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僖伯諫觀魚》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臧僖伯①諫觀魚
春,公將如棠②觀魚者。臧僖伯諫曰:“凡物不足以講大事,其材不足以備器用,則君不舉焉。君將納民於軌物者也。故講事以度軌量謂之軌,取材以章物采謂之物。不軌不物,謂之亂政。亂政亟行,所以敗也。故春蒐③、夏苗、秋獮④、冬狩,皆於農隙以講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歸而飲至,以數軍實。昭文章,明貴賤,辨等列,順少長,習威儀也。鳥獸之肉,不登於俎⑤,皮革齒牙,骨角毛羽,不登於器,則君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澤之實,器用之資,皂隸⑥之事,官司⑦之守,非君所及也。”
(節選自《古文觀止》卷一)
【注釋】①臧僖伯:人名,是魯隱公的謀臣。②棠:古時的地名。③春蒐(sōu):古代指春天打獵。④秋獮(xiǎn):古代指秋天打獵。⑤俎(zǔ):古代祭祀或宴會時盛祭品或食品的器具。⑥皂隸:封建時代的衙役。⑦官司:古代小官名。
【文學常識】
《古文觀止》是清人吳楚材、吳調侯於康熙三十三年1694選定的。二吳均是浙江紹興人,長期設館授徒,此書是為學生編的教材。除本書外,二吳還細著了《綱鑑易知錄》。《古文觀止》所選之文上起先秦,上迄明末,大體反映了先秦至明末散文發展的大致輪廓和主要面貌。其中包括《左傳》34篇、《國語》11篇,《公羊傳》3篇、《禮記》6篇,《戰國策》14篇,韓愈文17篇;柳宗元文8篇,歐陽修11篇,蘇軾文11篇,蘇轍文3篇,王安石3篇……共222篇。本書入選之文皆為語言精煉、短小精悍、便於傳誦的佳作。
【譯文】
隱公五年春季,魯隱公打算到棠邑去觀賞捕魚。臧僖伯勸阻說:“凡是一種東西,不能夠用來演戲大事,它的材料不能夠用來做器用,那么,國君就不要理會它。君主,是要把百姓納入‘軌’、‘物’的人。所以他講大事來衡量法度,叫做‘軌’;選材料顯示器物的文采,叫做‘物’。不合法儀,選用無關宗廟的材料,叫做亂政。亂政的事屢次反覆做,就是導致衰敗的原因。所以春、夏、秋、冬四季的田獵,都在農閒時候進行,並用來講習軍事。每三年,就要軍事演習,進入國都就要整頓隊伍,回到宗廟要告祖先飲酒慶賀,清點軍器和戰利品。昭彰軍列文采,分明軍營貴賤,辨清戰鬥等級,排列少長順序,演習軍隊威儀。鳥獸的肉,不裝進祭器里,獸的皮革、牙齒、骨角、鳥的毛羽,不能用來製作祭器,那么君主不射獵,古代法規是這樣的。至於山林川澤的物產,把它們取來做日用品,那是僕役們的事情,官吏掌管的事,不是君主所應當涉及的。”
補充:(隱公說:“我將要視察邊境。”於是他就前往棠地。讓人陳設捕魚的器具在那觀賞。僖伯說自身有病不跟隨去。《春秋》上說:“魯隱公在棠邑陳設魚具。”說他不合禮法,並說是在遠離國都的地方啊。)
【閱讀訓練】
1.解釋:
(1)如(2)諫 (3)納 (4)度(5)章 (6)所以 (7)射
2.翻譯:
(1)凡物不足以講大事,其材不足以備器用,則君不舉焉。
(2)若夫山林川澤之實,器用之資。
3.臧僖伯諫觀魚是為了勸魯隱公什麼?
【參考答案】
1.(1)前去 (2)勸阻 (3)引導 (4)衡量,估計 (5)顯示
(6)……的原因 (7)射獵
3.要以國家大事為重,不能玩物喪志,以免上行下效。
【簡析】
本篇反映了當時的“禮”制思想,即國君不能把遊玩逸樂看作小節。故臧僖伯認為國君的一舉一動與國家的“政治”有關,所以極力勸阻魯僖公去“觀魚”。從臧僖伯的話中,也能看出古時候的等級森嚴.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

《臧僖伯諫觀魚》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0
《臧僖伯諫觀魚》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