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明智節選》文言文練習附答案
《智囊·明智節選》文言文練習附答案
襄陽圍急,將破,立信①遺似道②書,雲:“沿江之守,不過七千里,而內郡見兵尚可七十餘萬,宜盡出之江乾,以實外御。汰其老弱,可得精銳五十萬,於七千里中,距百里為屯,屯有守將;十屯為府,府有總督。其尤要害處,則參倍其兵。無事則泛舟江、淮,往來游徼,有事則東西互援,聯絡不斷,以成率然之勢,此上策也!久拘聘使,無益於我,徒使敵得以為辭,莫若禮而歸之,請輸歲幣以緩目前之急。俟邊患稍休,徐圖戰守,此中策也!”後伯顏③入建康,聞其策,嘆曰:“使宋果用之,吾安得至此?”
北人南侵,文天祥上疏,言:“朝廷姑息牽制之意多,奮發剛斷之意少,乞斬師孟④釁鼓,以作將士之氣。”且言:“宋懲五季之亂,削藩鎮,建邑郡,一時雖足以矯尾大之弊,然國以變弱,故敵至一州則一州破,至一縣則一縣殘,中原陸沉,痛悔何及?今宜分天下為四鎮,建都督統御於其中,以廣西益湖廣,而建閫於長沙;以廣東益江西,而建閫於隆興;以福建益江東,而建閫於番陽 ;以淮西益淮東,而建閫於揚州。責長沙取鄂,隆興取蘄、黃,番陽取江東,揚州取兩淮。使其地大力眾,足以抗敵,約日齊備,有進無退,日夜以圖之,彼備多力分,疲於奔命。而吾民之豪傑者,又伺間出於其中。如此,則敵不難卻也!”
〔評〕靖康有李綱不用,而用黃潛善、汪伯彥;鹹淳有汪立信不用,而用賈似道;德祐有文天祥不用,而用陳宜中。然則宋不衰於金,自衰也;不亡於元,自亡也!
(選自馮夢龍《智囊·明智》)
已而聞似道潰蕪湖,江漢守臣皆望風降遁。立信嘆曰:“吾今日猶得死於宋土也。”乃置酒召賓佐與訣,手為表起居三宮,與從子書,屬以家事。夜分起步庭中,慷慨悲歌,握拳撫案者三,以是失聲,三日扼吭而卒。
(選自《宋史·汪立信傳》)
(元世祖)召入諭之曰:“如何願?”天祥對曰:“天祥受宋恩,為宰相,安事二姓?願賜之一死足矣。”然猶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贊從天祥之請,從之。俄有詔使止之,天祥死矣。天祥臨刑殊從容,謂吏卒曰:“吾事畢矣。”南鄉拜而死。數日,其妻歐陽氏收其屍,面如生,年四十七。
(選自《宋史·文天祥傳》)
注:①立信:即汪立信。②似道,即賈似道。③伯顏:元大將。④師孟:南宋降元官吏。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徒使敵得以為辭 辭:藉口
B.以作將士之氣 作:激勵
C.宋懲五季之亂 懲:懲治
D.屬以家事 屬:囑託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莫若禮而歸之
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
B.請輸歲幣以緩目前之急
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C.至一縣則一縣殘
欲苟順私情,則告不許
D .願賜之一死足矣
我何何面目見之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汪立信對敵我雙方情況十分了解,他的上書數據分析具體、翔實,用兵策略環環相扣,自成系統,但可惜不被賈似道採用,宋軍只能以潰敗告終。
B.文天祥從對敵鬥爭意志、國家政策方針角度分析宋朝形式,涉及物質基礎、人力資源、戰略戰術安排甚至還注意到民間抗敵力量,確實高瞻遠矚。
C.汪立信知道國勢傾頹,已難以挽回,他不願意看到大宋滅亡的結局,不願做亡國奴,以身殉職,上吊而死,體現了剛烈的性格和對宋室的忠心耿耿。
D.文天祥被俘以後,面對敵人的誘惑,毫不動搖,表現了堅貞的民族氣節、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操,臨刑時他慷慨激昂,視死如歸,體現了大丈夫氣概。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使宋果用之,吾安得至此?
