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論忠義第十四(凡十四章)
馮立,武德中為東宮率,甚被隱太子親遇。太子之死也,左右多逃散,立嘆
曰:“豈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難!”於是率兵犯玄武門,苦戰,殺屯營將軍敬
君弘。謂其徒曰:“微以報太子矣。”遂解兵遁於野。俄而來請罪,太宗數之曰:
“汝昨者出兵來戰,大殺傷吾兵,將何以逃死?”立飲泣而對曰:“立出身事主,
期之效命,當戰之日,無所顧憚。”因歔欷悲不自勝,太宗慰勉之,授左屯衛中
郎將。立謂所親曰:“逢莫大之恩幸而獲免,終當以此奉答。”未幾,突厥至便
橋,率數百騎與虜戰於鹹陽,殺獲甚眾,所向皆披靡,太宗聞而嘉嘆之。時有齊
王元吉府左車騎謝叔方率府兵與立合軍拒戰,及殺敬君弘、中郎將呂衡,王師不
振,秦府護軍尉尉遲敬德乃持元吉首以示之,叔方下馬號泣,拜辭而遁。明日出
首,太宗曰:“義士也。”命釋之,授右翊衛郎將。
貞觀元年,太宗嘗從容言及隋亡之事,慨然嘆曰:“姚思廉不懼兵刃,以明
大節,求諸古人,亦何以加也!”思廉時在洛陽,因寄物三百段,並遺其書曰:
“想卿忠節之風,故有斯贈。”初,大業末,思廉為隋代王侑侍讀,及義旗克京
城時,代王府僚多駭散,惟思廉侍王,不離其側。兵士將升殿,思廉厲聲謂曰:
“唐公舉義兵,本匡王室,卿等不宜無禮於王!”眾服其言,於是稍卻,布列階
下。須臾,高祖至,聞而義之,許其扶代王侑至順陽閤下,思廉泣拜而去。見者
鹹嘆曰:“忠烈之士,仁者有勇,此之謂乎!”
貞觀二年,將葬故息隱王建成、海陵王元吉,尚書右丞魏徵與黃門侍郎王珪,
請預陪送。上表曰:“臣等昔受命太上,委質東宮,出入龍樓,垂將一紀。前宮
結釁宗社,得罪人神,臣等不能死亡,甘從夷戮,負其罪戾,寘錄周行,徒竭生
涯,將何上報?陛下德光四海,道冠前王,陟岡有感,追懷棠棣,明社稷之大義,
申骨肉之深恩,卜葬二王,遠期有日。臣等永惟疇昔,忝曰舊臣,喪君有君,雖
展事居之禮;宿草將列,未申送往之哀。瞻望九原,義深凡百,望於葬日,送至
墓所。”太宗義而許之,於是宮府舊僚吏,盡令送葬。
貞觀五年,太宗謂侍臣曰:“忠臣烈士,何代無之。公等知隋朝誰為忠貞?”
王珪曰:“臣聞太常丞元善達在京留守,見群賊縱橫,遂轉騎遠詣江都,諫煬帝,
令還京師。既不受其言,後更涕泣極諫,煬帝怒,乃遠使追兵,身死瘴癘之地。
有虎賁郎中獨孤盛在江都宿衛,宇文化及起逆,盛惟一身,抗拒而死。”太宗曰:
“屈突通為隋將,共國家戰於潼關,聞京城陷,乃引兵東走。義兵追及於桃林,
朕遣其家人往招慰,遽殺其奴。又遣其子往,乃云:‘我蒙隋家驅使,已事兩帝,
今者吾死節之秋,汝舊於我家為父子,今則於我家為仇讎。’因射之,其子避走,
所領士卒多潰散。通惟一身,向東南慟哭盡哀。曰:‘臣荷國恩,任當將帥,智
