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申錫,字慶臣,史失其何所人”閱讀答案及翻譯

宋申錫,字慶臣,史失其何所人。擢進士第,文宗時轉中書舍人,為翰林學士。帝惡宦官權寵震主,而王守澄典禁兵,偃蹇放肆。帝察申錫忠厚,因召對,俾與朝臣謀去守澄等,且倚以執政。未幾,拜尚書右丞,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京兆尹王燔與謀,而漏泄守澄黨鄭注,得其謀,遣軍候豆盧著誣告申錫與漳王等謀反。典吏脅成其罪,初議抵死,朝臣力請劾正情狀。帝稍悟,乃貶申錫開州司馬,從而流死者數十百人,天下以為冤。初,申錫以清節進,嫉要位者納賕餉,敗風俗,故自為近臣,凡四方賄謝一不受。既被罪,有司驗劾,悉得所還問遺書,朝野為之咨憫。太和五年,為宦官所陷,七年感憤卒。有詔歸葬,後因李石延英召對,從容為帝言,冤雪之,仍追復舊官,祿其子,賜諡號曰貞。
論曰:治亂安危之所寄,誠在於貪廉之人一用一舍之間耳。宦官王守澄之奸亂,宋申錫懲刈之。且申錫激節守正卻謝賄遺帝嘗察其忠厚可任固為得人矣而注本附守澄以進專鬻官射利貪沓無厭。抑嘗考之,唐祚傾覆,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閹寺專權,倒持國柄,自天寶以來訖於太和之際,既百數十年矣。在明皇時則髙力士,引用安史等以召危亂;在肅宗時則李輔國,憑藉功勞以擅國政;在代宗時則因程元振之用,賞罰任情,致吐蕃犯闕而方鎮之兵不至;徳宗時則因用竇文場、霍仙鳴等分統禁旅,致專制閫外而王師屢戰無功。唐社稷已是,則文宗之世欲鉏而去之,其為固不易,而乃使鄭注小人參預其間,其敗乃必矣,可不戒哉!(摘編自《廉吏傳·宋申錫傳》,據《新唐書列傳》修改)
10.下列對文中劃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且申錫激節/守正卻謝/賄遺帝/嘗察其忠厚可任/固為得人矣/而注本附守澄/以進專鬻官/射利貪沓無厭
B.且申錫激節守正/卻謝賄遺/帝嘗察其忠厚/可任固為得人矣/而注本附守澄/以進專鬻官/射利貪沓無厭
C.且申錫激節守正/卻謝賄遺/帝嘗察其忠厚可任/固為得人矣/而注本附守澄以進/專鬻官射利/貪沓無厭
D.且申錫激節守正/卻謝賄遺/帝嘗察其忠厚可任/固為得人矣/而注本附守澄以進/專鬻官/射利貪沓/無厭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3分)
A.京兆尹,中國古代官名,為三輔(治理京畿地區的三位官員,即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之一。相當於今日首都的市長。
B.我國古代紀年法有年號紀年法、乾支紀年法、年號乾支兼用法、生肖紀年法等,“太和五年”屬於年號乾支兼用的紀年法。
C.“論曰”是古代史書在前文記述史實基礎上的議論,表示著者將在下面發表關於史事的思想、主張、見解。
D.社稷,即土神和穀神,護佑農耕。古時以農為本,“本固則邦寧”,君主設壇祭祀二神,社稷遂成國家之代稱。
12.下列對於原文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京兆尹王燔與宋申錫謀劃除去王守澄的事,而王燔卻把密謀的事泄露給王守澄的黨羽鄭注,導致宋申錫遭誣告獲罪流放,蒙冤而死。
B.宋申錫的冤屈,後來因為大臣李石在延英殿向皇帝進言,終於得到昭雪。
