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蘇武傳複習導學案

文言文蘇武傳複習導學案

一、導入:

蘇武留胡節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飲雪,飢吞氈,牧羊北海邊。心存漢社稷,旄落猶未還,歷盡難中難,心如鐵石堅。夜在塞上時聞笳聲入耳痛心酸。

轉眼北風吹,雁群漢關飛。白髮娘,盼兒歸,紅妝守空帷。三更同入夢,兩地誰夢誰;任海枯石爛,大節定不虧。終教匈奴驚心碎膽共服漢德威。

這是一首廣為流傳的《蘇武牧羊》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蘇武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漢武帝時,蘇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蘇武歷盡艱辛,持節不屈,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現在,就讓我們走近蘇武,走進他充滿血淚而又輝煌無比的人生。

二、檢查課前自主合作預習課文情況

(一)由四人學習小組介紹作者及《漢書》。

1.作者簡介

班固(32—92),字孟堅,東漢扶風安陵(今陝西鹹陽)人,我國古代著名史學家。

班固幼年聰慧好學,9歲即能寫文章、誦詩書,16歲入洛陽太學,博覽群書。性情謙和,深受當時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記後傳》,去世後,班固因《史記後傳》沒有完成,敘事也不夠詳備,於是繼承父志,在《史記後傳》的基礎上撰寫《漢書》。因當時有人誣告,班固遂以私改國史的罪名被捕人獄。幸其弟班超上書解釋,漢明帝讀了班固的書稿大為讚賞,召為蘭台令史,後遷校書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書條件和工作環境,班固“潛精積思二十餘年”,終於完成了《漢書》的寫作。

2.關於《漢書》

《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敘了自漢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實。《漢書》體例上全承《史記》,只是改“書”為“志”,取消“世家”併入“列傳”,全書有十二本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共一百篇,八十餘萬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後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馬續續寫的。作為一部獨立的斷代史書,《漢書》不僅在中國歷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學史上也有著重要影響,舊時“班馬”並論,“史漢”相提,自然不無道理。

(二)由四人學習小組介紹蘇武出使背景。

秦末漢初.匈奴貴族憑藉強大的軍事力量,不斷擴大控制地區.文帝,景帝時代,漢王朝採取和親政策來加強民族聯繫.武帝時,漢國力逐漸增強,多次與匈奴作戰,取得了幾次勝利後,轉而重視結盟,指望解除匈奴對漢王朝的威脅.恰好匈奴單于有意示好,漢朝也想趁機和解,於是派蘇武出使與匈奴修好。

(三)由四人學習小組提出藉助字典,通讀課文過程中重點要解決的字詞讀音以及重難點的文言字詞句,以練習的形式落實有關文言語言知識問題。

1.給加點的字注音

①稍遷至栘中廄( jiù )監;

②數(shuò )通使相窺(kuī)觀;

③漢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

④既至匈奴,置幣遺( wèi )單于;

⑤後隨浞野侯沒( mò)胡中;

⑥陰相與謀,劫單于母閼氏( yānzhī )歸漢;

⑦置熅(yūn)火,覆武其上; (附:此課本注音“yún”錯誤)

⑧擁眾數萬,馬畜( chù )彌山;

⑨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dī );

2.通假字

①不顧恩義,畔主背親 畔:通“叛”,背叛。

②與旃毛並咽之 旃:通“氈”,毛織品。

③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 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無”,沒有。

