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九齡文言文翻譯

張九齡文言文翻譯

張九齡作為初唐漸盛時期的關鍵性人物,其文章顯示雄渾闊達的盛世氣象,開啟駢散兼具的一代文風,學界歷來認為張說之文勝於詩,張九齡之詩勝於文,對張九齡文質兼勝的詩歌研究居多,下面是張九齡文言文翻譯,歡迎閱讀了解。

原文

張九齡,字子壽,一名博物。曾祖君政,韶州別駕,因家於始興,今為曲江人。父弘愈,以九齡貴,贈廣州刺史。九齡幼聰敏,善屬文。年十三,以書乾廣州刺史王方慶,大嗟賞之,曰:“此子必能致遠。”登進士第,應舉登乙第,拜校書郎。玄宗在東宮,舉天下文藻之士,親加策問,九齡對策高第,遷右拾遺。時帝未行親郊之禮,九齡上疏曰:

伏以天才者,百神之君,而王者之所由受命也。自古繼統之主,必有郊配之義,蓋以敬天命以報所受。故於郊之義,則不以德澤未洽,年穀不登,凡事之故,而闕其禮。《孝經》云:“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斯謂成王幼沖,周公居攝,猶用其禮,明不暫廢。漢丞相匡衡亦云:“帝王之事,莫重乎郊祀。”董仲舒又云:“不郊而祭山川,失祭之序,逆於禮正,故《春秋》非之。”臣愚以為匡衡、仲舒,古之知禮者,皆謂郊之為祭所宜先也。伏惟陛下紹休聖緒,其命惟新,御極已來,於今五載,既光太平之業,未行大報之禮,竊考經傳,義或未通。今百穀嘉生,鳥獸鹹若,夷狄內附,兵革用寧。將欲鑄劍為農,泥金封禪,用彰功德之美,允答神只之心。能事畢行,光耀帝載。況郊祀常典,猶闕其儀,有若怠於事天,臣恐不可以訓。伏望以迎日之至,展焚柴之禮,升紫壇,陳采席,定天位,明天道,則聖朝典則,可謂無遺矣。

九齡以才鑒見推,當時吏部試拔萃選人及應舉者,鹹令九齡與右拾遺趙冬曦考其等第,前後數四,每稱平允。開元十年,三遷司勛員外郎。時張說為中書令,與九齡同姓,敘為昭穆,尤親重之,常謂人曰:“後來詞人稱首也。”九齡既欣知己,亦依附焉。十一年,拜中書舍人。

十三年,車駕東巡,行封禪之禮。說自定侍從升中之官,多引兩省錄事主書及己之所親攝官而上,遂加特進階,超授五品。初,令九齡草詔,九齡言於說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為先,勞舊次焉。若顛倒衣裳,則譏謗起矣。今登封霈澤,千載一遇。清流高品,不沐殊恩。胥吏末班,先加章紱。但恐制出之後,四方失望。今進草之際,事猶可改,唯令公審籌之,無貽後悔也。”說曰:“事已決矣,悠悠之談,何足慮也!”竟不從。及制出,內外甚咎於說。時御史中丞宇文融方知田戶之事,每有所奏,說多建議違之,融亦以此不平於說。九齡復勸說為備,說又不從其言。無幾,說果為融所劾,罷知政事,九齡亦改太常少卿,尋出為冀暫刺史。九齡以母老在鄉,而河北道里遼遠,上疏固請換江南一州,望得數承母音耗,優制許之,改為洪州都督。俄轉桂州都督,仍充嶺南道按察使。上又以其弟九章、九皋為嶺南道刺史,令歲時伏臘,皆得寧覲。

初,張說知集賢院事,常薦九齡堪為學士,以備顧問。說卒後,上思其言,召拜九齡為秘書少監、集賢院學士,副知院事。再遷中書侍郎。常密有陳奏,多見納用。尋丁母喪歸鄉里。二十一年十二月,起復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明年,遷中書令,兼修國史。時范陽節度使張守珪以裨將安祿山討奚、契丹敗衄,執送京師,請行朝典。九齡奏劾曰:“穰苴出軍,必誅莊賈;孫武教戰,亦斬宮嬪。守珪軍令必行,祿山不宜免死。”上特舍之。九齡奏曰:“祿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請因罪戮之,冀絕後患。”上曰:“卿勿以王夷甫知石勒故事,誤害忠良。”遂放歸籓。

二十三年,加金紫光祿大夫,累封始興縣伯。李林甫自無學術,以九齡文行為上所知,心頗忌之。乃引牛仙客知政事,九齡屢言不可,帝不悅。二十四年,遷尚書右丞相,罷知政事。後宰執每薦引公卿,上必問:“風度得如九齡否?”故事皆搢笏於帶,而後乘馬,九齡體羸,常使人持之,因設笏囊。笏囊之設,自九齡始也。

初,九齡為相,薦長安尉周子諒為監察御史。至是,子諒以妄陳休咎,上親加詰問,令於朝堂決殺之。九齡坐引非其人,左遷荊州大都督府長史。俄請歸拜墓,因遇疾卒,年六十八,贈荊州大都督,謚曰文獻。九齡在相位時,建議復置十道採訪使,又教河南數州水種稻,以廣屯田。議置屯田,費功無利,竟不能就,罷之。性頗躁急,動輒忿詈,議者以此少之。

