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密州通判廳題名記》原文及翻譯

蘇軾《密州通判廳題名記》原文及翻譯

導語:蘇軾的文學思想是文、道並重。他推崇韓愈和歐陽修對古文的貢獻,都是兼從文、道兩方面著眼。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蘇軾《密州通判廳題名記》原文及翻譯。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原文

始,尚書郎趙君成伯為眉之丹稜令,邑人至今稱之。余其鄰邑人也,故知之為詳。君既罷丹稜,而余適還眉,於是始識君。其後余出官於杭,而君亦通守臨淮,同日上謁辭,相見於殿門外,握手相與語。已而見君於臨淮,劇飲大醉於先春亭上而別。及移守膠西,未一年,而君來倅是邦。

余性不慎語言,與人無親疏,輒輸寫腑臟,有所不盡,如茹物不下,必吐出乃已。而人或記疏以為怨咎,以此尤不可與深中而多數者處。君既故人,而簡易疏達,表里洞然,余固甚樂之。而君又勤於吏職,視官事如家事,余得少休焉。

君曰:“吾廳事未有壁記。”乃集前人之姓名以屬於余。余未暇作也。及為彭城,君每書來,輒以為言,且曰:“吾將托子以不朽。”昔羊叔子登峴山謂從事鄒湛曰自有宇宙而有此山登此遠望如我與卿者多矣皆堙滅無聞使人悲傷。湛曰:“公之名,當與此山俱傳,若湛輩,乃當如公言耳。”夫使天下至今有鄒湛者,羊叔子之賢也。今余頑鄙自放,而且老矣,然無以自表見於後世,自計且不足,而況能及於子乎!雖然,不可以不一言,使數百年之後,得此文於頹垣廢井之間者,茫然長思而一嘆也。

譯文

當初,尚書郎趙成伯君曾任眉州丹稜縣令,他家鄉的人至今稱頌他。我是他鄰縣的人,所以了解得很詳細。趙君從丹稜縣令卸任後,我恰好回到眉州,於是結識了趙君。後來我出川任職於杭州,而趙君也擔任了臨淮郡通判,我們同日上朝辭行。相見於殿門外,握著手互相交談。沒過多久,又在臨淮見到趙君,豪飲大醉於先春亭上,與他告別。等到我移任密州知州後,不到一年,而趙君也來到密州擔任通判。

我生性說話不謹慎,與人交往不分遠近,動不動就把心裡話掏出來,如果不能完全說盡,就像有東西卡在喉嚨里,一定要吐出來才算痛快。可有的人就把這些話記錄下來上疏給朝廷,說我怨恨朝廷,所以我最不願意與城府深而心術過多的人相處。趙君是我的老朋友,性格又直率曠達,表里如一,我本來就很喜歡他。而他做事又很勤勉,處理公事如同做自己的家事那樣盡心盡力,這樣我也就稍得空閒。

趙君曾說:“我們通判廳還沒有通判題名記。”於是他收集了前任通判的`姓名、任期交給我。我一直沒有得空寫。後來我改任徐州知州,趙君每次寫信來,都要提到這件事,並且說:“我還想托你的大名流傳不朽呢!”當年羊祜登上峴山,對從事鄒湛說:“自從有了宇宙就有了這座山,登上此山遠望,像我和你這樣的人很多,都已經湮滅無聞了,真使人感到悲傷。”鄒湛說:“羊公的大名,一定會與此山一起流傳千古,像我這樣的人,才會像您說的那樣湮滅無聞呢。”使天下人至今知道有鄒湛這個人,的確是羊祜的功勞。可如今我頑鈍無能,疏懶自放,年紀也老了,卻沒有什麼成就能夠自我表現流傳後世,自己還顧不上自己呢,還能幫得了趙君嗎?話雖這么說,我也不能不為趙君寫上幾句,使那些幾百年之後,在頹垣廢井之間發現這篇文章的人,能夠想到我們,嘆息一聲也就足矣。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蘇軾《密州通判廳題名記》原文及翻譯0
蘇軾《密州通判廳題名記》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