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必背古詩70首帶翻譯及注釋加賞析二
小學生必背古詩70首帶翻譯及注釋加賞析
清明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作者背景
見《山行》的作者背景。
注詞釋義
清明: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在陽曆四月五日前後,歷代有踏青掃墓垢風俗。
斷魂:神情淒迷,煩悶不樂。
借問:請問。
古詩今譯
清明時候偏趕上細雨濛濛,路上的行人心情更加愁悶。問一聲牧童哪裡才有酒家,他指了指遠處的杏花小村。
名句賞析——“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這一天正是清明佳節,柳綠花紅、春光明媚。但這日卻細雨紛紛,這“紛紛”在此自然無疑問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它實際上還在形容著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清明節是個色彩情調都很濃郁的節日,本該是家人團聚,或遊玩觀賞,或上墳掃墓;而今行人孤身趕路,觸景傷懷,心頭的滋味是複雜的。再加上身在雨絲風片之中,紛紛灑灑,冒雨趲行,那心鏡更是加倍的淒迷紛亂了。天氣如此,心情如此,找家酒店避雨休息,借酒澆愁,當然是很自然的事。詩人捕捉到這一情景,而且描寫得格外生動。“借問酒家何處有”,是問誰?從下一句得知是問牧童,“牧童遙指杏花村”,告訴人們什麼?從上句得知是指酒家。這種兩句互相補充,互相發明的寫法叫作“互文見意”。它節省了字句,增加了詩歌的跳躍性。一問一答,情景十分生動。
這首小詩,一個難字也沒有,一個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語言,寫得自如之極,毫無經營造作之痕。音節十分和諧圓滿,景象非常清新、生動,而又境界優美、興味隱躍。第一句交代情景、環境、氣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淒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是——“轉”,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而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藝術上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在最後的手法。所謂高潮頂點,卻又不是一覽無餘,索然興盡,而是餘韻邈然,耐人尋味。
江南春
——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作者背景
見《山行》的作者背景。
注詞釋義
山郭:修建在山麓的城池。
酒旗:酒店門口的幌子。
南朝:東晉以後隋代以前的宋、齊、梁、陳四個朝代都建都於建康(今江蘇南京),史稱南朝。
四百八十寺:形容佛寺很多。南朝佛教非常盛行。
樓台:指佛寺中的建築。
煙雨:如煙般的濛濛細雨。
古詩今譯
江南大地鳥啼聲聲綠草紅花相映,水邊村寨山麓城郭處處酒旗飄動。南朝遺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無數的樓台全籠罩在風煙雲雨中。
名句賞析——“多少樓台煙雨中。”
這首絕句寫春日即目所見的江南景色。詩中沒有細緻刻畫景物,而是從大處著眼,抓住花鳥、酒旗、寺廟幾個江南最常見的景物,淡淡幾筆點撥,就描繪出了江南的春天,煙雨的江南。梁朝丘遲《與陳伯之書》寫道:“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這是描寫江南春景最膾炙人口的名句,杜牧將它的意思融化在詩里,讓人在讀詩時聯想到丘遲信中的話,可以生髮無窮的遐想,無形中拓展了詩歌的景色,後兩句筆鋒一轉,寫起雨中的江南景色來。如煙似霧的濛濛細雨,白茫茫一片,被細雨籠罩的景物變得飄飄渺渺,朦朦朧朧,這是江南獨有的美景。南朝留下的寺廟最多,被煙雨包圍著,越發顯得幽深和神秘,使人產生不盡的歷史聯想。
秋夕
——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作者背景
見《山行》的作者背景。
注詞釋義
秋夕:指七夕,農曆七月七日。
銀燭:白色的蠟燭。
畫屏:飾有彩繪的屏風。
輕羅小扇:用一種很薄的絲織品做成的小扇子。
流螢:螢火蟲。
天階:皇宮中的石階。
古詩今譯
燭光月色冷淡地映照畫屏,輕舉羅扇追趕飛舞的流螢。夜色如水透著逼人的涼寒,獨自坐看牽牛和織女雙星。
名句賞析——“輕羅小扇撲流螢。”
這詩寫一個失意宮女的孤獨生活和淒涼心情。
前兩句已經描繪出一幅深宮生活的圖景。在一個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蠟燭發出微弱的光,給屏風上的圖畫添了幾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調。這時,一個孤單的宮女正用小扇扑打著飛來飛去的螢火蟲。“輕羅小扇撲流螢”,這一句十分含蓄。第三句,“天階夜色涼如水”。“天階”指皇宮中的石階。“夜色涼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襲人,該進屋去睡了。可是宮女獨自坐在石階上眺望牛郎織女星。牛郎織女雖然遠隔天河,但畢竟還能遙遙相望,畢竟還有一年一夕的相會,而自己呢?主人公坐看雙星的動作暗示了她哀怨與期望交織的心理活動。
樂遊原
——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作者背景
李商隱(812-858),唐代詩人。字義山,號玉(奚+谷)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一生都寄人籬下,懷才不遇。他擅長寫駢體文和詩歌,詩以七律最出名。與杜牧齊名,後世稱“小李杜”,又與溫庭筠並稱“溫李”。
注詞釋義
樂遊原:長安樂南方的遊覽勝地。地勢高而宏敞,西漢曾在這裡建有宮苑。
