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森林斷想教學設計
課文《地下森林斷想》出自九年級下冊語文書課本,其原文如下:
【原文】
森林是雄偉壯麗的,遮天蔽日,浩瀚無垠。風來似一片綠色的海,夜靜如一堵堅固的牆。那就是森林,地球尚未造就人類,卻已經造就了它,植物世界驕傲的代表。
可是你,卻為什麼長在這裡?長在這陰森森、黑黝黝的幽深的峽谷。為了尋找你,我爬上了高高的山嶺,穿過了長長的石洞。裊裊煙雲在我身邊飄浮,而你那充滿生機的樹梢,卻剛夠得著我的腳尖,不及山坡上小草兒高。你似乎深不見底,寬不可測,沒有人見過你的全貌。雖然你擁有珍貴的樹木,這大自然無價的財富,然而你沉默寡言、與世無爭多么不公平啊,你這個世上罕見的地下森林。你從哪裡飛來?你究竟遭受了什麼不幸,以致使你沉入這黑暗的深淵,熬過了那么漫長的歲月?
那一定是遙遠的年代了。那時候這裡也許是一片芬芳的草地,也許是肥美的湖沼,美麗的大自然,萬物鼎盛。可是突然一次巨大的火山爆發,瞬息改變了一切。狂風呼嘯,氣浪灼人,沙石飛騰,岩漿橫溢,霎時天昏地暗,山崩地裂,好像到了世界的末日……
人們不知道地球為什麼要發那么大的脾氣。或許僅僅是因為它喜歡運動。啊,聽蒼鬱的巨木在風暴中咔咔折斷,見地心的“熱血”噴射上天,氣勢之宏偉壯觀,連太陽都要肅然起敬。
然而它終於息怒了。於是一切都平靜下來。平靜了,草地變成了明鏡似的湖,昔日的湖底成了奇形怪狀的石山,它把岩石熔化成沙礫,把峻岭劈成深淵。一切都改變了:燒焦的石頭取代了綠色的森林,黑色的岩漿覆蓋了嬌艷的野花。多么寧靜的世界喲,萬籟俱寂,沒有百鳥啾啾,沒有樹葉沙沙……
就像那一切火山爆發後留下的痕跡一樣,在這裡,黑龍江省寧安縣境內距鏡泊湖180公里的山林里,早已沉寂的火山留下了7個不規則的深坑,四面均為懸崖,險岩峭立,怪石嶙峋②。深處百十米,淺處少說也有三四十米,谷底開闊,散落著萬年前山搖地動時崩塌下來的巨石。
火山製造了峽谷、深淵,卻沒有留下生命,山是光禿禿的,谷是光禿禿的,太陽依然高懸,可是山沒有顏色,谷沒有顏色……
多少年過去了,風兒把山頂上岩石的表層化作了泥土,瘠薄而細密;它又不辭辛苦地從遠處茂密樹林裡捎來種子,讓雨水把它們喚醒。坡上青翠的小苗討得陽光喜歡了,陽光便慷慨地撫愛它們。於是,灰黑的火山石變綠了,懸崖上,山嶺間,一片鬱鬱蔥蔥,鳥兒也回來,為的是歌唱生命。
然而那幽暗的峽谷,卻依然如故。黑黝黝、光禿禿、陰森森、靜悄悄。樵夫聽得見泉水在谷底的石洞裡激起的滴嗒回聲,獵人追蹤狼嗥虎嘯。至此,除了厚厚的青苔外什麼也沒有。幾千年過去了,大自然的生命無處不在,峽谷卻沒有資格得到哪怕一株小草……
也許鳥兒掠過山崖,銜叼的草莖曾在這裡落下過草籽兒,但是草籽兒沒有發芽;也許山泉流過谷底,攜帶過幾粒花種,但是小花兒沒有長大。都說陽光是公平的,在這裡卻不,不!它沉湎於高山大川平野對它的歡呼致意,卻從來沒有到這深深的峽谷的底部來過。它吝嗇地在崖口徘徊,裝模做樣地點頭。它從沒有留意過這陷落的大坑,而早已將它遺忘了。即使夏日的正午偶有幾束光線由於好奇而向谷底窺測,也是斜視著,沒有幾絲暖意。
陽光不喜歡峽谷,峽谷莫非不知道?
