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送浮屠文暢師序》閱讀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譯
送浮屠文暢師序
韓 愈
人固有儒名而墨行者,問其名則是,校其行則非,可以與之游乎?如有墨名而儒行者,問之名則非,校其行而是,可以與之游乎?揚子云稱:“在門牆則揮之,在夷狄則進之。”吾取以為法焉。
浮屠師文暢喜文章,其週遊天下,凡有行,必請於縉紳先生以求詠歌其所志。貞元十九年春,將行東南,柳君宗元為之請。解其裝,得所得敘詩累百餘篇,非至篤好,其何能致多如是邪?惜其無以聖人之道告之者,而徒舉浮屠之說贈焉。夫文暢,浮屠也,如欲聞浮屠之說,當自就其師而問之,何故謁吾徒而來請也?彼見吾君臣父子之懿,文物事為之盛,其心有慕焉,拘其法而未能入,故樂聞其說而請之。如吾徒者,宜當告之以二帝三王之道,日月星辰之行,天地之所以著,鬼神之所以幽,人物之所以蕃,江河之所以流而語之,不當又為浮屠之說而瀆告之也。
民之初生,固若禽獸夷狄然。聖人者立,然後知官居而粒食,親親而尊尊,生者養而死者藏。是故道莫大乎仁義,教莫正乎禮樂刑政。施之於天下,萬物得其宜;措之於其躬,體安而氣平。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文武以是傳之周公、孔子,書之於冊,中國之人世守之。今浮屠者,孰為而孰傳之邪?夫鳥俯而啄,仰而四顧;夫獸深居而簡出,懼物之為己害也,猶且不脫焉。弱之肉,強之食。今吾與文暢安居而暇食,優遊以生死,與禽獸異者,寧可不知其所自邪?
夫不知者,非其人之罪也;知而不為者,惑也;悅乎故不能即乎新者,弱也;知而不以告人者,不仁也;告而不以實者,不信也。余既重柳請,又嘉浮屠能喜文辭,於是乎言。
【注】①門牆:師門,借指儒家觀念盛行的地方。②夷狄:對少數民族的一種蔑稱。
1: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可以與之游乎游:交往 B.當自就其師而問之就:成就
C.人物之所以蕃蕃:繁衍 D.告而不以實者,不信也信:誠實
2:下列各組語句中,全都表明作者“推崇儒學”觀點的一組是(3分)
①浮屠師文暢喜文章②宜當告之以二帝三王之道③是故道莫大乎仁義
④民之初生,固若禽獸夷狄然⑤書之於冊,中國之人世守之 ⑥知而不為者,惑也
A.①③⑤ B.④⑤⑥ C.③⑤⑥ D.②③⑤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首段用“墨名而儒行”打比方,後寫文暢禪師結交儒士,喜文章,暗示文暢禪師心慕儒家學說,故和他“談儒”。
B.作者雖然應柳宗元之約給佛教徒文暢作序,但也毫不留情地批評了柳宗元為文暢寫文卻不述儒道的做法。
C.從文中可以看出,作者認為儒家之道的宗旨就是積極推行聖人之道,其核心就在於仁義之道和禮樂之道。
D.作者借寫序議“儒佛”事,盛讚儒家聖人之道,又暗含對佛教的貶斥,但講來既不失禮,又站穩立場,可謂難得。
4:請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9分)
(1)凡有行,必請於縉紳先生以求詠歌其所志。(3分)
(2)拘其法而未能入,故樂聞其說而請之。(3分)
(3)悅乎故不能即乎新者,弱也。(3分)
參考答案
1:B“就”在此處應作“去,往”講。
2:D①說的是文暢的愛好;④說的是未開化的初生時代;⑥是對知行的評論。排除這三項即可得出答案。
3:B B 項中“毫不留情的批判”一語用詞太重,不符合文中“惜”字之意。
4:(1)凡是出外遊覽,一定要向當地的士大夫和學者索取詩文來歌詠他的志向。(譯對“必”“志”各得1分,大意對得1分)
(2)受到佛法的約束不能深入研究,所以樂於聽聽儒家的學說而向我們這些人請教。(譯對“拘”“入”各得1分,大意對得1分。) (3)喜歡舊事物不能接近新事物,是懦弱。(譯對“悅”“即”各得1分,大意對得1分。
參考譯文
確實有一些人有儒家之名卻乾墨家的事,考察他的名分很正統,對照他的行為就不行了,這種人能夠與他結為同道嗎?也確實有一些人,入了墨家門而做儒家事,考察他的名分是不合正統的,對照他的行為卻是正確的,這種人能夠與他結為同道嗎?揚子云說:“在儒家觀念盛行的地方,要讓這些人離遠一點;在落後的邊遠地區,要把這些人接納進來。”我把這句話作為準則。
禪師文暢喜好詩文,他週遊天下,凡是出外遊覽,一定要向當地的士大夫和學者索取詩文來歌詠他的志向。貞元十九年春,文暢禪師要去遊歷東南之地,柳宗元替他向我求一篇文章。查看他的包裹,他所得的詩文一共一百多篇,如果文暢禪師不是非常喜好詩文,怎么能積累這么多呢?可惜柳宗元沒有把三代聖賢的學說和思想告訴他,而只是拿與佛學相關的詩送給他。文暢是個佛教徒,如果想聽佛教學說,可以向自己的師父請教,何必要見我們這些人向我們請教呢?他見到儒家主張的君臣父子的等級觀念很好,社會也因為儒家聖人之道的推行而繁盛,心裡羨慕,但受到佛法的約束不能深入研究,所以樂於聽聽儒家的學說而向我們這些人請教。像我們這樣的人,應當把二帝三王倡導的仁、義、禮、樂、刑、政告訴他,給他說說日月星辰所以運行、天地的區別所以明顯、鬼神所以幽游、人類和其他物種所以繁衍生息、江河所以流瀉不止的道理,不應該又拿佛教學說來輕率地告訴他。
人類剛剛出現的時候,確實像禽獸和現在荒蠻之地未開化的民族一樣。後來聖人出世,人們開始知道要住在房屋中,以穀物為食,親近親人,尊敬老人,養育失去生活能力的人,埋葬死者,所以聖人之道沒有比仁義更高的,教化沒有比禮、樂、刑、政更正統的。施行於天下,萬物都各得其所;付之於自身,則身體健康、心氣平和。堯把聖人之道傳給舜,舜把它傳給禹,禹把它傳給湯,湯把它傳給周文王、周武王,周文王、周武王把它傳給周公、孔子。把這些道理寫成書,中原大地的人世代奉行不違。現在佛教的學說,用什麼來流傳下去呢?鳥俯身啄食,要不時抬起頭來看看四周;獸類藏在密林和山洞裡,很少出來活動,這都是害怕被更強大的敵人侵犯,但就是這樣也還是逃脫不了禍難:弱小者的肉往往成為強者的食物。現在我與文暢禪師住得安穩,吃得悠閒,優遊自在,自然生死,與禽獸不同,難道不知道這是受誰的恩惠嗎?
不明白事理而不為者不為罪;明白事理卻不做,是糊塗;喜歡舊事物不能靠近新事物,是懦弱;明白事理卻不願告訴別人,是不仁;告訴別人卻不說實話,是不誠實。我既然重視柳宗元的托請,又欣賞文暢禪師喜好文章的行為,所以說了上面這些話。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