力俱盡,致此敗亡,非臣不竭誠於國。’言盡,追兵擒之。太上皇授其官,每託
疾固辭。此之忠節,足可嘉尚。”因敕所司,採訪大業中直諫被誅者子孫,聞奏。
貞觀六年,授左光祿大夫陳叔達禮部尚書,因謂曰:“武德中,公曾進直言
於太上皇,明朕有克定大功,不可黜退雲。朕本性剛烈,若有抑挫,恐不勝憂憤,
以致疾斃之危。今賞公忠謇,有此遷授。”叔達對曰:“臣以隋氏父子自相誅
戮,以至滅亡,豈容目睹覆車,不改前轍?臣所以竭誠進諫。”太宗曰:“朕知
公非獨為朕一人,實為社稷之計。”
貞觀八年,先是桂州都督李弘節以清慎聞,及身歿後,其家賣珠。太宗聞之,
乃宣於朝曰:“此人生平,宰相皆言其清,今日既然,所舉者豈得無罪?必當深
理之,不可舍也。”侍中魏徵承間言曰:“陛下生平言此人濁,未見受財之所,
今聞其賣珠,將罪舉者,臣不知所謂。自聖朝以來,為國盡忠,清貞慎守,終始
不渝,屈突通、張道源而已。通子三人來選,有一匹羸馬,道源兒子不能存立,
未見一言及之。今弘節為國立功,前後大蒙賞賚,居官歿後,不言貪殘,妻子賣
珠,未為有罪。審其清者,無所存問,疑其濁者,旁責舉人,雖雲疾惡不疑,是
亦好善不篤。臣竊思度,未見其可,恐有識聞之,必生枉議。”太宗撫掌曰:
“造次不思,遂聞此語,方知談不容易。並勿問之。其屈突通、張道源兒子,宜
各與一官。”
貞觀八年,太宗將發諸道黜陟使,畿內道未有其人,太宗親定,問於房玄齡
等曰:“此道事最重,誰可充使?”右僕射李靖曰:“畿內事大,非魏徵莫可。”
太宗作色曰:“朕今欲向九成宮,亦非小,寧可遣魏徵出使?朕每行不欲與其相
離者,適為其見朕是非得失。公等能正朕不?可因輒有所言,大非道理。”乃即
令李靖充使。
貞觀九年,蕭瑀為尚書左僕射。嘗因宴集,太宗謂房玄齡曰:“武德六年已
後,太上皇有廢立之心,我當此日,不為兄弟所容,實有功高不賞之懼。蕭瑀不
可以厚利誘之,不可以刑戮懼之,真社稷臣也。”乃賜詩曰:“疾風知勁草,板
盪識誠臣。”瑀拜謝曰:“臣特蒙誡訓,許臣以忠諒,雖死之日,猶生之年。”
貞觀十一年,太宗行至漢太尉楊震墓,傷其以忠非命,親為文以祭之。房玄
齡進曰:“楊震雖當年夭枉,數百年後方遇聖明,停輿駐蹕,親降神作,可謂雖
死猶生,沒而不朽。不覺助伯起幸賴欣躍於九泉之下矣。伏讀天文,且感且慰,
凡百君子,焉敢不勖勵名節,知為善之有效!”
貞觀十一年,太宗謂侍臣曰:“狄人殺衛懿公,盡食其肉,獨留其肝。懿公
之臣弘演呼天大哭,自出其肝,而內懿公之肝於其腹中。今覓此人,恐不可得。”
特進魏徵對曰:“昔豫讓為智伯報讎,欲刺趙襄子,襄子執而獲之,謂之曰:
‘子昔事范、中行氏乎?智伯盡滅之,子乃委質智伯,不為報讎;今即為智伯報
讎,何也?’讓答曰:‘臣昔事范、中行,范、中行以眾人遇我,我以眾人報之。
智伯以國士遇我,我以國士報之。’在君禮之而已,亦何謂無人焉?”
