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貞《藺相如完璧歸趙論》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藺相如完璧歸趙論
王世貞
【原文】
藺相如之完璧,人皆稱之,予未敢以為信也。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詐趙而脅其璧,是時言取者,情也,非欲以窺趙也。趙得其情則弗予,不得其情則予;得其情而畏之則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則弗予:此兩言決耳,奈之何既畏而復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趙弗予璧,兩無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歸,曲在趙。欲使曲在秦,則莫如棄璧;畏棄璧,則莫如弗予。
夫秦王既按圖以予城,又設九賓,齋而受璧,其勢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則前請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趙寶也;而十五城,秦寶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棄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紿趙璧;以一璧故而失信於天下,臣請就死於國,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懷而逃之,而歸直於秦?
是時秦意未欲與趙絕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於巿,武安君十萬眾壓邯鄲,而責璧與信;一勝而相如族,再勝而璧終入秦矣!吾故曰:“藺相如之獲全於璧也,天也。”若而勁澠池,柔廉頗,則愈出而愈妙於用。所以能完趙者,天固曲全之哉!
相關試題及答案
一:
1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召有司案圖(同“按”,按照)B.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信約)
C.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失去)D. 大王弗予城而紿趙璧(欺騙
17.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乃使其從者衣褐 
B.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 
C.今奈何使舍人懷而逃之且秦強而趙弱
D.夫秦王既按圖以予城 以一璧故而失信於天下
18.結合兩組選文內容,下列表述有錯的一項是( )
A.藺相如知道秦王是不可能拿十五座城池和趙國交換和氏璧的,於是派人悄悄地把和氏璧送回了趙國。對藺相如的這一做法,王世貞持否定態度。
B.藺相如讓秦王齋戒五日,並且在朝廷上設定九賓之禮,他以為秦王絕不會答應,沒想到秦王竟然答應了。於是藺相如騎虎難下,只得讓人把和氏璧送回趙國。
C.王世貞認為,既然秦王已經“召有司案圖”,而且也按藺相如的要求“齋戒五日”,並“設九賓之禮”,那他應該會把十五座城池送給趙國的。
D.王世貞認為,為了得到一塊璧,秦國如果失去十五座城池,那是得不償失的事;但如果不失去十五座城池,又會失信於天下。所以秦王實際上是處於兩難的境地。
19.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3分)
吾 故 曰 藺 相 如 之 獲 全 於 璧 也 天 也 若 其 勁 澠 池 柔 廉 頗則 愈 出 而 愈 妙 於 用 所 以 能 完 趙 者 天 固 曲 全 之 哉
20. 將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1)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3分)
(2)且夫秦欲璧,趙弗予璧,兩無所曲直也。(3分)
參考答案:
16.A(案:同“按”,查看)
17.B(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A.乃:才;於是,就 C.而:連詞,表修飾;並且D.以:連詞,表修飾;因為)
