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文言文教學
淺談文言文教學
隨著課改的推行與實施,現在的國中語文新教材以全新的面目展現在我們面前:現代文中一些沿用多年的陳腐篇目多被刪除,取而代之的是貼近時代、貼近生活的時文佳作。在整套教材中文言文就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毫無疑問新教材中所選的詩文都是中國古典文學的精華,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學好這些詩文對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至關重要。長期以來,怎樣才能教好文言文,一直是語文教師的困惑。在傳統教學中,有的教師把文言文教成了古漢語,把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分解得支離破碎,一段一段地讀,一句一句地講,一字一字地解,整堂課學生都處於被動地位,他們自然會感到枯燥無味,毫無興趣。而今,在如火如荼的教改活動中,有的教師又脫離了雙基,大講特講其藝術特色、人物形象。這樣以來,學生雖然聽得津津有味。但是,當他們合起書本之後,卻是一片茫然。針對這些情況,我嘗試採用以下幾個環節進行文言文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讀:指導學生反覆誦讀。這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古人說得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文言文的字、詞、句的組合與現代漢語有很大差異,只有通過反覆誦讀,才能增強其語感,從而獲得初步的感性知識。
誦讀的初始階段要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可以就某一段或整篇進行誦讀,在讀的過程中一定要正確斷句。《語文課程標準》明確地提出誦讀的要求:能用國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文言文的誦讀若能達到正確、流利、有感情的程度,對於下一步的譯有很大幫助。
二、點:教師適當的點撥。在學生熟讀之後,由教師點撥文中的重要知識點,特別是古今差異較大的詞義或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例如:《愚公移山》中的雖有之死,有子存焉,雖古義為即使表示假設關係,它不同於現代漢語中的雖然;智叟亡以應中的亡是通假字,它通無(W),沒有的意思;《晏子故事二篇》中自取其病的病,課文中的意思是侮辱、沒趣;《閒情記趣》中鞭數十,驅之別院中的鞭,古義是用鞭子抽打的意思;又如:《陋室銘》中的何陋之有,是一個典型的倒裝句式,按現代漢語的習慣,應為有何陋。像這些例子,對於中學生來說,不宜過多地講語法特點,只要讓學生掌握該詞在本文中怎么理解就行了。另外,同一個字在不同的文章中,甚至在同一篇文章中,它的意義和用法也不同。這就是所說的不同於現代漢語的一詞多義現象和詞類活用現象。那么,教師應先告訴學生那個詞在本文中的理解,再將它與前面學過的用法加以比較,進而弄清它們的不同之處。如《亡羊補牢》中的亡在本文中是丟失的意思;在《扁鵲見蔡桓公》中使人索扁鵲,已亡秦矣中的亡是逃跑的意思。這樣一比較,學生就明白了。在文言文中,一個詞有多種用法。如:使動用法,意動用法,名詞動用,形容詞動用等,這些需要根據上下文的意思來分析,才能更準確地理解其含義和用法。
三譯:就是翻譯課文。這是學習文言文最關鍵的一環。在國中階段,翻譯文言文一般都以直譯為主。第一步是用現代漢語詞來替代文言詞語,這就形成了一一對應的形式。如以蟲蟻為獸可初步譯作把蟲子螞蟻當作野獸。再如:見二蟲鬥草間,對譯後為看見兩個小蟲爭鬥草間。很顯然,這個句子不僅意思不明確,而且還缺少成份,不通順,讀著也拗口。這時,就要採用第二步了,該補充成分的要補充,該補足音節的要補齊,該調整語序的要調整,上面列舉的看見二個小蟲爭鬥草間,整理之後應為(我)看見兩個小蟲(在)草間爭鬥。此外,但還應注意,把譯句放到文原中去,看看它與上下文是否連貫順暢,如不連貫順暢,就在與其相連的句首或句末,添加一個詞或者一句話,使其全篇通暢連貫。如使其沖煙飛鳴,作青雲白鶴觀,譯作讓它們衝著煙霧飛鳴(我把這個景象)比作青雲白鶴的景觀。在整個翻譯過程中,要以學生活動為主,不能由教師一人唱獨角戲。那樣,即不符合新的《語文標準》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不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
四、議:即教師與學生共同討論。議一議文章所敘之事、所繪之景、所抒之情。例如:教學《記承天寺夜遊》一文時,我就從標題入手,告訴學生:記表明本文是記敘文;承天寺表明地點;夜表明時間;游就是遊玩。學生就會說:這個標題就是記敘夜晚到承天寺遊玩的意思。有的同學又會問:作者為什麼夜晚去承天寺遊玩呢,他看到了什麼景物,他的心情怎樣?此時,教師只要結合背景稍加點撥學生就明白了:本文寫於蘇軾被貶官,謫居湖北黃州之時,被貶官意味著政治生活上遭受了很大挫折,但作者並不悲觀,看到窗外美麗的月色,便起身去尋張懷民一同賞月。他看到(月光)照在庭院裡好象積水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錯,給人一種清新、空靈的感覺。最後作者由衷地發出了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也的感慨。其中,有被貶謫的悲涼落寞,也有自我排遣的達觀,還有悠閒賞月的欣喜。作者對美的追求,對生活的熱愛和達觀處世的態度,無不感染著我們每一個人。講到這裡,對於本文奇特的想像,新穎奇妙的比喻,稍加點撥學生便心領神會了。
以上活動,宜採用邊讀邊議的形式進行。當然,也可能有些學生會提一些無關緊要或毫無意義的問題。此時,教師要把握住文章的.記敘線索和全文的主旨,不能讓學生扯得太遠,也不可因雞毛蒜皮的小事而爭論不休。既要放手讓學生自主的去探討,又要有原則性、有重點地指導,目的就是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也。學生學會了讀書的方法將會終身受益。
五、引:把所學的知識向課外延伸,把學生引向更高的層次。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有了前面四個環節的學習,卻不能滿足,而應對知識的深度和廣度進行拓展。教改後,新編中學語文教材中選入的文言文都是古典文學的精品,其深刻的思想、精妙的構思、優美的語言,都是我們學習的典範,都值得我們去揣摩。因此,僅僅解決了語言文字關,了解了其中的大意是遠遠不夠的。在文言文教學中,應有一個讀懂--提升--拓展的過程。由粗知文章的內容,到了解文章的結構,到懂得語言運用的技巧,再到能複述文章的大意,最終能夠感悟到作者透過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樂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進而受到文章的情感薰陶和感染。隨後,說出自已的心得、看法或疑問,作出自已獨到的評價,提高自已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並借鑑古人的精美語言和構思技巧,用以指導自已的寫作實踐。
由於採用以上五個環節進行了文言文教學,所以不僅使學生增長了知識,也培養了他們的能力,同時還使他們受到了美的薰陶。這樣以來,學生愛學、樂學。成績自然會穩步提高。
當然,解讀文言文,教師應針對不同學段的學生,提出相應的要求,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去學習,從方法到途徑,為學生提供一個廣闊的活動空間。我國古典文化博大精深,光靠課堂學習是非常有限的,教師還應激勵學生廣泛地閱讀一些淺顯易懂的、故事性強的文言作品。如《史記》《漢書》《聊齋志異》《搜神記》等名著。這樣不僅對提高學生的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大有裨益,同時也能促進學生閱讀和寫作現代文的能力。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