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知白,字用晦,滄州清池人”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張知白,字用晦,滄州清池人。幼篤學,中進士第,累遷河陽節度判官。鹹平奏疏,言當今要務,真宗異之,召試舍人院,權右正言。獻《鳳扆箴》,出知劍州。逾年,召試中書,加直史館,面賜五品服,判三司開拆司。
江南旱,與李防分路安撫。及還,權管京東轉運使事。周伯星見,司天以瑞奏,群臣伏閣稱賀。知白以為人君當修德應天,而星之見伏無所系,因陳治道之要。帝謂宰臣曰:“知白可謂乃心朝廷矣。”東封,進右司諫。又言:“鹹平中,河湟未平,臣嘗請罷郡國所上祥瑞。今天下無事,靈貺並至,望以《泰山諸瑞圖》置玉清昭應宮,其副藏秘閣。”
陝西飢,命按巡之。尋知鄧州。會關右流傭至境,知白既發倉廩,又募民出粟以濟。擢龍圖閣待制、知審官院,再遷尚書工部郎中,使契丹。知白以朝廷制官,重內輕外,為引唐李嶠議遷台閣典藩郡,乃自請補外,不許,遂命糾察在京刑獄,固請,知青州。還京師,求領國子監。帝曰:“知白豈倦於處劇邪?”宰臣言:“知白更踐中外,未嘗為身謀。”乃遷右諫議大夫、權御史中丞、拜給事中、參知政事。
時王欽若為相,知白論議多相失,因稱疾辭位,罷為刑部侍郎、翰林侍讀學士、知大名府。及欽若分司南京,宰相丁謂素惡欽若,徙知白南京留守,意其報怨。既至,待欽若加厚。謂怒,復徙知白亳州,遷兵部。仁宗即位,進尚書右丞,為樞密副使,以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會靈觀使、集賢殿大學士。時進士唱第,賜《中庸篇》,中書上其本,乃命知白進讀,至修身治家之道,必反覆陳之。
知白在相位,慎名器,無毫髮私。常以盛滿為戒,雖顯貴,其清約如寒士。然體素羸,憂畏日侵,在中書忽感風眩,輿歸第。帝親問疾,不能語,薨。為罷上巳宴,贈太傅、中書令。禮官謝絳議諡文節,御史王嘉言言:“知白守道徇公,當官不撓,可謂正矣,諡文正。”王曾曰:“文節,美謚矣。”遂不改。
(節選自《宋史》)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及還,權管京東轉運使事。 權:權力
B.因陳治道之要 要:關鍵
C.及欽若分司南京 司:主管
D.在中書忽感風眩,輿歸第 第:府第
1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又募民出粟以濟 斧斤以時入山林
B.徙知白南京留守,意其報怨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C.知白豈倦於處劇邪? 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
D.中書上其本,乃命知白進讀 單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
11.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能表現張知白“可謂正矣”的一組是
①言當今要務,真宗異之 ②知白以為人君當修德應天,而星之見伏無所系
③知白更踐中外,未嘗為身謀 ④既至,待欽若加厚
⑤知白在相位,慎名器,無毫髮私 ⑥雖顯貴,其清約如寒士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⑥ D.②③④
12.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天上周伯星出現,司天把它作為祥瑞之事向皇上上奏,大臣們也都相互慶賀,只有張知白認為國君應當實行德政才能符合上天的旨意,跟星象的出現沒有任何關係。
B.張知白認為朝廷的官制,重視京官而輕視外官,並引用唐朝李嶠的議論建議朝廷的台閣重臣都要兼管地方,得罪了很多人,最終被外放為青州知州。
C.張知白與王欽若的意見經常不一致,並因此被免官,宰相丁謂討厭王欽若,就把他調任南京留守,讓他報復王欽若,但他卻對王欽若很優厚,讓丁謂很生氣。
D.張知白任宰相時,非常注意等級儀制,清廉簡約如同貧寒之士,但他的身體一向虛弱,在中書任上生病後,皇上也親自探問。去世時,皇上把上巳宴都停止了。