(2)然則宋不衰於金,自衰也; 不亡於元,自亡也!
(3)已而聞似道潰蕪湖,江漢守臣皆望風降遁。
二、1.C 解析:C項,懲:苦於。如《愚公移山》中的“懲山北之塞”。
2.A 解析:A項,均為連詞,表承接,可不譯。B項,連詞,表目的,來/介詞,用,拿。C項,連詞,表順承/連詞,錶轉折。D項,人稱代詞,我/人稱代詞,他們。
3.D 解析:D項,“臨刑時他慷慨激昂”錯,原文為“臨刑殊從容”,文天祥是從容就義,數日後,其“面如生”。
4.參考答案:(1)假使宋室真的採用這個計策,我們今天怎么可能在這裡呢?
(2)既然這樣,那么宋朝不是因金人強大而衰弱,而是自己衰弱;不是被元滅亡,而是自己滅亡。
(3)不久,就聽到了賈似道在蕪湖潰敗的訊息,江漢守臣也都望風投降或逃跑。
解析:第(1)句關鍵字語“使”(假使)、“安”(怎么),語句要通順。第(2)句關鍵字語“然則”(這樣,那么)、“自衰”(自己使……衰亡),語句要通順。第(3)句關鍵字語“已而”(不久)、“遁”(逃跑),語句要通順。
參考譯文:襄陽城被蒙古軍圍攻,情勢急迫時,將要被攻破,汪立信寫信給賈似道,說:“沿長江的防線不過七千里,而內郡現有的士兵還有七十多萬,應該都派到江邊,充實對外防禦的兵力。七十多萬兵力中,淘汰掉老弱不堪作戰者,還有五十萬精銳。在七千里之間,每距一百里設一屯,每屯有守將,十屯為一府,每府有總督。地勢特別重要的地方,就用三倍兵力。平時在江淮之間泛舟來往,保持聯繫,戰時東西彼此支援,聯絡不斷,來造成足以應付蒙古人忽然攻擊的防禦力量,這是上策。扣留蒙古人的使臣,對我們沒有好處,只會給敵人藉口。不如禮遇他們,放他們回去,以每年輸送財帛的方式來緩和目前急迫的形勢。等邊境的壓力稍微緩和,再從長計議戰守的策略,這是中策。”後來蒙古伯顏攻入建康,聽到了汪立信這番策略,嘆息道:“假使宋室真的採用這個計策,我們今天怎么可能在這裡呢?”
蒙古人南侵,文天祥上疏,說:“朝廷只求一時偏安,牽制前方將帥作戰的氣息太濃,而奮發進取、決心作戰的.意志太弱,請求立刻斬殺師孟,用他的鮮血塗在鼓上,來激勵士氣。”又說:“宋朝受五代之亂的傷害,雖然削弱擁兵的藩鎮,建立邑郡,一時雖然可以矯正軍人擁兵作亂的弊病,然而也付出國力衰弱的代價,所以敵人每到一州,一州就殘破,每到一縣,一縣也殘破,最後弄得整箇中原淪陷,如今後悔也來不及。如今應將天下分為四鎮,每鎮設立都督一人負責統領;將廣西併入兩湖為一鎮,軍府建於長沙;將廣東併入江西為一鎮,軍府建於隆興;將福建併入江東,軍府建於番陽;將淮西併入淮東,軍府建於揚州。要求長沙負責收復鄂地一帶,隆興負責蘄黃一帶,番陽負責江東一帶,揚州負責收復兩淮一帶。如此,才能使各鎮地大兵多,足以對抗敵軍,並找尋適當時機約定日期一起進軍北伐,有進無退,傾盡全力攻擊敵軍,使敵軍因戰線擴大,必須防備各方的攻擊兵力,而造成局部防禦兵力的不足,疲於奔命。再加上我方策動敵後的百姓起義,從內部加以騷擾顛覆。如此,敵人就不難擊退了。”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