⑤信義安所見乎 見:通“現”,顯現。

⑥法令亡常 亡:通“無”,沒有。

⑦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 亡:通“無”,沒有。

⑧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無”,沒有。

⑨因泣下沾衿,與武決去 衿:通“襟”,衣襟。決:通“訣”,訣別

⑩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經。

3.古今異義

①漢亦留之以相當 古義:抵押。今義:正在(某時某地)。

②皆為陛下所成就 古義:提拔。今義:業績。

③我丈人行也。古義:老人,長輩。今義:岳父。

④欲因此時降武。古義:趁這時。今義:相當於所以。

⑤獨有女弟二人 古義:妹妹。今義:姐姐(妹妹)和弟弟。

⑥且陛下春秋高 古義:年紀。今義:春秋戰國時期或指季節。

⑦武等實在 古義:確實存在。今義:誠實、老實。

⑧稍遷至栘中廄監 古義:漸漸。今義:稍微。

⑨既至匈奴,置幣遺單于古義:送給。今義:丟失、落下。

⑩會緱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匈奴中古義:正當、適逢。今義:聚會、集合。

4.詞類活用

①意動用法

單于壯其節 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壯。

誠甘樂之 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樂。

②使動用法

(1)欲因此時降武 降:使動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動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兩主 斗:使動用法,使……爭鬥。

(4)單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動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 苦:使動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 降:使動用法,使……投降。

③名詞活用

(1)天雨雪 雨:名詞做動詞,下。

(2)羝乳乃得歸 乳:名詞做動詞,生子。

(3)杖漢節牧羊 杖:名詞做動詞,拄著。

(4)武能網紡繳,檠弓弩 網、檠 :名詞做動詞,結網、用檠矯正弓弩。

(5)惠等哭,輿歸營 輿:名詞做動詞,抬。

(6)陵與衛律之罪,上通於天 上:名詞做狀語,向上。

5.特殊句式

①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漢者。定語後置句,正常語序“送留在者漢匈奴使”。

(2)為降虜於蠻夷。狀語後置句,正常語序“於蠻夷為降虜”。

(3)何以女為見。賓語前置句和介賓倒置句,正常語序“以何見女為”

(4)子卿尚復誰為乎。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子卿尚復為誰乎”。

(5)何以復加。介賓倒置句,正常語序“以何復加”。

②判斷句

(1)緱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漢所望也。

(3)漢天子,我丈人行也。

③被動句

(1)見犯乃死,重負國

(2)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

(3)皆為陛下所成就

(四)檢查特殊句子的翻譯

題目即是上一題中的倒置句、判斷句和被動句。

三、整體感知

理清課文的基本思路。

1.學生各自標出課文結構層次,指出劃分層次的依據。

2.小組進行討論,歸納文意。

【參考答案】文章大致分為三部分,按時間順序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2段,介紹了蘇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8段,重點記述了蘇武留胡十九年備受艱辛而堅持民族氣節的事跡

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後兩節,介紹了蘇武被放回國的經過。

四、課堂小結

本文作者採用寫人物傳記經常運用的縱式結構來組織文章,以順敘為主,適當運用插敘的方法,依時間的先後進行敘述,脈絡清晰,故事完整。

五、布置作業

練習一2.3.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蘇武傳》是《漢書》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記述了蘇武出使匈奴,面對威脅利誘堅守節操,歷盡艱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跡,生動刻畫了一個“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愛國志士的光輝形象。

班固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藝術才華絕不遜於司馬遷,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第二部分,探究分析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問題探究

(一)本文在刻畫各種人物特別是傳主的性格特徵上,用什麼寫作方法?

1.學生討論:文章如何從環境及細節描寫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徵的?

【參考答案】為了表現蘇武的性格、氣節及始終不渝的愛國精神,文章在記“行”時又著力於環境及細節的描寫。蘇武出使匈奴,因突發事變,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圍,有操生殺予奪之權的單于和衛律的屠刀,有貪生怕死的副使張勝的屈降,有曾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聲淚俱下的勸降。而冰天雪地廩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蘇武更是被置之死地。這些典型環境,把蘇武這個人物推到了矛盾鬥爭的風口浪尖上,讓人物一展風采。作者又通過一些細節描寫,表現了蘇武不屈的民族氣節。如蘇武自刺一節,被置於地坎溫火之上,“蹈背出血,氣絕復甦”,充滿悲壯色彩。而周圍人的反應是“衛律驚,自抱持武”“惠等哭,輿歸營”“單于壯其節”。這一驚、一哭、一壯的細節描寫充分襯托出蘇武的錚錚鐵骨及高尚情操。又如寫蘇武被幽禁在大窖中,“臥齧雪,與旃毛並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等。文章語言千錘百鍊,儉省精淨,刻畫人物入骨三分,將史家筆法與文學語言較好地結合起來。

