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文言文基本篇目的複習要點

國中文言文基本篇目的複習要點

一、詞語積累

(一)常規詞語

[子]先生,指孔子。 [時習]時常地複習。 時,時常(又:按一定時間)。

習,溫習、複習、實習。 [朋]同門,這裡指志同道合的人。 [亦]也。 [自]從。

[(不)知](不)了解。[慍(yùn)]生氣,發怒。 [君子]指高尚的人。

[吾]我。 [日]每天。 [三省(xǐng)]多次進行自我檢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省,反省。 [為(wèi)]替,給。 [謀]謀劃,指辦事。

[忠]盡心竭力。 [交]結交,交往。 [信]真誠,誠實。

[傳]老師傳授的知識。 [故]指學過的知識。 [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無所適從。

[殆(dài)]有害。 [誨(huì)]教,教導。 [知(之)]知道(它)。

[是]此,這。[賢]賢人,有才德的人。 [齊]看齊,一齊。 [內]指內心。 [善者]指長處。善,好。

[從]跟從,這裡指學習。 [士]士人,封建時代稱讀書人。這裡指有抱負或有特殊地位的人。

[弘(hóng)毅]剛強,勇毅。[任]負擔,擔子。引申為責任、職責。

[重]重大。 [已]停止。 [歲寒]寒冷的冬天。歲,指時間。 [凋(diāo)]凋謝。

[行]奉行。 [其]大概。 [恕(shù)]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欲] 想,希望。[勿(wù)]不要,[施]加。

(二)1.通假字:[女]同“汝”,你。 [(是)知(也)]通“智”,聰明、智慧。

2.古今字:[說]“悅”的古字,愉快

(三)成語

[不亦樂乎] 原意是“不也很快樂嗎?”現用來表示達到極點的意思。

[溫故知新] 溫習舊的知識,能夠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認識現在。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加給別人。 [擇善而從]選擇好的學,按照好的做。

[任重道遠]擔子很重,路程遙遠。比喻責任重大,要經歷長期的奮鬥。

[見賢思齊]看到德才兼備的人,就想向他學習,和他一樣。

[三人行,必有我師]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形容謙虛好學。

二、文學常識

1.《論語》: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2.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三、閱讀探究

第一則:(1)這一則告訴我們要有怎樣的學習方法、學習樂趣(態度)和為人態度(個人修養)?①學習方法:學後要時常複習。②學習樂趣: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探討學問。③為人態度:對不了解自己的人,毫不怨恨。

(2)學後複習本是一件艱苦的事,孔子怎么說是愉快呢?在複習中鞏固了所學,加深了理解,收穫增多,這對一個渴求知識和技能的人來說一定是愉快的。

(3)“有朋自遠方來”,孔子為什麼會感到快樂?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投奔自己,向自己學習,且雙方可以探究學問,這自然是十分快樂的事情。

(4)從第三句來看,我們應學習孔子什麼美德? 胸懷寬廣,為人大度。

第二則:從曾子“三省”來看,古代治學之人非常重視的是什麼?你怎樣看待這種做法?重視品德修養。德乃為人之本,治學之基。一個人首先應該有德,有才無德,其人會遭人鄙視,其才也不會起到積極的作用,卻會引起消極的影響。

第三則:(1)“溫故”和“知新”是否是並列關係?作者強調了什麼?為什麼?

不是。強調獨立思考的必要性。孔子說:“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一定要將知識融會貫通,能在複習舊知識中有所發現,才 “可以為師”。所以,關鍵是要“知新”,這就要獨立思考。(2)“溫故知新”的學習方法對你有怎樣的啟發?在學習中要及時溫習舊知識,通過獨立思考,獲得新的`理解和體會,有新發現,從而將知識融會貫通,增長自己的能力。

第四則:(1)這一則闡述了怎樣的內容?你從中掌握了什麼學習方法?闡述了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係。告訴我們要學思結合,二者不可偏廢。

(2)為什麼要將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學是基礎,只學不思,是死學;只思不學,是空想。只有將二者結合,才能真正領悟知識的精髓。

第六則:孔子教育仲由(子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用現代漢語概括孔子的觀點。要有謙虛的學習態度。(2)為什麼說謙虛是一種智慧?首先,謙虛是一種美德。其次,只有謙虛,才能贏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為求知和交往等創造良好的條件。

第六則、第七則:(1)這兩則講了怎樣的學習態度?要善於向一切人學習。既要學習長處,又要借鑑短處,從而反省自己。(2)用一個成語概括第七則的主要意思:取長補短。(3)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你能聯想到孔子的哪句話?

第八則:(1)孔子說這番話的目的是什麼?鼓勵門人一生為實現“仁”的理想而奮鬥。(“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2)曾子為什麼要強調“弘毅”?“弘毅”是剛強、勇毅的意思,只有剛強、勇毅才能接受重任並為之奮鬥。

第九則:怎樣理解“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這句話的深刻含義?孔子借“松柏之後凋”比喻社會現象,以“松柏”比喻君子。只有在險惡環境下,才能顯示出君子的操守。

第十則:(1)“恕”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什麼關係?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對“恕”的詮釋。

(2)你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一觀點?這句話現在看來,有其現實意義。其中包含相互體諒的意思。遇事如果換位思考,推己及人,仁愛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改變已有的不正確做法,這樣就會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對立,避免對他人造成傷害。(也可談其消極成分,略。)

四、總結遷移

1. 請按照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品德修養給十則語錄歸類。①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 溫故而知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②學習態度:有朋自遠方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見賢思齊 三人行,必有我師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③品德修養:人不知而不慍 吾日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

2. 新學期又開始了,我校要迎來一批新同學,請你從本文中為學校選擇一句話製成歡迎橫幅。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3.當別人不了解甚至誤解自己時,孔子在《論語》中認為應當採取的正確態度是: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4.APEC會議在重慶召開,山城百姓喜迎各國嘉賓,《論語》中有一句話可以表達這種喜悅;“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5.學習與思考是緊密聯繫、不可分割的。孔子在《論語?為政》中早就有了精闢的論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6.zong6*6*記在北京會見來自台灣的主席連戰時,引用《論語》中孔子的話“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表達了他見到遠道而來的朋友的喜悅之情。

7.《兩小兒辯日》中,孔子面對小兒的爭辯“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如果你是故事中的孔子,你會用《〈論語〉八則》中的哪句話作答?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8.又要重新布置班級了,請在本文中選擇幾條格言,書寫成條幅,掛在班級牆壁上。①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②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③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④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⑤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⑦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9.在學習中,你是否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了本文中所談的某一種學習方法,說出來與大家交流一下。

示例:我在學習上經常自覺地運用學思結合的學習方法,即“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發現自己的知識水平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10.《論語》一書記錄了兩千多年前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讀了這八則以後,你一定收穫不小吧!怎么樣,也試著編一則吧!內容涉及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及修身做人均可,但儘量要經典些。我說:有書不讀非君子,驕傲自滿真小人

11.學了本文,你受到哪些教益?

作為學生不應死學書本,應該掌握恰當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更應加強思想品德修養,使自己的各方面全面發展,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適應社會的需要。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國中文言文基本篇目的複習要點0
國中文言文基本篇目的複習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