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鄰竊鈇文言文翻譯

疑鄰竊鈇文言文翻譯

《疑鄰竊鈇》這則寓言說明,主觀成見是認識客觀事物的障礙,當人帶著成見觀察世界時,必然會歪曲客觀事物的原貌。接下來小編蒐集了疑鄰竊鈇文言文翻譯,僅供大家參考,希望幫助到大家。

疑鄰竊鈇

人有亡鈇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鈇也;顏色,竊鈇也;言語,竊鈇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鈇也。俄而,抇於谷而得其鈇 。他日復見其鄰人之子,動作態度無以似竊鈇者。其鄰之子非變也,已則變矣;變也者無他,有所尤也。

注釋

1)鈇(fū):通“斧”。

2)顏色:臉上的神色表情。

3)無為而不:沒有一樣不像。

4)掘其谷:掘。谷:山谷,山溝。

5)意:通“臆”,懷疑。

6)為(wéi):動作,做法。

7)有所尤:即被偏見所蒙蔽。尤,通“囿(yòu)”,局限。

8)亡: 丟失。

9)他日: 以後的日子。

10)俄而:不久。

11)他日復見其鄰人之子,動作態度無似竊斧:過些日子再看到鄰居家的兒子,覺得他的一舉一動、面目表情都不像偷斧頭的人了。

譯文

以前有一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懷疑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他觀察那人走路的樣子,覺得就是偷斧子的人;看那人的臉色神色,也像是偷斧子的人;他的一言一行,也像偷斧子的人;一舉一動,沒有一樣不像偷斧子的人。不久以後,丟斧子的人在山谷里挖水溝時,掘出了那把斧子。他幾天后又看見了鄰居的兒子,就覺得他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不像偷斧子的人了。變的不是鄰居的兒子,而是自己的心態;變的'原因也沒有其他,是被偏見所蒙蔽。

出處

《疑鄰竊鈇》這則寓言故事生動地說明,情感的變化往往對理性的判斷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是戰國·鄭·列禦寇《列子·說符》中的一則寓言,原文是:人有亡斧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斧也;顏色,竊斧也;言語,竊斧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斧也。俄而抇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復見其鄰人之子,動作態度,無似竊斧者。

文中:無為而不竊斧也,是指(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所有的一切),無不像偷斧子的。

拓展:《列子·說符》簡介

《列子》全書,始以《天瑞》,終以《說符》,首尾呼應,自成一體。古時以所謂天降“符瑞”,附會與人事相應,叫做“符應”。“符”,有符信、符驗的含義。“說符”,即謂“道”與人事的相互應驗。全文通過三十餘則 寓言和說理,對“道”與“智”、“名”與“實”、“形”與“神”、“貴”與“賤”、“時機”與“變通”、“久利”與“暫得”、“持身”與“治國”等多對關係進行了各個角度的論述。

世事無常,禍福相倚,因此列子認為,為人處世應當做到“持後而處先”,對於事物的存亡變幻,也應當透過其表面來“寡其所以然”。一方面要“恃道化而不恃智巧”,全身遠害,避免重演郄雍的悲劇;一方面也要擁有“授隙抵時,應事無方”的智慧,領會“先迕後合”的聖人之言,進而懂得各種看似無關的現象背後實際上存在著積來已久的緣由。然而世人多縱慾迷性,重利輕道,貪圖一時所蕕,不念長久之積,所以才會鬧出“宋人拾契”、“齊人攫金”那樣的笑話。唯有舍末明本,“歸同反一”,因名求實,得其髓而棄其粗,才能一睹天道與人事之間的絕妙天機。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疑鄰竊鈇文言文翻譯0
疑鄰竊鈇文言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