陽光是公平的么?峽谷莫非不明白?
不幸的峽谷,它本可以變成一串明珠也似的小湖,像德都縣的高山堰塞湖“五大連池”那樣,輕而易舉就可贏得人們的讚美。可是它卻不。它悄然無聲地躺在這斷壁底下,並不急於到世上去炫耀自己,它隱姓埋名,安於這荒僻的大山之間,總好像在期待著什麼,希望著什麼。它究竟在期待和希望著什麼呢?
長空的大風經過這裡,停下了腳步。不等探詢,便很快理解了它。它把坑口的石塊碾成粉末,一點一點地撒落到峽谷的石縫裡去。
潔淨的山泉日日與它相伴,也終於明白了它。它從石洞裡流出來,又一滴一滴滲進石縫裡去,把石塊碾成的粉末變成了泥土。
山頂的魚鱗松時時顧盼著它。雖然相對無言,卻是心心相通。它敬仰峽谷深沉的品格,欽佩峽谷堅韌的毅力,它為陽光的偏愛憤懣,為深淵的遭遇不平。秋天,它結下了沉甸甸的種子,便毅然跳進了峽谷的懷抱,獻身於那沒有陽光的“地下”,也許為它所感召,純潔的白樺、挺拔的青楊、秀美的黃鳳梨,它們勇敢的種子,都來了,來了。一粒、幾十粒、幾百粒。不是出於憐憫,而是為了試一試大自然的生命力究竟有多強……
幾千年過去了,幾萬年過去了。
孱弱的小苗曾在寒冷霜凍中死去,但總有強者活下來了,長起來了,從沒有陽光的深坑裡長起來。
幾千年過去了,幾萬年過去了,進入了人類的文明時代。終於有一天,人們在昔日的死火山口發現了一個奇蹟,一個生命史上的奇蹟幽暗的峽谷里竟然柞木蒼鬱,松樹成林。整整齊齊、密密麻麻地聳立著一片蔚為壯觀的森林。只因為它集於井底一般的深谷之中,而又黑森森不見陽光,有人便為它起了一個恰如其分的名字,叫做地下森林。
如果它早已變成漂亮的小湖,奇麗的深潭,也許早就免除了這“地下”的一切艱辛。但是它不願意。它懂得陽光雖然嫌棄它,時間卻是公正的,為此它寧可付出幾萬年的代價。它在黑暗中苦苦掙扎向上,愛生命竟愛得那樣熱烈真摯。儘管陽光一千次對它背過臉去,它卻終於把粗壯的雙臂伸向了光明的天頂,把偉岸的成材③無私奉獻給人們,得到了自己期待和希望已久的榮光。
我為尋你爬上了高高的嶺,原只是因為好奇,卻想不到你如此強烈地震動了我的心懷。我不願離去了。我望見澗底泉水閃爍,我明白那是你含淚的微笑。
秋日的艷陽在森林的樹梢上歡樂地跳躍,把林子裡墨綠的松、金色的唐棋、橘黃的楊、火紅的楓,打扮得五彩繽紛。瞧!陽光現在多么喜愛它們,好像它從來就是這么慷慨。
風兒從我腳下的林子裡鑽出來,送來林濤愉悅而又深沉的低吟。你的歌是唱給曾在困難中真誠地幫助過你的夥伴們聽的嗎?它們如今都到哪兒去了呢……
乾枯的小草兒在我腳下發出簌簌的響聲,似乎在提醒我注意它。它確實比你這地下森林要高出好幾分呢,這得意的小草兒。然而我卻想攀著古藤下去,下到深深的谷底去。那兒的樹木雖然遠不如山上的小草高,但它卻可以自豪地宣布:我是森林!