貞觀十二年,太宗幸蒲州,因詔曰:“隋故鷹擊郎將堯君素,往在大業,受
任河東,固守忠義,克終臣節。雖桀犬吠堯,有乖倒戈之志,疾風勁草,實表歲
寒之心。爰踐茲境,追懷往事,宜錫寵命,以申勸獎。可追贈蒲州刺史,仍訪其
子孫以聞。”
貞觀十二年,太宗謂中書侍郎岑文本曰:“梁、陳名臣,有誰可稱?復有子
弟堪招引否?”文本奏言:“隋師入陳,百司奔散,莫有留者,惟尚書僕射袁憲
獨在其主之傍。王世充將受隋禪,群僚表請勸進,憲子國子司業承家,託疾獨不
署名。此之父子,足稱忠烈。承家弟承序,今為建昌令。清貞雅操,實繼先風。”
由是召拜晉王友,兼令侍讀,尋授弘文館學士。
貞觀十五年,詔曰:“朕聽朝之暇,觀前史,每覽前賢佐時,忠臣徇國,何
嘗不想見其人,廢書欽嘆!至於近代以來,年歲非遠,然其胤緒,或當見存,縱
未能顯加旌表,無容棄之遐裔。其周、隋二代名臣及忠節子孫,有貞觀已來犯罪
配流者,宜令所司具錄奏聞。”於是多從矜宥。
貞觀十九年,太宗攻遼東安市城,高麗人眾皆死戰,詔令耨薩延壽、惠真等
降,眾止其城下以招之,城中堅守不動。每見帝幡旗,必乘城鼓譟。帝怒甚,
詔江夏王道宗築土山,以攻其城,竟不能克。太宗將旋師,嘉安市城主堅守臣節,
賜絹三百匹,以勸勵事君者。
曰:“豈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難!”於是率兵犯玄武門,苦戰,殺屯營將軍敬
君弘。謂其徒曰:“微以報太子矣。”遂解兵遁於野。俄而來請罪,太宗數之曰:
“汝昨者出兵來戰,大殺傷吾兵,將何以逃死?”立飲泣而對曰:“立出身事主,
期之效命,當戰之日,無所顧憚。”因歔欷悲不自勝,太宗慰勉之,授左屯衛中
郎將。立謂所親曰:“逢莫大之恩幸而獲免,終當以此奉答。”未幾,突厥至便
橋,率數百騎與虜戰於鹹陽,殺獲甚眾,所向皆披靡,太宗聞而嘉嘆之。時有齊
王元吉府左車騎謝叔方率府兵與立合軍拒戰,及殺敬君弘、中郎將呂衡,王師不
振,秦府護軍尉尉遲敬德乃持元吉首以示之,叔方下馬號泣,拜辭而遁。明日出
首,太宗曰:“義士也。”命釋之,授右翊衛郎將。
貞觀元年,太宗嘗從容言及隋亡之事,慨然嘆曰:“姚思廉不懼兵刃,以明
大節,求諸古人,亦何以加也!”思廉時在洛陽,因寄物三百段,並遺其書曰:
“想卿忠節之風,故有斯贈。”初,大業末,思廉為隋代王侑侍讀,及義旗克京
城時,代王府僚多駭散,惟思廉侍王,不離其側。兵士將升殿,思廉厲聲謂曰:
“唐公舉義兵,本匡王室,卿等不宜無禮於王!”眾服其言,於是稍卻,布列階
下。須臾,高祖至,聞而義之,許其扶代王侑至順陽閤下,思廉泣拜而去。見者
鹹嘆曰:“忠烈之士,仁者有勇,此之謂乎!”
貞觀二年,將葬故息隱王建成、海陵王元吉,尚書右丞魏徵與黃門侍郎王珪,
請預陪送。上表曰:“臣等昔受命太上,委質東宮,出入龍樓,垂將一紀。前宮
結釁宗社,得罪人神,臣等不能死亡,甘從夷戮,負其罪戾,寘錄周行,徒竭生
涯,將何上報?陛下德光四海,道冠前王,陟岡有感,追懷棠棣,明社稷之大義,
申骨肉之深恩,卜葬二王,遠期有日。臣等永惟疇昔,忝曰舊臣,喪君有君,雖
展事居之禮;宿草將列,未申送往之哀。瞻望九原,義深凡百,望於葬日,送至
墓所。”太宗義而許之,於是宮府舊僚吏,盡令送葬。
貞觀五年,太宗謂侍臣曰:“忠臣烈士,何代無之。公等知隋朝誰為忠貞?”