子拯,伊闕令。祿山之亂陷賊,不受偽命。兩京克復,詔加太子右贊善。弟九皋,自尚書郎歷唐、徐、宋、襄、廣五州刺史。九章,歷吉、明、曹三州刺史,鴻臚卿。

九齡為中書令時,天長節百僚上壽,多獻珍異,唯九齡進《金鏡錄》五卷,言前古興廢之道,上賞異之。又與中書侍郎嚴挺之、尚書左丞袁仁敬、右庶子梁升卿、御史中丞盧怡結交友善。挺之等有才幹,而交道終始不渝,甚為當時之所稱。至德初,上皇在蜀,思九齡之先覺,下詔褒贈,曰:“正大廈者柱石之力,昌帝業者輔相之臣。生則保其榮名,歿乃稱其盛德,節終未允於人望,加贈實存乎國章。故中書令張九齡,維岳降神,濟川作相,開元之際,寅亮成功。讜言定其社稷,先覺合於蓍策,永懷賢弼,可謂大臣。竹帛猶存,樵蘇必禁,爰從八命之秩,更進三台之位。可贈司徒,仍遣使就韶州致祭。”有集二十卷。

譯文

張九齡字子壽,又名博物,是韶州曲江人。他年幼時聰明敏捷,擅長寫文章。十三歲時用書信乾求廣州刺史王方慶,王方慶非常讚賞他,說: “這個人一定能有所作為。”(後來張九齡)考中進士,被授予校書郎官職。開元十年,多次升遷擔任司勛員外耶。當時,張說擔任中書令,他與張九齡同姓,(按年齡)排序結為宗族兄弟,張說特別親近、看重他。張九齡很高興(張說)了解自己,所以也(願意)依傍跟從他。 開元十三年,皇帝東巡,舉行祭祀天地的大禮。張說親自決定侍從皇帝登山的官員,他多推薦兩省錄事、主書和自己親近的官員代理官職登山,於是(對他們)特別加以晉級,破格授予(他們)五品官職。當初,張說命令張九齡草擬詔書時,張九齡對張說說: “官爵是天下共用的器物,應該把道德名望高的人排在前面,有功勞的舊臣排在後面。如果顛倒了順序,指責和批評就會產生。現在登山封禪,廣施恩澤,這是千年—遇的大事。有名望和品德高尚的人,不能蒙受恩澤,官府中辦理文書的小吏未流卻先被加官晉爵,(我)只是擔心制度chu6*台之後,天下各地的人會感到失望。現在制訂草表的時候,事情還可以更改,只是希望您仔細研究謀劃這件事,不要留下悔恨。”張說說: “事情已經定下來, 荒唐無據的議論,哪裡值得擔心呢!”最終沒有聽從。等到制度chu6*台時,朝廷內外的`人對張說有很多指責。當時,御史中丞宇文融剛掌管田戶租稅的事情,每次向皇帝陳奏,張說多建議皇帝不要聽從他,宇文融也因此對張說不滿,張九齡勸張說對宇文融要有所防備,張說又不聽從他的話。沒過多久,張說果真被宇文融彈劾,罷掉了知政事的官職,張九齡也改為太常少卿,不久調出京師擔任冀州代理刺史。

當初,張說掌管集賢院事,經常推薦張九齡能夠擔任學士,來滿足(皇帝)顧視諮詢。張說去世後,皇帝想起他的話,召請張九齡讓他擔任秘書少監、集賢院學士,副知院事。兩次升任他為中書侍郎。張九齡常常有秘密的陳奏,經常被皇帝採用。第二年,升任中書令,兼任編纂國史。當時范陽節度使張守璉因為副將安祿山討伐奚、契丹失敗,捉拿護送他到京城,請求按照朝廷典章執行(死刑)。張九齡奏明皇上說:“張守璉的軍令一定要執行,安祿山不應該免除死罪。”皇上特別赦免了他。張九齡上奏說: ‘安祿山狼子野心,面有謀反之相,請求皇上根據他的罪行殺掉他,希望斷絕後患。”皇上說: “你不要因為王夷甫了解石勒這箇舊例,誤害了忠誠善良的人。”於是放安祿山回到藩地。

開元二十三年,加封為金紫光祿大夫,累官封他為始興縣伯。李林甫自己不學無術,因為張九齡的品行被皇帝賞識,心理非常妒忌他。於是推薦牛仙客擔任知政事(或者譯為“掌管政事”),張九齡多次說不行,皇上不高興。開元二十四年,升任尚書右丞相,免去了知政事。後來宰相每次推薦公卿時,皇上一定會問: “節操、品質、度量能夠像張九齡嗎?”舊例,(士大夫)者要把笏板插在腰帶上,然後乘馬,張九齡體弱,常派人拿著笏板,(朝廷)於是設立了笏囊。笏囊的設立,從張九齡開始

當初,張九齡擔任宰相,舉薦長安尉周子諒擔任監察御史。到了這個時候,周子諒因為胡亂講吉凶,皇上親自加以質問,命令在朝堂上判決殺掉他。張九齡因犯了舉薦不稱職的罪,降職擔任荊州大都督府長史。不久,他請求回鄉拜掃先人之墓,因為遇到疾病而去世,終年六十八歲,皇上贈封他為荊州大都督,諡號叫文獻。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張九齡文言文翻譯0
張九齡文言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