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文武大聖廣孝皇帝,諱世民”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太宗文武大聖廣孝皇帝,諱世民,高祖第二子也,母曰太穆順聖皇后竇氏。及高祖之守太原,太宗年十八。時,隋祚已終,太宗潛圖義舉。每折節下士,推財養客,群盜大俠,莫不願效死力。及義兵起,乃率兵略徇西河,克之。大軍西上賈胡堡,隋將宋老生率精兵二萬屯霍邑,以拒義師。會久雨糧盡,高祖與裴寂議且還太原,以圖後舉。太宗曰:“本興大義,以救蒼生,當須先入鹹陽,號令天下,遇小敵即班師,將恐從義之徒一朝解休。還守太原,一城之地,此為賊耳,何以自全?”高祖不納,促令引發。太宗遂號泣於外,聲聞帳中。高祖召問其故,對曰:“今兵以義動,進戰則必克,退還則必散。眾散於前,敵乘於後,死亡須臾而至,是以悲耳。”高祖乃悟而止。八月已卯,雨霽,高祖引師趣霍邑。太宗自南原率二騎馳下峻坂,沖斷其軍,引兵奮擊,賊眾大敗,各舍仗而走;懸門發,老生引繩欲上,遂斬之,平霍邑。
至河東,關中豪傑爭走赴義。太宗請義師入關,取永豐倉,以賑窮乏,收群盜以圖京師。高祖稱善。尋平京城,高祖輔政,受唐國內史,改封秦國公。義寧元年十二月,復為右元帥,總兵十萬,徇東都。及將旋,謂左右曰:“賊見吾還,必相追躡,設三伏以待之。”俄而隋將段達率萬餘人自後而至,度三王陵,發伏擊之,段達大敗。高祖受禪,拜尚書令,進封秦王。武德元年九月,太宗又為元師以擊仁杲,仁杲請降。既而諸將奉賀,因問曰:“始大王野戰破賊,其主尚保堅城;王無攻具輕騎騰逐不待步兵徑薄城下鹹疑不克而竟下之何也?”太宗曰:“此以權道迫之,使其計不暇發,以故克也。若不急躡,還走投城,仁杲收而撫之,則便未可得矣。此可謂成算, 諸君盡不見耶!”諸將曰:“此非凡人所能及也。”
(節選自《舊唐書·太宗本紀》)
代隋者唐,更十八君,垂三百年,而其治莫盛於太宗之為君也。詘己從諫,仁心愛人。有天下之志,有天下之材,又有治天下之效,然而又以其未備也,不得與先王並,而稱極治之時。
(北宋·曾鞏《唐論》)
5.對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高祖引師趣霍邑趣:奔赴
B.賊眾大敗,各舍仗而走仗:兵器
C.賊見吾還,必相追躡躡:尾隨
D.度三王陵,發伏擊之度:估計
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3分)
A.①及高祖之守太原 ②而其治莫盛於太宗之為君也
B.①死亡須臾而至②高祖乃悟而止
C.①今兵以義動 ②使其計不暇發,以故克也
D.①進戰則必克,退還則必散 ②仁杲收而撫之,則便未可得矣
7. 下列文句中,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王無攻具/輕騎騰逐/不待步兵/徑薄城下/鹹疑不克/而竟下之/何也
B.王無攻具輕騎/騰逐不待/步兵徑薄/城下鹹疑/不克/而竟下之/何也
C.王無攻具/輕騎/騰逐不待/步兵徑薄/城下鹹疑/不克而竟/下之何也
D.王無攻具輕騎/騰逐不待/步兵徑薄城下/鹹疑/不克/而竟下之/何也
8.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高祖率兵西向,在霍邑被隋將率精兵阻擋,恰遇連天大雨,糧草斷絕,但高祖不
為所動,促令急攻,最終大敗隋軍,平定霍邑。
B.平定京城後,高祖輔佐朝政,被授予唐國內史的官職,後來又改封為秦國公。高祖
受禪後,又改任尚書令,並由秦國公進封為秦王。
C.在戰爭中,李世民善於分析敵情,恰當部署,抓住了敵人的要害,速戰速決,出奇
制勝,憑藉突出的才能得到了大家的讚賞和欽佩。
D.曾鞏在評論中對太宗李世民推崇備至,認為他仁心愛民,他的朝代是歷史上極治的
時期,即使古代的聖賢君王,也不能與他相提並論。
9.根據具體要求分別完成下列各題。(10分)
(1)將下列句子翻譯為現代漢語。(7分)
①高祖不納,促令引發。太宗遂號泣於外,聲聞帳中。
②懸門發,老生引繩欲上,遂斬之,平霍邑。
(2)從文章中找出能體現太宗“有天下之志”的兩個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
文)(3分)
參考答案:
5.D(經過)
