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篇第九
說之者,說之也;說之者,資之也。飾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損也。應
對者,利辭者;利辭者,輕論也。成義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驗也。難言者,
卻論也;卻論者,釣幾也。佞言者諂而於忠,諛言者博而於智,平言者決而於勇,
戚言者權而於信,靜言者反而於勝,先意承欲者,諂也;繁稱文辭者,博也;策
選進謀者,權也;縱合不宜者,決也;先分不足而窒非者,反也。
故口者,機關也,所以閉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窺間見奸邪。
故曰:參調而應,利道而動。故繁言而不亂,翱翔而不迷,變易而不危者,觀要
得理。故無目者不可示以五色,無耳者,不可告以五音。故不可以往者,無所開
之也,不可以來者,無所受之也,物有不通者,故不事也。古人有言曰:口可以
食,不可以言。言者,有諱忌也。眾口鑠金,言有曲故也。人之情,出言則欲聽,
舉事則欲成。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長;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
所工,故不困也。言其有利者,從其所長也,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故介蟲
之捍也,必為堅厚,螫蟲之動也,必以毒螫。故禽獸之用其長,而談者知用其用
也。
故曰,辭言五:曰病,曰怨,曰憂,曰怒,曰喜。故曰:病者,感衰氣而不
神也;怨者,腸絕而無主也;憂者,閉塞而不泄也;怒者,妄動而不治也;喜者,
宣散而無要也。此五者,精則用之,利則行之。故與智者言,依於博;與拙者言,
依於辯;與辯者言,依以要;與貴者言,依於勢;與富者言,依於高;與貧者言,
依於利;與賤者言,依于謙;與勇者言,依以敢;與過者言,依於銳。此其術也,
而人常反之。是故與智者言,將此以明之;與不智者言,將此以教之,而甚難為
也。故言多類,事多變。故終日言不失其類,故事不亂。終日不變而不失其主,
故智貴不妄。聽貴聰,智貴明,辭貴奇。
對者,利辭者;利辭者,輕論也。成義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驗也。難言者,
卻論也;卻論者,釣幾也。佞言者諂而於忠,諛言者博而於智,平言者決而於勇,
戚言者權而於信,靜言者反而於勝,先意承欲者,諂也;繁稱文辭者,博也;策
選進謀者,權也;縱合不宜者,決也;先分不足而窒非者,反也。
故口者,機關也,所以閉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窺間見奸邪。
故曰:參調而應,利道而動。故繁言而不亂,翱翔而不迷,變易而不危者,觀要
得理。故無目者不可示以五色,無耳者,不可告以五音。故不可以往者,無所開
之也,不可以來者,無所受之也,物有不通者,故不事也。古人有言曰:口可以
食,不可以言。言者,有諱忌也。眾口鑠金,言有曲故也。人之情,出言則欲聽,
舉事則欲成。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長;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
所工,故不困也。言其有利者,從其所長也,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故介蟲
之捍也,必為堅厚,螫蟲之動也,必以毒螫。故禽獸之用其長,而談者知用其用
也。
故曰,辭言五:曰病,曰怨,曰憂,曰怒,曰喜。故曰:病者,感衰氣而不
神也;怨者,腸絕而無主也;憂者,閉塞而不泄也;怒者,妄動而不治也;喜者,
宣散而無要也。此五者,精則用之,利則行之。故與智者言,依於博;與拙者言,
依於辯;與辯者言,依以要;與貴者言,依於勢;與富者言,依於高;與貧者言,
依於利;與賤者言,依于謙;與勇者言,依以敢;與過者言,依於銳。此其術也,
而人常反之。是故與智者言,將此以明之;與不智者言,將此以教之,而甚難為
也。故言多類,事多變。故終日言不失其類,故事不亂。終日不變而不失其主,
故智貴不妄。聽貴聰,智貴明,辭貴奇。
0
猜你喜歡
卷八十九 志第三十九
《元史》 ◎百官五 儲政院,秩正二品序 望江南
《樂府雜錄》 始自朱崖李太尉鎮浙西日,為亡妓謝卷八 列傳第二
《陳書》 ◎杜僧明 周文育 子寶安問田第四十二
《韓非子》 徐渠問田鳩曰:“臣聞智士不襲下而巴黎聖母院(下)-第10卷-您當流浪漢去吧
《巴黎聖母院》 副卷四十九 列傳第九
《宋書》 ◎孫處 蒯恩 劉鍾 虞丘進序 鼓
《樂府雜錄》 其聲坎坎然,其眾樂之節奏也。禰衡卷五十六 志三十一
《清史稿》 ◎地理三 △吉林 吉貝姨(上)-07
《貝姨》 在卷七十 東漢世家第十
《新五代史》 劉旻,漢高祖母弟也。初名崇,為人卷七十(唐書) 列傳二十二
《舊五代史》 元行欽,本幽州劉守光之愛將。守光卷一百一十六(周書) 世宗紀三
《舊五代史》 顯德三年春正月乙未朔,帝不受朝賀卷八十九 史部四十五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史評類存目一 △《史通會復活(中)-第二部-41
《復活》 聶卷二十六 列傳第十六
《南史》 袁湛(弟豹 豹子淑 淑兄子顗後娶第四
《顏氏家訓》 吉甫,賢父也,伯奇,孝子也,以賢第一零零回 破好事香菱結深恨 悲遠嫁寶玉感離情
《紅樓夢》 話說賈政去見了節度,進去了半日不卷二十四 居士集卷二十四
《歐陽修集》 ◎墓表八首 【永春縣令歐君卷五 孝友第十五(凡五章)
《貞觀政要》 司空房玄齡事繼母,能以色養,恭謹卷二十九 溝洫志第九
《漢書》 《夏書》:禹堙洪水十三年,過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