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曄《後漢書·黨錮傳序》洪邁《黨錮牽連之賢》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逮桓、靈之間,主荒政謬,國命委於閹寺,士子羞與為伍,故匹夫抗憤,處士橫議,遂乃激揚名聲,互相題拂,品核公卿,裁量執政,鯁直之風,於斯行矣。夫上好則下必甚橋枉故直必過其理然矣若范滂張儉之徒清心忌惡終陷黨議不其然乎
 (節選自范曄《後漢書·黨錮傳序》)
漢黨錮之禍,知名賢士死者以百數,海內塗炭,其名跡章章者,並載於史。而一時牽連獲罪,甘心以受刑誅,皆節義之士,而位行不顯,僅能附見者甚多。李膺死,門生故吏並被禁錮。侍御史景毅之子,為膺門徒,未有錄牒,不及於譴。毅慨然曰:“本謂膺賢,遣子師之,豈可以漏籍苟安!”遂自表免歸。高城人巴肅被收,自載詣縣,縣令欲解印綬與俱去,肅不可。范滂在征羌,詔下急捕。督郵吳導至縣,抱詔書,閉傳舍,伏床而泣。滂自詣獄,縣令郭揖大驚,出解印綬,引與俱亡。滂曰:“滂死則禍塞,何敢以罪累君!”張儉亡命,困迫遁走,所至,破家相容。其所經歷,伏重誅者以十數。複流轉東萊,上李篤家。外黃令毛欽操兵到門,篤謂曰:“張儉亡非其罪,縱儉可得,寧忍執之乎?”欽撫篤曰:“蘧伯玉恥獨為君子,足下如何自專仁義?”嘆息而去。儉得免。後數年,上祿長和海上言:“黨人錮及五族,非經常之法。”由是自祖以下皆得解釋。此數君子之賢如是,東漢尚名節,斯其驗歟?
(選自洪邁《容齋隨筆·黨錮牽連之賢》,有刪改)
【注】黨錮之禍:桓帝、靈帝時,士大夫與儒生聯手,結成朋黨,猛烈抨擊宦官專權的黑暗統治;宦官依靠皇權,對黨人進行了大規模的殘酷迫害,並使黨人禁錮終身,即一輩子不能作官,史稱“黨錮之禍”。
17.對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海內塗炭 塗炭:困苦災難 B. 縱儉可得 縱:釋放
C. 蘧伯玉恥獨為君子 恥:以……為恥辱 D. 由是自祖以下皆得解釋 解釋:解放
18.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 ① 遂乃激揚名聲 ② 今君乃亡趙走燕
B. ① 甘心以受刑誅 ② 予分當引決,然而隱忍以行
C. ① 而位行不顯 ② 木遭之而葉脫
D. ① 滂死則禍塞②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19.下列對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東漢桓帝、靈帝期間,政務荒謬,國家大政都出自宦官之手,統治黑暗,羞於與之為伍的士大夫、儒生挺身而出,憤然議論朝政,以挽救社會危機,卻遭到宦官的殘酷迫害打擊。
B.遭遇“黨錮之禍”被處死、被牽連的人,都是清高守節、疾惡如仇的忠義之士,如李膺、范滂、張儉這樣的黨人,由於地位、聲名還不夠顯要,沒有單獨記入史冊,令人遺憾。
C.文中毛欽提到的蘧伯玉,是春秋時期德高望重的賢士,備受讚譽,就連孔子都十分認同他:“君子哉,蘧伯玉!”毛欽說他“恥獨為君子”,正反映了他品德高尚,確實值得人們推崇。
D.督郵吳導、縣令郭揖、毛欽等人的行為以及眾多百姓不畏迫害保護張儉的事跡,充分說明黨人反對宦官的鬥爭不僅得到了正直官員的認同和幫助,也得到了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20. 用“/”給文中劃波浪線的部分斷句。(3分)
夫 上 好 則 下 必 甚 橋 枉 故 直 必 過 其 理 然 矣 若 范 滂張 儉 之 徒 清 心 忌
惡 終 陷 黨 議不其然乎?