啊,我聽見了,聽見了那莽莽群峰和高高天庭上震盪的回聲:我是森林!
大自然每一次劇烈的運動,總要破壞和毀滅一些什麼,但也總有一些頑強的生命,不會屈服,絕不屈服啊!地下森林,我們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驕子,謝謝你的啟迪。
我景仰那些曾在黑暗中追尋光明的地下的“種子”。願你們創造更多的奇蹟!
【前言】
《地下森林斷想》課文題目“斷想”,意即“片斷感想”。感想雖呈片段,但作者感受強烈,主題開掘得深,蘊含哲理,具有感動人心和啟人深思的魅力。而且本文精心構思,描寫細緻生動,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因而成為作者的代表作,並成為當代散文名篇。
【課文賞析】
本文思路清晰,層次分明,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文章總起,點明地下森林的特點──奇特,表達作者的感受──驚訝。作者連著發出三個疑問,表達對地下森林的景的驚奇、感嘆。第1段先寫一般森林的概貌,突出其廣袤盛大的特點,以此作為反襯,顯出這一片奇特的森林生長在不受陽光照耀不受清風吹拂的黑暗幽谷的不同尋常。作者有意地或情不自禁地用第二人稱“你”來稱呼地下森林,使感情的抒發更加充沛。
仔細品味,還可以看出本文的一個構思機巧:三個設問是為下文埋下伏筆,即為展現地下森林形成的歷史做一鋪墊,使下文思路的展開變得順理成章。
第二部分(3~20段):描寫地下森林形成的歷史,突出其“艱辛”的特點。
這部分側重於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大地火山爆發,地貌面目全非,所有生命毀於一旦(第3~8段);二是幽谷在千萬年沉寂之後,暗暗生長出“一片蔚為壯觀的森林”(第9~20段)。這部分極寫環境的惡劣和地下森林生長的艱辛,給人以沉重感、厚重感。在寫法上用的是插敘,似乎一半是寫實,寫得非常逼真,好像作者親眼所見似的;一半是想像,作者不可能親見幾萬年前的地質變遷,而純粹是發揮想像寫成。而且運用了對比和映襯兼濟的寫法,火山爆發前和火山爆發後的地理景觀恰成對比;火山爆發所形成的艱難困苦生存條件對地下森林是一種環境映襯(可稱反面映襯),突出其不屈不撓頑強生長的品質特點;陽光的無情和不公,與“長空的大風”“潔淨的山泉”“山頂的魚鱗松”對幽谷的友好相助,情感態度恰成對比;甚至“長空的大風”“潔淨的山泉”“山頂的魚鱗松”對地下森林也是一種環境映襯(或稱正面映襯)。而真正描寫幽谷里樹木突破黑暗和冰冷的封殺而發芽生長並蔚然成林的,僅是19至20兩段,寫得過於簡略,忽視了地下森林成長這一值得大書特書的光榮歷史,是何用意?也許作者著意於極寫環境的險惡和生命的艱辛,以此映襯地下森林的生命力的神奇偉大。
第三部分(21~27段):描寫現時作者親眼所見的地下森林的狀貌,突出其“自豪”的特點,表達作者的“景仰”之情,並揭示作者悟出的深刻哲理。主要寫現時的蔚為壯觀的地下森林。
