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櫆《論文偶記》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
論文偶記
劉大櫆
文之道,神為主,氣輔之。曹子桓①、蘇子由②論文,以氣為主,是矣。然氣隨神轉,神渾則氣灝,神遠則氣逸,神偉則氣高,神變則氣奇,神深則氣靜,故神為氣之主。至專以理為主,則未盡其妙。蓋人不窮理讀書,則出詞鄙倍空疏。人無經濟,則言雖累牘,不適於用。故義理、書卷、經濟者,行文之實。
文貴奇,所謂“珍愛者必非常物”。然有奇在字句者,有奇在意思者,有奇在筆者,有奇在丘壑者。有奇在氣者,有奇在神者。字句之奇,不足為奇;氣奇則真奇矣;神奇則古來亦不多見。次第雖如此,然字句亦不可不奇。揚子③《太玄》、《法言》,昌黎④甚好之,故昌黎文奇。奇氣最難識,大約忽起忽落,其來無端,其去無跡。讀古人文,於起滅轉接之間,覺有不可測識處,便是奇氣。
文貴簡。凡文,筆老則簡,意真則簡,辭切則簡,理當則簡。
文貴變。《易》曰:“虎變文炳,豹變文蔚。”又曰:“物相雜,故曰文。”故文者,變之謂也。一集之中篇篇變,一篇之中段段變,一段之中句句變,神變、氣變、境變、音節變、字句變,惟昌黎能之。
文法有平有奇,須是兼備,乃盡文人之能事。上古文字初開,實字多,虛字少。典謨訓誥,何等簡奧,然文法自是未備。至孔子之時,虛字詳備,作者神態畢出。《左氏》情韻並美,文采照耀。至先秦戰國,更加疏縱。漢人斂之,稍歸勁質,惟子長⑤集其大成。唐人宗漢,多峭硬。宋人宗秦,得其疏縱,而失其厚茂,氣味亦少薄矣。文必虛字備而後神態出,何可節損?然枝蔓軟弱,少古人厚重之氣,自是後人文漸薄處。史遷句法似贅拙,而實古厚可愛。
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顯言也,故即事以寓情。即物以明理,《莊子》之文也;即事以寓情,《史記》之文也。
註:①曹子桓,曹丕;②蘇子由,蘇轍;③揚子,西漢文學家揚雄;④昌黎,韓愈;⑤子長,司馬遷,下文史遷也指司馬遷。
10.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準確的一項是
A.蓋人不窮理讀書窮:洞徹
B.凡文,筆老則簡凡:凡是
C.然文法自是未備備:準備
D.唐人宗漢,多峭硬 宗:效法
11.下列句子編為四組,都屬於正面闡述作者創作主張的一組是
①故義理、書卷、經濟者,行文之實。②珍愛者必非常物
③筆老則簡,意真則簡,辭切則簡,理當則簡④故文者,變之謂也。
⑤上古文字初開,實字多,虛字少。 ⑥文必虛字備而後神態出,何可節損?
A.①②⑤⑥ B. ②③④⑥C.①③④⑥ D.①③⑤⑥
12.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曹子桓和蘇子由關於文章的精神、氣韻關係的觀點與劉大櫆的觀點基本一致。
B. 文章貴在奇特,但作者認為不能夠追求字句方面的奇特,只有精神奇特才是真正的“奇”。
C.語言簡潔是創作在形式上的追求,但能否做到簡潔卻主要是由文章的內容決定的。
D.作者認為虛詞在創作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可忽視,但如果因此而少了“厚重之氣”,也不可取。
13.把第三大題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奇氣最難識,大約忽起忽落,其來無端,其去無跡。(3分)
(2)文法有平有奇,須是兼備,乃盡文人之能事。(3分)
(3)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顯言也,故即事以寓情。(4分)
參考答案
10.C (備:完善)
11.C(②是引用的話;⑤只是敘述事實,不屬於作者的主張。)
12.B(“不能夠追求字句方面的奇特”說法有誤。)
13.(1)章的奇特的氣韻是最難認識和掌握的,大體說來,就是要忽起忽落,氣之來也沒有端緒,氣之去也沒有痕跡。
(2)行文的方法有平實有奇特,應該是兼而有之,才能充分顯示寫文章的本領。
(3)道理不能夠直接表達,因此文人依據事實闡明道理;感情不能夠直白地表達,因此文人憑藉外物寄託情感。