2.學生討論:文章並不具體描述蘇武的每一事跡,而是有詳有略,比如文章對衛律和李陵勸降的部分就描寫得特別詳細,為什麼作者要這樣處理,用意是什麼?

【參考答案】衛律和李陵對蘇武的勸降是最能表現蘇武的氣節的,所謂“真金不怕火煉”,面對威逼利誘,面對死亡威脅,多少所謂的英雄好漢都經受不住考驗而變節投降,唯有蘇武始終信念如磐石般堅定,寧死不屈,忠貞不渝。

3.學生仔細研讀衛律和李陵對蘇武的勸降這部分內容。

①學生分角色朗讀,體會人物個性化的語言。

②學生分別總結衛律、李陵的性格特徵,再次感受蘇武的人格魅力。(分組討論、探究)

衛律:傲慢自大、陰險狡詐,是個賣國求榮的小人。

李陵:李陵和衛律不一樣,他不是徹底的賣國之人。他對漢朝還有感情,對自己叛國的行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夠堅定,對國家不夠忠誠,因為一己之私背叛祖國而投靠匈奴,而後又後悔不已,說明這個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堅定。

4.文章里個性鮮明的各種人物對蘇武也起了對比映襯的作用,請同學們把文章里各種人物的性格和蘇武作一個對比,看看他們的映襯分別凸現了蘇武怎樣的性格特徵。

(1)張勝:糊塗地幫助了緱王的謀反,事情敗露後又經受不住考驗,叛變投降。

蘇武:清醒地認識到使節行為不當會引起兩國紛爭,欲以死息禍;面對匈奴的勸降始終保持著可貴的民族氣節。

(2)衛律:賣國求榮,陰險狡詐,氣焰囂張,不可一世

蘇武:為國效命,忠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氣,光明磊落

(3)李陵:為一己之私而叛國,懦弱,意志不堅,矛盾,痛苦

蘇武:以國家的利益為先,忠貞不渝,堅韌不拔,無怨無悔

5.學生初步總結蘇武的人物性格。

忠君愛國、威武不屈、貧賤不移、忠貞不渝、堅韌不拔(答案不限)

6.教師小結:

在各種人物的對比映襯下,我們看到了一個豐滿立體的蘇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識,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對威逼利誘堅貞不二,長達十九年守節的堅韌不拔。蘇武的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對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攝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二)學生總結文章塑造人物的藝術手法。

1. 從環境及細節描寫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徵。

2. 詳略得當的情節安排。

3. 用個性化的語言表現人物。(前面的總結中已經談及)

4.次要人物的對比、襯托。

三、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重點分析了各種人物特別是傳主的性格特徵,我們為這樣一個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貞不渝的蘇武而深深感動。同時我們還點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藝術手法:環境及細節描寫、詳略得當的情節、個性化的人物語言、次要人物的對比映襯。

四、課後作業;

練習三 試結合課文和李陵作《答蘇武書》,談談你對蘇武這一歷史人物的認識。

知識梳理

一、基礎知識

1、填空

《漢書》是我國第一部 體 史,記敘了自漢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實《漢書》體例上全承《史記》,只是改“ ”為“志”,取消“世家”併入“ ”,全書有十二本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共一百篇,八十餘萬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 死後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馬續續寫的

2、給黑體字注音

昆邪王( )( ) 且鞮侯( )( )

閼氏( )( ) 熅火( ) 左伊秩訾( )

浞野侯( ) 丈人行( ) 緱王( )