文章最後揭示哲理,點明主題思想。哲理性的話是:“大自然每一次劇烈的運動,總要破壞和毀滅一些什麼,但也總有一些頑強的生命,不會屈服,絕不會屈服啊!”這一哲理既與地下森林形成和發展相關,同時又超越了地下森林事件的局限性,而上升到“大自然每一次劇烈的運動”的普遍道理層面。當然,作者的寓意決不僅限於此,“謝謝你的啟迪”這句話似在暗示作者領悟得更多,引發讀者往更為廣闊普遍的事理方面思考,即想到人類社會的發展也常常會墮入低谷,像大自然的風雲變幻、地質變遷考驗森林、禽獸的生命適應性一樣,考驗人群的品質、適應性、耐力,錘鍊人群的意志、生命力。滄海橫流,天地翻覆,方顯英雄本色;火盡煙滅,劫後餘生,更知生命可貴。歷史與現實,個體與群體,莫不如此。也就是說,這一部分既寫作者眼中所見的地下森林面貌,又寫作者的觀覽感受和受到啟發後的深思,總的說來主觀色彩、抒qing6*色彩非常明顯。
從全文的寫法和思路看,第一部分近於抒情,表達主觀感受即觀覽地下森林的心情;第二部分純粹描寫,作者將主觀傾向掩飾暗藏;第三部分復又抒情,毫不掩飾地表達對地下森林的讚嘆和謳歌。
本文語言不僅生動形象,而且充滿激情。作者長於描寫,工於細繪,如開篇寫森林一般景象,“森林是雄偉壯麗的,遮天蔽日,浩瀚無垠。風來似一片綠色的海,夜靜如一堵堅固的牆”,寫得簡練,但形象感很強,尤其是“風來似一片綠色的海,夜靜如一堵堅固的牆”這一對稱句中的兩個比喻,更具有美感。然而,我們讀本文更應該品味這種形象化的描述背後的巨大的感情力量。事實上在開篇描寫大地森林一般景象之後,馬上筆鋒一轉,“可是你,為什麼長在這裡?”情勢突變,情感的力度陡然強化,表示作者對地下森林的關切、詢問、同情,對生命不公的怨恨,對自由、公平、創造、奉獻的渴望和追求,這些感情、感受,在後面的各段中都串穿和滲透著。作者用“你”來稱呼地下森林,傾注了極大的熱情,表達了“景仰”之情(最後一段“我景仰那些曾在黑暗中追尋光明的地下的‘種子’”),因為地下森林在作者心目中具有高大無比的形象,當然除“景仰”之外還有對森林的親切之感,用“你”畢竟比用“它”來稱呼更加熱情,距離更近;另外作者這么描寫地下森林,其實是在寫“我”,即寫作者自己的心靈感受、抱負志向,所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一個“你”字具有豐富的意味。由於作者滿懷激情,言語中似有一種強大的推動力,使得文章具有一種“流動”感,即讀起來感情激盪,思緒連貫,不容停留,一瀉千里。再有,全文用了九個疑問句,也強化了這種感情的效果。
文章有許多精彩的寫景語句,值得認真品味,如:“狂風呼嘯,氣浪灼人,沙石飛騰,岩漿橫溢,霎時天昏地暗,山崩地裂,好像到了世界末日……”這是描寫最初地質突變時的情景,一句話一個景象,語言簡練,讀來有厚重之感。還有許多疊字和對稱句,也有特別的表達效果,如“黑黝黝、光禿禿、陰森森、靜悄悄”,“整整齊齊、密密麻麻地聳立著一片蔚為壯觀的森林”,“純潔的白樺、挺拔的青楊、秀美的黃鳳梨”,“墨綠的松、金色的唐棋、橘黃的楊、火紅的楓”,“莽莽群峰”“高高天庭”等疊字,都用得非常精心而細緻,流暢而工穩,顯示作者遣詞造句的功力;還有許多對稱句,如:“陽光不喜歡峽谷,峽谷莫非不知道?陽光是公平的嗎?峽谷莫非不明白?”以及前面提到的“風來似一片綠色的海,夜靜如一堵堅固的牆”等,它們具有形式上的齊勻性和朗讀上的旋律性,在迴環往復中又逐步深化思想意蘊,強化感情表達的力度。
關注字典網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