18.B(“藺相如騎虎難下,只得讓人把和氏璧送回趙國”不當)
19. 吾故曰/藺相如之獲全於璧也/天也/若其勁澠池/柔廉頗/則愈出而愈妙於用/所以能完趙者/天固曲全之哉(錯一處扣1分,扣完為止。)
20.(1)我實在怕被大王欺騙而對不起趙國,所以派人拿著璧回去,已經從小路到達趙國了。
(“見……於”“間”各一分,語句通順1分)
(2)況且秦國想得到和氏璧,趙國不給和氏璧,雙方都沒有什麼理虧理直可說。
(“予”“曲直”各一分,語句通順一分)
二:
1.“趙得其情則弗予”中“得其情”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
2.“皆厚怨大王棄我如草芥也”中的“我”指的是( )
A.藺相如B.十五城之子弟C.趙國D.秦國百姓
3.“責璧與信”的意思是
4.這篇短文的中心論點是 _______(摘錄原文語句)
5.作者說:“藺相如之獲全於璧,天也”的根據是( )
A.秦欲璧,趙弗予璧,而無所曲直也。
B.“十五城秦寶也”,秦不欲以城易璧。
C.秦王懼“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棄我如草芥也。”
D.“是時秦意未欲與趙絕耳”。
參考答案
1.知道它的實情。
2.B
2.索取和氏璧並責問趙國失信的過失。
3.藺相如之完璧,人皆稱之,予未敢以為信也。吾故曰:“藺相如之獲全於璧也,天也。”
4.D
5.A.替、給(介詞),其餘為動詞。
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D)
A.詐趙而脅其璧脅:勒索。
B.大王弗與城,而紿趙璧 紿:欺騙。
C.令秦王怒,而僇相如於市 僇:通“戮”:殺。
D.若其勁澠池,柔廉頗 柔:使……懷柔。
7、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C)
A.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
B.入璧而秦弗予城/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C.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D.若其勁澠池,柔廉頗/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B )
A.對於藺相如完璧歸趙,人人都稱讚他,但作者卻不贊同這一看法。
B.作者認為秦國最初要得到和氏璧是虛情,藉此來窺視趙國是實情。
C.作用認為藺相如派手下的人懷揣和氏璧逃離,從面使理直的一方在秦國。
D.藺相如之所以能保全玉璧,那是天意。他在澠池對秦國的強硬較量,柔韌使廉頗慚悟,就顯出了他過人的才能。
 【譯文】
藺相如使和氏璧完整得歸還(趙國),人們都稱讚他,而我卻不認為這件事是好的。
秦國用十五座城作為條件,想要欺騙趙國來奪得趙國的和氏璧。(秦國)那時說是要和氏璧,這是實情,不是為了試探趙國。趙國得到了秦國的人情但不把和氏璧交給秦國,沒有得到秦國的人情卻將和氏璧交給他們;趙國得到了秦國的人情但不害怕他們就不將和氏璧交給秦人,趙國得到了秦國的人情又害怕他們就將和氏璧交給秦人。按理只有這兩種情況,怎么會有又害怕秦人卻又挑起了他們的怒氣的。
至於(如果)秦國要和氏璧,而趙國不給秦國,那么雙方都沒有什麼過錯。(如果)趙國將和氏璧交給了秦國,但秦國不將十五座城交給趙國,這是秦國的不對。(如果)秦國將十五座城交給趙國而趙國不將和氏璧交給了秦國,這是趙國的不對。(如果)想要使偏邪在秦國一方,那就應該放棄和氏璧;害怕放棄和氏璧,那就應該不同意秦國的請求。而那秦王不但拿出地圖來商量,又設立了九賓的禮節還要沐浴焚香來取得和氏璧,看他的情形不可能不交出十五座城池。(如果)秦王得到了和氏璧卻不交出十五座城池,那藺相如可以這樣說:“我本來就知道秦王不會交出城池。那和氏璧,不是趙國的寶物;但那十五座城池卻是秦國的珍寶。現在秦王因為一塊和氏璧的緣故而將十五座城池交給外人,那十五座城池的百姓一定會抱怨秦王丟棄他們象丟棄小草一樣。秦王你不交出城池從而欺騙趙國得到了和氏璧。但是因為一塊璧的緣故讓天下人都知道秦王不講信用。我希望就死在你們國家,來表明秦王的失信。”象這樣秦王不一定不交出和氏璧。只不過現在藺相如叫門客帶著逃回了趙國,卻將責任推給秦國。那時秦國還想和趙國交好。假使秦王生了氣而在市集將藺相如殺掉,派武安君白起帶領十萬大軍來攻打邯鄲。獲勝一次就能將藺相如一家滅族。再次獲勝那么和氏璧還是屬於秦國的。
於是我認為:“藺相如保全了和氏璧,是因為上天在幫他忙。”那么他在澠池會上對秦王態度強硬,和廉頗搞好關係,是由於越出乎意料越好;藺相如保全了和氏璧,是上天的關係啊!