C.作者以史官的身份在評論宋申錫一事時,舉高力士、李輔國、程元振、竇文場、霍仙鳴的例子,說明宦官專權必須引以為戒。
D.作者認為,唐朝江山覆滅,就是一朝一夕突然間的事,它的由來沒有一個漸變的過程。
 13.將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初,申錫以清節進,嫉要位者納賕餉,敗風俗,故自為近臣,凡四方賄謝一不受。
(2)閹寺專權,倒持國柄,自天寶以來訖於太和之際,既百數十年矣。
參考答案
10.C
11.B
12.D
13.(1)當初,宋申錫憑藉清廉的節操得到擢升,憎恨身居高位者收納賄賂,敗壞風氣,所以從做近臣開始,凡是各方贈送或酬謝的禮物一概不接受。(“清節”“賕餉”“一”各1分;大意2分。)
(2)宦官專權,國家權力掌握到了宦官手裡,從天寶以來直到太和年間,已經一百幾十年了。(“倒持”“訖”“百數十年”各1分;大意2分。)
【參考譯文】
宋申錫字慶臣,史書沒記載他是何處人。考中進士,文宗皇帝時轉任中書舍人,再任翰林學士。文宗皇帝憎恨宦官依仗權力和寵幸使君主地位受到威脅,而宦官王守澄掌管禁軍,驕橫放肆。文宗皇帝明察宋申錫忠誠厚道,於是召見他令其回答有關政事,讓他和其他朝臣謀劃除去王守澄等人,並且依靠他來掌管國家政事。不久,授予宋申錫尚書右丞,擢升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京兆尹王燔與宋申錫謀劃除去王守澄的事,而王燔卻把密謀的事泄露給王守澄的黨羽鄭注,鄭注就派軍官豆盧著誣告宋申錫與漳王等謀反。主管該案的官吏通過逼迫恐嚇構成了宋申錫的罪名,最初商議判處宋申錫死刑。朝臣們竭力請求審理清楚案情。文宗皇帝漸漸明白過來,就貶宋申錫為開州司馬,跟從宋申錫流放並且死去的有幾十上百人,天下人都認為這是冤案。當初,宋申錫憑藉清廉的節操得到擢升,憎恨身居高位者收納賄賂,敗壞風氣,所以從做近臣開始,凡是各方贈送或酬謝的禮物一概不接受。宋申錫既已蒙受罪名,主管官署審核查證,全部獲知了他退還四方慰問饋贈的事實,朝野之人皆為之嘆息。太和五年,被宦官陷害,太和七年憂傷痛苦而死。皇帝下詔讓他回京城安葬,後來因為李石延英殿ying6*召,沉著地向皇帝進言,宋申錫的冤屈得到昭雪,接著恢復了他原來的官職,給予他兒子祿位,賜給諡號“貞”。
史官評述說:一個國家的安定與動亂、平安與危險所依靠的,確實在於貪廉之人是用是舍的選擇罷了。宦官王守澄作奸作亂,宋申錫懲治他。況且宋申錫堅守節操恪守正道,推卻謝絕慰問饋贈的禮物,皇帝曾經明察他忠誠厚道可以任用,本來是很得人心的。可是,鄭注依附王守澄而得到提拔,專靠賣官謀取財利,貪婪不知滿足。曾經有過研究,唐朝國君帝位覆滅,不是一朝一夕的原因,它的由來有一個漸變的過程,宦官專權,國家權柄倒持,從天寶以來直到太和年間,已經一百幾十年了。在明皇時是高力士,引薦任用安史等人而招來危險動亂;在肅宗時是李輔國,憑藉功勞而獨攬朝政;在代宗時則因任用程元振,導致任意賞罰,吐蕃入犯朝廷可是鎮守一方的軍隊卻不來迎擊;在徳宗時則因任用竇文場、霍仙鳴等人分統禁軍,導致他們獨掌京城以外的軍隊而朝廷的軍隊屢戰無功。唐朝江山已經這樣,到文宗之時想剷除他們,文宗的作為本來就不易,卻竟然讓鄭注這個小人參與其中,其失敗就是必然的了。能不防備嗎?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宋申錫,字慶臣,史失其何所人”閱讀答案及翻譯0
“宋申錫,字慶臣,史失其何所人”閱讀答案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