王珪曰:“臣聞太常丞元善達在京留守,見群賊縱橫,遂轉騎遠詣江都,諫煬帝,
令還京師。既不受其言,後更涕泣極諫,煬帝怒,乃遠使追兵,身死瘴癘之地。
有虎賁郎中獨孤盛在江都宿衛,宇文化及起逆,盛惟一身,抗拒而死。”太宗曰:
“屈突通為隋將,共國家戰於潼關,聞京城陷,乃引兵東走。義兵追及於桃林,
朕遣其家人往招慰,遽殺其奴。又遣其子往,乃云:‘我蒙隋家驅使,已事兩帝,
今者吾死節之秋,汝舊於我家為父子,今則於我家為仇讎。’因射之,其子避走,
所領士卒多潰散。通惟一身,向東南慟哭盡哀。曰:‘臣荷國恩,任當將帥,智
力俱盡,致此敗亡,非臣不竭誠於國。’言盡,追兵擒之。太上皇授其官,每託
疾固辭。此之忠節,足可嘉尚。”因敕所司,採訪大業中直諫被誅者子孫,聞奏。
貞觀六年,授左光祿大夫陳叔達禮部尚書,因謂曰:“武德中,公曾進直言
於太上皇,明朕有克定大功,不可黜退雲。朕本性剛烈,若有抑挫,恐不勝憂憤,
以致疾斃之危。今賞公忠謇,有此遷授。”叔達對曰:“臣以隋氏父子自相誅
戮,以至滅亡,豈容目睹覆車,不改前轍?臣所以竭誠進諫。”太宗曰:“朕知
公非獨為朕一人,實為社稷之計。”
貞觀八年,先是桂州都督李弘節以清慎聞,及身歿後,其家賣珠。太宗聞之,
乃宣於朝曰:“此人生平,宰相皆言其清,今日既然,所舉者豈得無罪?必當深
理之,不可舍也。”侍中魏徵承間言曰:“陛下生平言此人濁,未見受財之所,
今聞其賣珠,將罪舉者,臣不知所謂。自聖朝以來,為國盡忠,清貞慎守,終始
不渝,屈突通、張道源而已。通子三人來選,有一匹羸馬,道源兒子不能存立,
未見一言及之。今弘節為國立功,前後大蒙賞賚,居官歿後,不言貪殘,妻子賣
珠,未為有罪。審其清者,無所存問,疑其濁者,旁責舉人,雖雲疾惡不疑,是
亦好善不篤。臣竊思度,未見其可,恐有識聞之,必生枉議。”太宗撫掌曰:
“造次不思,遂聞此語,方知談不容易。並勿問之。其屈突通、張道源兒子,宜
各與一官。”
貞觀八年,太宗將發諸道黜陟使,畿內道未有其人,太宗親定,問於房玄齡
等曰:“此道事最重,誰可充使?”右僕射李靖曰:“畿內事大,非魏徵莫可。”
太宗作色曰:“朕今欲向九成宮,亦非小,寧可遣魏徵出使?朕每行不欲與其相
離者,適為其見朕是非得失。公等能正朕不?可因輒有所言,大非道理。”乃即
令李靖充使。
貞觀九年,蕭瑀為尚書左僕射。嘗因宴集,太宗謂房玄齡曰:“武德六年已
後,太上皇有廢立之心,我當此日,不為兄弟所容,實有功高不賞之懼。蕭瑀不
可以厚利誘之,不可以刑戮懼之,真社稷臣也。”乃賜詩曰:“疾風知勁草,板
盪識誠臣。”瑀拜謝曰:“臣特蒙誡訓,許臣以忠諒,雖死之日,猶生之年。”
貞觀十一年,太宗行至漢太尉楊震墓,傷其以忠非命,親為文以祭之。房玄
齡進曰:“楊震雖當年夭枉,數百年後方遇聖明,停輿駐蹕,親降神作,可謂雖
死猶生,沒而不朽。不覺助伯起幸賴欣躍於九泉之下矣。伏讀天文,且感且慰,
凡百君子,焉敢不勖勵名節,知為善之有效!”