二、文言知識點

【通假字】

且單于信女,使決人死生 女:通“汝”,你

不顧恩義,畔主背親 畔:通“叛”,背叛

與旃毛並咽之 旃:通“氈”,毛織品

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 去:通“弆(jǔ)”,收藏

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無”,沒有

信義安所見乎 見:通“現”,顯現

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無”,沒有

因泣下沾衿,與武決去衿:通“襟”,衣襟 決:通“訣”,訣別

始以疆壯出 疆:通“強”,強壯

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 亡:通“無”,沒有

孺卿從祠河東后土 祠:通“祀”,祭祀

法令亡常 亡:通“無”,沒有

【古今異義】

漢亦留之以相當 古義:相抵償 今義:副詞,表程度

皆為陛下所成就 古義:提拔 今義:業績

位列將 古義:位;官位 今義:位置、地位

列:一般的,普通的 今義:排列

兄弟親近 古義:親近的侍臣 今義:動詞,靠近

我丈人行也 古義:老人,長輩 今義:岳父

欲因此時降武 古義:趁這時 今義:相當於所以

獨有女弟二人 古義:妹妹今義:姐姐(妹妹)和弟弟

且陛下春秋高 古義:年紀今義:春秋戰國時期或指季節

武等實在 古義:確實存在 今義:誠實、老實

【詞類活用】

1. 意動用法

單于壯其節 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認為……壯

2. 使動用法

(1)欲因此時降武 降:使動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動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兩主 斗:使動用法,使……爭鬥

(4)單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動用法,, 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 若:使動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 降:使動用法,使……投降

3. 名詞活用

(1)天雨雪 雨:名詞做動詞,下雨

(2)羝乳乃得歸 乳:名詞做動詞,生子

(3)杖漢節牧羊 杖:名詞做動詞,拄著

(4)孺卿從祠河東后土 祠:名詞做動詞,祭祀

(5)惠等哭,輿歸營 輿:名詞做動詞,抬

(6)陵與衛律之罪,上通於天 上:名詞做狀語,向上

【特殊句式】 檢查特殊句子的翻譯

1.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漢者

定語後置句,正常語序“送留在者漢匈奴使”

(2)為降虜於蠻夷

狀語後置句,正常語序“於蠻夷為降虜”

(3)何以女為見

賓語前置句和介賓倒置句,正常語序“以何見女為”

(4)子卿尚復誰為乎

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子卿尚復為誰乎”

(5)何以復加

介賓倒置句,正常語序“以何復加”

2.判斷句

(1)緱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漢所望也

(3)漢天子,我丈人行也

3.被動句

(1)見犯乃死,重負國

(2)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

(3)皆為陛下所成就

設計二:評價性延伸

前段時間,國家教育部對高中歷史教科書的教學大綱進行修改,其中備受爭議的是如下一段文字:“中國歷史上的民族戰爭,…是國內民族之間的戰爭,是‘兄弟鬩牆,家裡打架’,有正義與非正義的區別,不宜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提法…對於岳飛、文天祥這樣的傑出人物,我們雖然也肯定他們在反對民族掠奪和民族壓迫當中的作用與地位,但並不稱之為民族英雄”按照教學大綱的說法,蘇武也就不能稱之為民族英雄,你對此有什麼看法?

教師提供參考觀點

參考觀點一:

蘇武的忠誠不能說是愚忠首先,他忠誠的對象是國家是人民,身為漢使,當捲入匈奴的政變時,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漢使身份,不能引起漢匈兩國的不必要的誤會和紛爭,他甚至願意以性命來平息禍端,可見他是把邊界的和平、國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其次,他保持民族氣節十九年,始終忠貞如一,這種忠誠表面看起來是對漢武帝,但實際上是對國家人民的,因為漢武帝是一個善於治國的明君,忠誠於他就是忠誠於漢武帝治理下的國家但是蘇武的忠誠里有沒有愚忠的成分,我認為還是有一些的比如:李陵勸降時曾經提到蘇武的兩個兄弟盡心為國卻枉死,但蘇武卻一味堅持漢武帝對他們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願意為皇帝肝腦塗地我認為,皇帝的知遇之恩固然應該感激報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應該迴避,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皇帝對親人的傷害之過,該報的恩要報,該澄清的事實,該爭取的權利也還是要爭取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權利與義務的問題不過話又說回來,我們不能苛求蘇武,因為他畢竟是古代人,他的思想有著那個時代的歷史局限性,如果他能生活在今天這個時代,說不定也能像我們這樣爭取自己的應有的`權利

設計二

理念:新課標要求加強課程與現實生活的聯繫,開放課堂,讓現代視覺與歷史視覺融合

方案:因此我設計了對蘇武能不能稱為民族英雄的評價性延伸話題,讓學生各抒己見,自由辯論,教師適當引導,最後可以補充

目的:學會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和現實的角度來審視作品人物形象,評價其積極意義,逐步形成個性化閱讀

參考觀點二: 反駁岳飛是民族英雄的人,一般是從民族英雄的定義出發,然後導出結論的至於民族英雄的具體定義是什麼,人民民眾不關心,但似乎專家的定義和廣大民眾的不一樣是讓專家修改定義,還是人民改變認識向專家看齊,值得探討但是一般來講,在諸多英雄稱號中,諸如打虎英雄、抗洪英雄,民族英雄的稱號是最高的,我想凡是對於民族、國家的獨立、解放和發展作出過巨大貢獻、並且具有巨大人格力量的人,都應該稱作民族英雄尤其是民族英雄身上所體現的愛國和獻身精神,是構成一個民族靈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的文化傳承的關鍵內容民族英雄的英雄可以超越時間和空間,甚至敵我雙方所以康熙給袁崇煥XXX,乾隆給史可法立祠,日本人給抗日英雄送葬因此,有人所說的稱岳飛為民族英雄,不利於民族團結,純屬無稽之談、庸人自擾事實上,好象也沒有哪個少數民族對稱岳飛為民族英雄提出過異議,或覺得傷害了誰的民族感情,金人的後代乾隆還拜謁過岳王廟呢

參考觀點三: 如何描述中華民族的起源和演變,看起來容易、做好卻很難既要反映當時歷史情況,又要反映中國地域和民族合併、共處、融合的演變,也要照顧到少數民族和漢族的感情,有利於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 更微妙的是,太多去談各民族間紛爭的痛苦和少數民族被兼併的詳情,恰好啟蒙了少數民族和族群(甚至包括中國南方和邊遠地區)被兼併的意識,激發了他們對屬於歷史上外來民族(特別是漢族或北方民族)的怨恨,導引少數民族和地方的分離傾向從歷史的處理來看,一個帶積極性的做法,是承認民族之間曾經出現過壓迫或掠奪與反壓迫或反掠奪的歷史,承認各民族有一些特有文化指出特有文化的有些方面豐富了中華民族但是,更加強調民族合併、融合、共處、互助、互利、共同發展的歷史,更多去挖掘民族融合歷史積極的方面和必要性老去挖歷史傷疤,只能讓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各兄弟民族間善意和兄弟情感淡漠,互相指責,相互的怨恨加深,引起民族大家庭的分裂如果說岳飛、文天祥是民族英雄,他們首先是漢族英雄,在當時反抗外族壓迫和掠奪時,其事跡勇氣令人敬佩在當今各民族共處和形成的中華民族,在反抗外敵人入侵時,可以發揮他們的精神但是,在描述**和民族融合歷史時,有必要了解少數民族的感受,方法應講究,需要微妙和成熟中華民族需要有理性包容的民族主義和民族觀,也需要屬於各民族的民族英雄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文言文蘇武傳複習導學案0
文言文蘇武傳複習導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