作者:
【作者介紹】
王世貞(1526~1590)明代文學家、史學家。字元美,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江蘇太倉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進士,授刑部主事,官至南京刑部尚書。屢遷員外郎、郎中,又為青州兵備副使。三十八年,父王予以灤河失事為嚴嵩所構,論死,世貞解官奔赴京師告免。未成,持喪歸,三年喪滿後猶卻冠帶。隆慶元年(1567)訟父冤,得平反,被薦以副使蒞大名,遷浙江右參政、山西按察使,又歷廣西右布政使,入為太僕寺卿。萬曆二年(1574)以右副都御史撫治鄖陽,數奏陳屯田、戍守、兵食事宜。鹹切大計。因忤張居正罷官。後起為應天府尹,復被劾罷。居正歿後,起為南京刑部右侍郎,辭疾不赴。久之,起為南京兵部右侍郎,擢南京刑部尚書,以疾辭歸。二十一年卒於家。
王世貞倡導文學復古運動,認為“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在當時有一定影響。家藏書甚富。自稱平生所購《周易》、《禮經》、《毛詩》、《左傳》、《史記》、《三國志》、《唐書》之類,過3000余卷,均為宋本精槧。家有別墅“弇州園”,於園後建“小酉館”,貯書達3萬餘卷。另將經學之書專藏於“藏經樓”中。對宋槧元刊之書,作“爾雅樓”貯之,又於“九友齋”中,藏宋本兩漢書,為齋中第一寶。此書後歸於“天祿琳琅”。與唐順之結為莫逆之交,二人皆以文學、藏書而知名。他以詩文名於世,與李攀龍、謝榛、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吳國倫並稱後七子。攀龍歿,獨領文壇二十年,聲華意氣籠蓋海內,一時士大夫及山人、詞客、僧道莫不奔走其門下。鑒於台閣體文風不振,他提出文必西漢,詩必盛唐。所作詩文,也多為復古模擬之作,但往往失於藻飾。晚年深有所悟,於唐好白居易,於宋好蘇軾,詩文以恬淡為宗。又好史學,以史才自許。自弱冠登朝,即好訪朝家故典,晚年又得見內府檔案秘籍,著述甚豐。既是文人,也是學者。學問淵博,文章不拘一格,雖摹秦仿漢,依舊自有特色,具有“博綜典籍,諳習掌故”之特點,如《題海天落照圖後》。其著作文學方面有詩文集《弇州山人四部稿》一百七十四卷、《弇州山人續稿》二百零七卷和《藝苑卮言》十二卷;史學方面有《弇山堂別集》一百卷,松江人陳復表將其所著的各種朝野載記、mi6*錄等匯為《弇州史料》,前集三十卷,後集七十卷,內容包括明代典章制度、人物傳記、邊疆史地、奇事佚聞等,是一部較完整的明代史料彙編
【解析】
《藺相如完璧歸趙論》是王世貞所作的一篇有名的史論,作者在文章之始就以“藺相如之完璧,人皆稱之,予未敢以為信也”開宗明義,對藺相如完璧歸趙這一史實發表了不同看法,表明了自己的態度,然後以分析秦、趙時勢入手,從情與理兩方面重點剖析兩國外交上的形勢,從而得出因為秦國不想和趙國為敵,因此藺相如能完璧歸趙,“天固曲全之哉”的結論。文章邏輯清晰,論述嚴密,辯駁有力,尤其文中的假設論證一段文字,合情合理,很有說服力。
本文為王世貞所作的一篇有名的史論,作者在文章之始就以“藺相如之完璧,人皆稱之,予未敢以為信也”開宗明義,對藺相如完璧歸趙這一史實發表了不同看法,表明了自己的態度,然後以分析秦、趙時勢入手,從情與理兩方面重點剖析兩國外交上的形勢,從而得出因為秦國不想和趙國為敵,因此藺相如能完璧歸趙,“天固曲全之哉”的結論。文章邏輯清晰,論述嚴密,辯駁有力,尤其文中的假設論證一段文字,合情合理,很有說服力。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王世貞《藺相如完璧歸趙論》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0
王世貞《藺相如完璧歸趙論》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