6.B(連詞,表修飾;連詞,表承接。A.都是結構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C.都是介詞,因為。D.都是連詞,表假設,那么,就。)
7.A
8.C(A.“高祖不為所動,促令急攻”與原文不符。B.被授予內史、尚書令和封為秦
國公、秦王的均為太宗李世民,而非高祖。D.與原文的“不得與先王並,而稱極治之
時”不符。)
9.(1)①高祖不採納他的意見,急令率軍出發(撤退)。太宗於是在軍帳外放聲大哭,哭
聲讓軍帳內的高祖也聽到。
[4分。答對“引發”“聞”各得1分;大意對得2分。]
②(隋軍)放下懸門(吊橋),老生拉著繩索想把懸門拉起,於是太宗斬殺了他,平定
了霍邑。
[3分。答對“發”“上”各得1分,大意對得1分。]
(2)①隋祚已終,太宗潛圖義舉。(隋朝氣數已盡,太宗暗中謀劃舉義起事)
②本興大義,以救蒼生,當須先入鹹陽,號令天下。(原來我們舉義起事,就是為了
拯救黎民百姓,因此應該先入鹹陽,號令天下)
③還守太原,一城之地,此為賊耳。(退兵固守太原一座城池,這只能當強盜而已)
[3分。答對一點得2分,答對2點得3分。找出的事例只要能體現太宗“有天下之志”,
即可得分。]
【譯文】
太宗文武大聖廣孝皇帝,名諱世民,是高祖的第二個兒子,她的母親是太穆順聖皇后竇氏。高祖守太原時,太宗十八歲。當時隋朝的氣數已盡,太宗暗中謀劃舉義起事。經常紆尊禮賢下士,散發財物來給養門客,(因此)無論是盜賊還是俠士,沒有不願意為他效死力的。等到舉義時,太宗就率領軍隊攻占了西河,攻克城池。大軍又向西進發到賈胡堡,隋朝的將領宋老生率領兩萬精兵駐紮在霍邑,來抵抗舉義的軍隊。恰逢連日大雨,唐軍的糧食斷絕,高祖和裴寂商量暫且撤軍回太原,再作謀劃。太宗說:“本來我們舉義興兵,是要拯救蒼生百姓的,因此應當先進入鹹陽,號令天下。現在遇到一些敵人就要撤退,恐怕跟從我們舉義的人很快將解體。回去守住太原區區一個城,這也只是當強盜而已,又憑什麼能保全自己?” 高祖不採納他的意見,急忙命令軍隊撤退。太宗於是在軍帳外放聲大哭,哭聲讓軍帳內的高祖也聽到了。高祖召他進帳詢問原因。太宗回答說:“現在我們憑正義的名義起兵,如果向前作戰就一定能勝利,如果後退回去就一定解體。我們的軍隊解體了,又有敵人在後追擊,死亡很快就到了,因此悲傷。”太祖這才醒悟,不再要求退兵。八月己卯,雨停了,高祖率領軍隊向霍邑進發。太宗從南原率領兩騎兵從險峻的山坡上衝下來,從中間衝擊斬斷隋朝的軍隊,率兵奮勇拼殺,敵人大敗,各自丟下兵器逃跑。隋軍放下吊橋(準備投降),老生卻拉著繩子想把吊橋拉上去,被太宗軍隊斬殺,於是平定了霍邑。
唐軍到了河東,關中的豪傑爭相奔來歸順唐軍。太宗請求讓起義軍入關,攻下永豐倉,發糧食來賑濟窮困貧乏的人,收服關內各路盜賊來謀求進軍京師。高祖認為他的計策很好。不久平定了京城,高祖輔佐政務,太宗被授予唐國內史的官職,改封為秦國公。義寧元年十二月,又被封為右元帥,統領十萬軍隊,占領了東都。等到要凱旋的時候,太宗對手下的人說:“賊軍見我們回去,一定會追趕我們,我們要多處伏擊來等待他們。”不久隋朝將領段達率領一萬多人從後面趕來,經過三王陵的時候,伏擊著的唐軍出來攻打他們,段達大敗。高祖稱帝,任命太宗為尚書令,進而封他為秦王。
武德元年九月,太宗又擔任元帥攻打仁杲,仁杲請求投降。不久各將領來賀喜太宗,趁機問他:“當初大王在郊野大戰打敗了敵軍,可是敵軍的主帥還占據著城池,大王您沒有攻下城池的戰具,只是帶領騎兵追逐,也不依靠步兵,就一直迫近城下,大家都懷疑您不能攻破,可是竟然攻下了那城池,這是什麼原因呢?”太宗說:“這是用靈活變通的方法來逼迫他,使他的計策來不及展開,因此攻克它。如果不趕快追趕敵軍繼續攻打,敵人逃跑放棄城池,仁杲招回安撫他們,那么城池就不能攻占了。這可以說是取得成功的謀劃,各位都看不到(這一點)嗎?”各大將說:“這不是一般人能比得上的。”
取代隋朝的是唐,唐朝更換了十八位君主,統治將近三百年,治理最清明的沒有比得上太宗做皇帝那個時候。(他)屈折自己,聽從勸諫,心地仁厚,愛惜百姓。有統治天下的志向,有治理天下的才幹,又有將天下治理得清明的效果,但是又因為他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夠,所以還不能和古代賢能的帝王並稱,不能稱為統治最好的時候。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