13.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1)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3分)
(2)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3分)
14.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1)知白既發倉廩,又募民出粟以濟。(3分)
(2)遂命糾察在京刑獄,固請,知青州。(3分)
參考答案
9.A(權,暫時主管)
10.D(A項前一個“以”,連詞,表目的;後一個“以”,介詞,按照。B項前一個“其”,代詞,他;後一個“其”,副詞,表祈使語氣。C項前一個“於”,介詞,對於;後一個“於”,介詞,表比較。)
11.D(①句是說其才能;⑥句是說其清廉)
12.B(無中生有)
13.(1)認真從事學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覆講給百姓聽,頭髮花白的老人不會在路上背著或頂著東西了。(“謹”1分,“申”1分,通順1分)
(2)我確實擔心被大王欺騙而對不起趙國,所以我派人帶著和氏璧回去,從小路回到趙國了。
(“見”1分,“間”1分,通順1分)
14.(1)張知白已經打開了糧倉,又招募百姓拿出糧食加以救濟。
(2)就任命他糾察在京的刑事案件,他堅決請求,任青州知州。
附譯文:
張知白字用晦,滄州清池人。幼年酷愛學習,考中進士,經多次升遷河陽節度判官。鹹平年間上疏,議論當今最重要的事務,真宗認為他不同一般,奉召應試舍人院,代理右正言。敬獻《鳳扆箴》,出京知劍州。過了一年,奉召考試中書,兼任直史館,真宗親自給他賜予五品官服,判三司開拆司。
江南發生乾旱,張知白與李防分路安頓撫恤。回到京師後,暫時主管京東轉運使事。周伯星出現,司天將它作為祥瑞上奏,大臣們跪伏在閣下相慶賀。張知白認為人君應當實行德政來符合上天的旨意,而星象的出沒與此沒有任何關係,於是張知白陳述治國之道的關鍵。真宗對宰相輔臣說:“張知白可以說是關心朝廷了。”真宗東封泰山,張知白任右司諫。張知白又進言說:“鹹平年間,河湟還沒有平定,我曾經請求罷除郡國所敬獻的祥瑞。如今天下平安,神靈賜福一起到來,希望將《泰山諸瑞圖》放置在玉清昭應宮,將副本收藏在秘閣。”
陝西發生饑荒,朝廷命令他按察巡視。不久任鄧州知州。正值關右流民到達鄧州,張知白已經打開了糧倉,又徵求百姓拿出糧食加以救濟。提升為龍圖閣待制、知審官院,再升任尚書工部郎中,出使契丹。張知白認為朝廷的官制,重視京官而輕視外官,給朝廷推薦唐李嶠建議讓台閣主管屬國郡縣的做法,就自己上疏請求出京補官,未獲批准,(朝廷)就任命他糾察在京的刑事案件,他堅決請求離開京師外補,於是任青州知州。回到京師,請求主管國子監。真宗說:“張知白難道是厭倦處理煩難事務了嗎?”宰臣說:“張知白歷任朝廷內外官職,不曾為自己作過任何謀劃。”於是張知白被升任為右諫議大夫、權御史中丞,授予給事中、參知政事。
當時王欽若任宰相,張知白與王欽若的意見經常不一致,於是聲稱有病而辭去官位,被免為刑部侍郎、翰林侍讀學士、知大名府。等到王欽若分管南京,宰相丁謂一直討厭王欽若,就將張知白調任南京留守,以期他報復怨恨。張知白到任後,對王欽若卻更加優厚。丁謂十分氣憤,又將張知白調任亳州,升為兵部。仁宗即位後,張知白進升尚書右丞,為樞密副使,以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會靈觀使、集賢殿大學士。當時呼名召見登弟進士,賜《中庸篇》,中書遞上本子,就命張知白進行講讀,講到修身治家的道理,他一定反覆陳述。
張知白任宰相,謹慎地對待等級儀制,沒有一絲一毫的私心。常常以盛滿作為警戒,雖然身為顯貴,但清廉簡約如同貧寒之士。張知白身體一向虛弱,憂慮畏懼日漸侵襲,在任中書時突然中風目眩,乘車回到府第。皇帝親自探問病情,張知白不能說話,去世。為此,皇帝停止了上巳宴,追贈太傅、中書令。禮官謝絳建議授予張知白諡號“文節”,御史王嘉言說:“張知白守道為公,任官不屈從,可以說是正直了,應贈諡號‘文正’。”王曾說:“ ‘文節’,是一個美好的諡號了。”於是不改變。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