21.將文言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6分)
(1)本謂膺賢,遣子師之,豈可以漏籍苟安!(3分)
(2)張儉亡命,困迫遁走,所至,破家相容。(3分)
參考答案
17. B【 縱:即使,縱令 】
18. B【 以 ① ② 都是連詞,表修飾,相當於“而”,可譯成“地”;A.乃 ①副詞,表承接,就; ② 副詞,錶轉折,卻是。C.而 ① 連詞,錶轉折(暗含因果),但(由於); ② 連詞,表承接,就。D.則 ①連詞,表假設(含承接),那么、就;② 連詞,表並列,“則……則”加強對比,就或不譯。】
19. B 【 “地位、聲名還不夠顯要,沒有單獨記入史冊”是指被牽連的一般黨人,即“位行不顯”者,而李膺、范滂、張儉都是“名跡章章,並載於史”者。】
20.夫上好則下必甚 / 橋枉故直必過 / 其理然矣 / 若范滂張儉之徒 / 清心忌惡 / 終陷黨議 / 不其然乎?
【六處,共3分】
21.① 我原本就認為李膺是品學高尚之人,所以才讓兒子拜他為師,我怎能因漏入名冊而苟且偷生呢?
② 張儉逃命時,生活困窘,所到之地,人們都冒著家破人亡的危險來收容他。
【 第①句,重點字詞“師”——拜他為師、“漏籍”——漏入名冊,各1分,全句句意正確1分;
第②句,重點字詞“亡”——逃亡、“相容”——收容他,各1分,全句句意正確1分】
【參考譯文】
(一)在桓帝靈帝當政期間,政務荒謬,國家大政出自宦官之手,士大夫們羞於和他們為伍,因而想以百姓之姿處士之態憤然直議昏暗朝政,於是就激勵於名譽聲望,互相品論時政,直議公卿權貴、執政佞臣,(終使)評議朝政的剛正耿直風氣,在此時蔚然形成。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矯枉必定過正,原本就是這個道理。像范滂、張儉這樣的人,清高自守,疾惡如仇,最終被當作朋黨,不就是這個原因嗎?
(二)東漢時,因黨錮之禍被處死的知名賢士數以百計,使全國都遭受到很大的災難,其事跡昭著的人士已名列史冊。可是一時因牽連而獲罪、甘心受刑的都是有節操的忠義之士,但由於他們的地位和知名度不高,所以只能在史書中附錄於別人的傳記之後。李膺被處死以後,他的學生和下屬被牽連而遭囚禁的人很多。侍御史景毅的兒子,也是李膺的弟子,因為沒有登記在冊,所以(景毅)未受到追查。景毅慨嘆道,“我原本就認為李膺是個品德學問高尚的人,所以才讓兒子拜他為師,現在(他出了事)我怎么能因為漏載入冊而苟且偷生呢?”於是就自己上表辭官回家了。 高城人巴肅被列入搜捕名單,他便自己乘著車到縣令那裡,縣令想要解除自己的印綬和他一起逃跑,巴肅不許可。范滂在汝南征羌,朝廷下令馬上逮捕他。派來的督郵吳導到了縣裡後,抱著詔書,關閉了客館的房門,伏在座位上(趴在床上)哭泣。(沒料到)范滂自己投大獄而來,縣令郭揖非常驚異,出去迎見,解除印綬,想要和范滂一起逃亡。范滂說:“我范滂死了禍亂就停息了,怎么敢來用罪名連累您呢!”張儉逃命時,生活困窘,所到之地,人們都冒著家破人亡的危險來收容他。以致在他住過的人家當中,後來被處以死刑的就有十幾家。(張儉)又輾轉逃命來到東萊,藏在李篤家。外黃縣令毛欽率兵到李篤家搜捕,李篤對他說:“張儉雖然逃亡,並非有罪。即使張儉可以抓到,難道你就忍心拘捕他嗎?”毛欽撫摸著李篤的肩膀說:“蘧伯玉以獨自當君子為可恥,您怎能以仁義自專(或:獨自享有仁義的美德)呢?”說罷,嘆息一聲領著兵回去了。張儉得以免於刑罰。幾年之後,上祿縣長和海在朝中進言:“搜捕禁錮黨人而牽連五族,捕人太多,不該是一種長期必須的法令。”因此,朝廷才把黨人們自祖父以下的旁支親屬都釋放了出來。這幾個君子的品德都是如此的高尚,東漢那時的人崇尚名聲和節操,這不就是個很好的例證嗎?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范曄《後漢書·黨錮傳序》洪邁《黨錮牽連之賢》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0
范曄《後漢書·黨錮傳序》洪邁《黨錮牽連之賢》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