【參考譯文】
寫文章的方法,以精神為主,以氣韻補充。曹丕、蘇轍品評文章,以氣韻為主,正是這樣的。但是氣韻隨著精神變換,精神渾厚則氣韻充盈,精神悠遠則氣韻飄逸,精神雄偉則氣韻高潔,精神變幻則氣韻奇異,精神深沉則氣韻平靜,所以精神是氣韻的主導。至於寫專門的論文以講道理為主,則不能全部展現文章的奧妙。如果人不熟讀經書洞徹道理,那么寫出來的文章就淺陋空蕩。人如果沒有組織文字的才能,則文字縱然再多,都不適用。所以道理、書籍、組織文字的能力,是寫文章的要素。
文以奇為貴,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最珍貴最喜愛的東西,必定不是平平常常的物件”之意。然而,有的文章奇在字句上,有的奇在內容上,有的奇在行文上,有的奇在構思上,有的奇在深遠的意境上。有的奇在氣韻,有的奇在精神。僅僅是字句奇,不足以稱奇,氣韻奇特才是真的奇特;精神奇特是自古以來很少見到的。各種所謂奇特的等次地位雖然是這樣的,但字句也不可平淡無奇。揚雄的《太玄》、《法言》,韓愈非常喜歡它,所以韓愈的文章就很奇特。文章的奇特的氣韻是最難認識和掌握的,大體說來,就是要忽起忽落,氣之來也沒有端緒,氣之去也沒有痕跡。讀古人的文章,在起落轉接的地方,覺得有難以探測、不可捉摸之處,便是奇特的氣韻。
文章貴在簡潔。凡是文章,筆法老練就可以簡潔,感情真摯則可以簡潔,言辭確切則可以簡潔,事理精當則可以簡潔。
文章貴在講究變化。《易》中說:“老虎隨季節而換毛則毛色更加光亮,豹子隨季節而換毛則毛色更加鮮麗。”又說:“事物相互交雜,所以才稱之為文章。”因此所謂文者,說的就是變啊。一本集子中的文章篇篇變,一篇文章中的章節段段變,一段文字中的語言句句變,精神在變,氣韻在變,境界在變,音節在變,字句在變,這隻有韓愈能做得到。
行文的方法有平實有奇特,應該是兼而有之,才能充分顯示寫文章的本領。上古時代,文字剛產生,實字多,虛字少。《尚書》的《典》、《謨》《訓》、《誥》,文字十分簡樸古奧,這樣是(由於)當時的文法還不完備。到孔子的時候,虛字已經詳細而完備,於是寫文章的人就能夠將所要表達的事物的神氣形態全部描繪出來。《左傳》的情致和韻味都很美,文章光彩耀眼。到了先秦戰國時代,就更加疏盪恣肆。漢朝人有所收斂,稍微走向了剛勁質樸,只有司馬遷能集其大成。唐朝人宗法漢人,然多數趨於峭拔硬挺。宋朝人宗法先秦,得到了先秦文章疏盪恣肆的一面,但卻有失於渾厚豐贍,情氣韻味也顯得有些淡薄。寫文章必須虛字用得充分而後方能使精神情態全部顯現出來,怎么可以隨便節制減損呢?然而枝蔓敷展軟弱無力,缺少古人那種渾厚沉鬱的情氣,就是後人的文章越來越淺薄的地方。司馬遷文章的句法看起來似乎累贅重拙,而實際上那正是它古樸厚重可愛之處。
道理不能夠直接表達,因此文人依據事實闡明道理;感情不能夠直白地表達,因此文人憑藉外物寄託情感。依據事實闡明道理,是《莊子》的文法;憑藉外物寄託情感,是《史記》的文法。
劉大櫆(1698—1779),字才甫,一字耕南,號海峰,安徽桐城人。諸生,雍正年間(1723—1735)時兩舉副貢生,乾隆年間(1736—1796)應博學鴻辭,皆未成;晚年為安徽黟縣教諭數年,後歸故里,一生很不得志。
賞析:
《論文偶記》,清代劉大櫆撰文論,共一卷,載於《海峰文集》卷端,是在方苞“義法”論的基礎上,進一步探求散文的藝術問題。全書論文主旨有四點:
一、主張“古人文字最不可攀處,只是文法高妙”,因此比方苞更重藝術形式。“義法”說中的思想義理固然重要,但“行文自另是一事”。
二、拈出“神氣”作為文章的極致。“神”指作家的精神朗健,與文章的生氣靈魂。“氣”是由“神”而產生的文章的氣勢。
三、發明於字句以求音節,於音節見神氣,所謂“因聲求氣”的古文要訣,成為桐城派的不易之論。
四、主張文貴奇、貴高、貴大、貴遠、貴簡、貴變、貴瘦、貴華、貴參差,豐富了古文藝術的趣味。
劉大櫆一生仕途不達,在方苞的“程朱學行”、“韓柳文章”一身二任之中,顯然偏在發揚後者。方宗誠《桐城文錄序》,說他論文、作文,“以品藻音節為宗”,“義理不如望溪之深厚,而藻採過之”。就探討散文的藝術性而言,《論文偶記》作出了重要貢獻。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