到達所要到達的地方也不可能。這就正好說明了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

這一部份即是全文的重點,它說明的道理是:做任何事都是對意志的考驗,對毅力的鍛鍊。世間的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且是人們很少到的地方。只是在夷以近的地方徘徊、畏縮不前,是不可能有所收穫,有所成就的。只有不避險遠,勇往直前,樹雄心,立壯志,發揚mao6*6*席所創導的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大無畏精神,才不致中途退縮,才能取得真正有價值的收穫和可喜的成就。

第三部份,從余於仆碑到結束。勉勵讀書人要深思、慎取,總結全文。

作者從路旁倒著的其文漫滅的碑石而產生聯想,感慨古書之不存,使後世以訛傳訛,不明真相。因此勉勵讀書人要深思、慎取。從第二部份的說理中,使我們進一步領會到,要想做到深思,必須要有志,否則深思則不可能,更談不到慎取,仍然會謬其傳。

這篇文章說明的道理對我們讀書、學習和工作都有很大啟發,同時在寫作上也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讀了以後,使人感到這篇文章結構謹嚴,重點突出,語言凝鍊,語意深刻,具有嚴密的邏輯性。

在結構上,作者在介紹褒禪山時,逐一記敘了三個景物,這就使讀者對褒禪山有一個概括地了解。接著又記敘了游洞的情況及其感想,最後寫因仆碑而產生的聯想,因而使人感到層次十分清晰。段落之間的過渡銜接也非常緊密,如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游者甚眾,所謂前洞也一句,既緊承上段,說明了有前洞必有後洞,同時也啟示了下文。又如於是予有嘆焉一句,與上段的銜接更為緊密,因為作者的嘆,是由予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引起的。一個嘆字承接了上文,也引出了一段議論。除此之外文章還注意了前後的照應,段落與段落之間的照應,使人感到文章有波有瀾。僅以前後照應為例,第一段作者雖然提到仆碑,但卻擺在一邊。直到最後,作者突然提起一筆:余於仆碑,借仆碑發了一番議論並以此作結。這就使人感到仆碑有突然立起之感。其議論有畫龍點睛之妙。

這篇文章不僅結構謹嚴,而且重點突出,詳略得當。作者游褒禪山,對山中景物並不是平列記敘,而是重點寫游華山洞的情景。在游華山洞時,作者對洞內所見情景也只作了簡略地記敘,而詳寫了自己游洞的感受。正是由於重點突出,詳略得當,就容易使讀者把握中心,並受到一定的教益。

語言凝鍊,語意深刻,而且具有嚴密的邏輯性,是這篇文章在語言上的特點。作者為了說明洞的深遠、難進、奇特,僅僅只用了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十三個字。在夷以近、險以遠的議論中,作者也只用了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十四個字。這一句文字不多,卻寓意深刻,耐人尋味。所以接著又引起了險遠與志的關係的議論。作者在志、力、物三者關係的議論中,不僅寓意深刻,其分析、推理、判斷都具有說理的嚴密邏輯性。

這篇文章所反映出來的特點,不僅使我們看到了作者的藝術風格,而且也能使我們學到一些好的寫作方法,是指導我們學習寫作的好的範文之一。所以在學習這篇文章時,我們既要吸收其思想營養,也要學習其寫作方法。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游褒禪山記》文言文賞析0
《游褒禪山記》文言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