貞觀十一年,太宗謂侍臣曰:“狄人殺衛懿公,盡食其肉,獨留其肝。懿公
之臣弘演呼天大哭,自出其肝,而內懿公之肝於其腹中。今覓此人,恐不可得。”
特進魏徵對曰:“昔豫讓為智伯報讎,欲刺趙襄子,襄子執而獲之,謂之曰:
‘子昔事范、中行氏乎?智伯盡滅之,子乃委質智伯,不為報讎;今即為智伯報
讎,何也?’讓答曰:‘臣昔事范、中行,范、中行以眾人遇我,我以眾人報之。
智伯以國士遇我,我以國士報之。’在君禮之而已,亦何謂無人焉?”
貞觀十二年,太宗幸蒲州,因詔曰:“隋故鷹擊郎將堯君素,往在大業,受
任河東,固守忠義,克終臣節。雖桀犬吠堯,有乖倒戈之志,疾風勁草,實表歲
寒之心。爰踐茲境,追懷往事,宜錫寵命,以申勸獎。可追贈蒲州刺史,仍訪其
子孫以聞。”
貞觀十二年,太宗謂中書侍郎岑文本曰:“梁、陳名臣,有誰可稱?復有子
弟堪招引否?”文本奏言:“隋師入陳,百司奔散,莫有留者,惟尚書僕射袁憲
獨在其主之傍。王世充將受隋禪,群僚表請勸進,憲子國子司業承家,託疾獨不
署名。此之父子,足稱忠烈。承家弟承序,今為建昌令。清貞雅操,實繼先風。”
由是召拜晉王友,兼令侍讀,尋授弘文館學士。
貞觀十五年,詔曰:“朕聽朝之暇,觀前史,每覽前賢佐時,忠臣徇國,何
嘗不想見其人,廢書欽嘆!至於近代以來,年歲非遠,然其胤緒,或當見存,縱
未能顯加旌表,無容棄之遐裔。其周、隋二代名臣及忠節子孫,有貞觀已來犯罪
配流者,宜令所司具錄奏聞。”於是多從矜宥。
貞觀十九年,太宗攻遼東安市城,高麗人眾皆死戰,詔令耨薩延壽、惠真等
降,眾止其城下以招之,城中堅守不動。每見帝幡旗,必乘城鼓譟。帝怒甚,
詔江夏王道宗築土山,以攻其城,竟不能克。太宗將旋師,嘉安市城主堅守臣節,
賜絹三百匹,以勸勵事君者。
0
猜你喜歡
卷二十一 題序
《柳宗元集》 ○讀韓愈所著毛穎傳後題(元和五年第六病室-08
《第六病室》 兩卷一百八十七 表二十七
《清史稿》 ◎部院大臣年表五下 (表略卷四十一 本紀第四十一
《元史》 ◎順帝四 三年春正月丙子,卷一百 志七十五
《清史稿》 ◎樂七 △樂章五鐃歌大樂(第十八回 觀音院唐僧脫難 高老莊大聖除魔
《西遊記》 行者辭了菩薩,按落雲頭,將袈裟掛度萬第八 卷中
《鶡冠子》龐子問鶡冠子曰:「聖與神謀,道與人成,願卷七十二上 表第十二上
《新唐書》 ◎宰相世系二上 (表格略)安娜_卡列寧娜(上)-第1部-26
《安娜·卡列尼娜》 康卷八十二 田單列傳第二十二
《史記》 田單者,齊諸田疏屬也。湣王時,單卷十三 趙六老舐犢喪殘生 張知縣誅梟成鐵案
《初刻拍案驚奇》 詩曰:從來父子是天倫,離暴何當逆卷一百五十一 志第一百四
《宋史》 ◎輿服三 ○天子之服 皇卷七十三 列傳第六十一
《魏書》 ◎奚康生 楊大眼 崔延伯內揵第三
《鬼谷子》 君臣上下之事,有遠而親,近而疏,卷五十三 志第六
《宋史》 ◎天文六 ○月犯五緯 月卷三十一
《水經注》 ○滍水 △滍水出南陽魯陽縣卷二十一 要略
《淮南子》 夫作為書論者,所以紀綱道德,經緯卷五百四 列傳二百九十一
《清史稿》 ◎藝術三 王時敏(族侄鑒出世涉世,了心盡心
《菜根譚》第九十二回 三僧大戰青龍山 四星挾捉犀牛怪
《西遊記》 卻說孫大聖挾同二弟滾著風,駕著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