向晚:將近傍晚。
不適:不愉快。
古詩今譯
黃昏時分心緒煩悶,駕車登上郊外古原。夕陽燦爛無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黃昏。
名句賞析——“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自古詩人詞客,善愁多思,而每當登高望遠,送目臨風,更易引動無窮的思緒:家國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錯綜交織,所悵萬千,殆難名狀。可是,這次他驅車登古原,卻不是為了去尋求感慨,而是為了排遣他此時的“向晚意不適”的情懷。古原蒼茫的氣勢,開闊的視野,讓他心情豁然開朗。在夕陽的映照下,西天的絢爛的晚霞發出奪目的光彩,這壯麗的景色給他異常的感動,使他不由得發出“夕陽無限好”的讚嘆。然而這讚嘆所引起的更多的是惋惜和遺憾,因為他想到自己的年齡和身世,想到大唐帝國正走向衰落的命運,他痛感人生和時代雖是如此美好,但它們終究已很有限,正無可挽回地在漸漸消逝。這無可奈何的命運使他對眼前美好的景色充滿留戀,又十分哀傷。詩的後兩句表達了人類一種普遍的情感,引起後人廣泛的共鳴,成為傳誦人口的警句。
商山早行
——溫庭筠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
因思杜陵夢,鳧燕滿回塘。
作者背景
溫庭筠(812-870),唐代詩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出生在京兆鄠(hù)縣(今陝西戶縣)。才思敏捷,參加考試,八叉手即寫成八韻,人稱“溫八叉”。詩與李商隱齊名,時號“溫李”。又擅長填詞,是最早大量寫詞的作家。
注詞釋義
商山:又名楚山,在今陝西商州市東南。
征鐸:車馬旅行時用的響鈴。
槲:一種落葉喬木。葉子在冬天雖枯而不落,春天樹枝發芽時才落。
枳:一種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春天開白花,果實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藥。
驛:古代道路沿途專供遞政府文書的公務人員休息、住宿的地方。
杜陵:地名,在今陝西西安東南,作者曾在此寓居。
鳧雁:鳧,野鴨;雁,一種候鳥,春來往北飛,秋天往南飛。
古詩今譯
征鐸鳴響催促旅人起程,剛上路就傷悲離開故鄉。雞鳴聲伴有屋頂的殘月,足跡已踏亂橋上的新霜。槲樹的葉子落滿了山路,枳樹的白花只點綴驛牆。回想夜來甜蜜的故鄉夢,滿眼是鳧雁散布在池塘。
名句賞析——“人跡板橋相。”
這是一幅早行圖。它通過鮮明的藝術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會裡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現“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強。清晨起床,旅店裡外已經叮叮噹噹,響起了車馬的鈴鐸聲,旅客們套馬、駕車之類的許多活動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講自己,但也適用於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時難”。在封建社會裡,一般人由於交通困難、人情淡薄等許多原因,往往安土重遷,怯於遠行。“客行悲故鄉”這句詩,很能夠引起讀者情感上的共鳴。
三、四兩句,歷來膾炙人口。這兩句詩可分解為代表十種景物的十個名詞: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雞”和“聲”結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喚起引頸長鳴的視覺形象嗎?“茅店”、“人跡”、“板橋”,也與此相類似。
這兩句純用名詞組成的詩句,使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確實稱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緊接著詩人將鏡頭轉向兩種植物,一方面暗示出季節,同時也點明商山的風物特徵。面對眼前獨特的山景,詩人不禁想起夜裡夢到故鄉的情景,那兒沒有這些綠葉白花的樹木,卻是野鴨、鴻雁棲滿了堤岸曲折的池塘。這段對夢境的回味,不僅貼合商山早行的具體情境,也照應了開頭的“客行悲故鄉”,將詩人的羈愁旅思和對故鄉的思念表達得淋漓盡致。
別董大
——高適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作者背景
高適(702-765),唐代詩人。字達夫,渤海蓨(tiáo)(今河北景縣)人。性格落拓,不拘小節。他半生漂泊,熟悉邊疆生活,邊塞詩寫得慷慨蒼涼,真實而有氣魄。
注詞釋義
董大:唐玄宗時代著名的藝人,善彈琴。大,表示在兄弟中排行第一。
曛:昏黃。太陽落山時的餘光。
知己:知心朋友。
識:賞識。
君:您。這裡指董大。
古詩今譯
千里塵雲籠罩著昏暗的天地,北風吹雁南飛大雪紛紛。不要愁前邊沒有知心的朋友,天下沒有不賞識您的人。
名句賞析——“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這是一首別具一格的送別詩,詩人在即將分手之際,全然不寫千絲萬縷的離愁別緒,而是滿懷激情地鼓勵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來。前兩句寫漫無邊際的層層陰雲,已經籠罩住整個天空,連太陽也顯得暗淡昏黃,失去了光芒,只有一隊隊雁陣,在北風勁吹、大雪紛飛的秋冬之際匆匆南遷。如此荒涼的時候各奔一方,自然容易傷感,但此詩的情調卻明朗健康。後兩句勸董大不必擔心今後再遇不到知己,天下之人誰會示賞識像你這樣優秀的人物呢?這兩句,既表達了彼此這間深厚情誼,也是對友人的品格和才能的高度讚美,是對他的未來前程的衷心祝願。送別詩能夠寫得如此豪邁向上,實在難得。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