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教戒太子諸王第十一(凡七章)
貞觀七年,太宗謂太子左庶子于志寧、杜正倫曰:“卿等輔導太子,常須為
說百姓間利害事。朕年十八,猶在人間,百姓艱難,無不諳練。及居帝位,每商
量處置,或時有乖疏,得人諫諍,方始覺悟。若無忠諫者為說,何由行得好事?
況太子生長深宮,百姓艱難,都不聞見乎?且人主安危所系,不可輒為驕縱。但
出敕雲,有諫者即斬,必知天下士庶無敢更發直言。故克己勵精,容納諫諍,卿
等常須以此意共其談說。每見有不是事,宜極言切諫,令有所裨益也。”
貞觀十八年,太宗謂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朕則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
遇物必有誨諭,見其臨食將飯,謂曰:‘汝知飯乎?’對曰:‘不知。’曰:
‘凡稼穡艱難,皆出人力,不奪其時,常有此飯。’見其乘馬,又謂曰:‘汝知
馬乎?’對曰:‘不知。’曰:‘能代人勞苦者也,以時訊息,不盡其力,則可
以常有馬也。’見其乘舟,又謂曰:‘汝知舟乎?’對曰:‘不知。’曰:‘舟
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爾方為人主,可不畏懼!’
見其休於曲木之下,又謂曰:‘汝知此樹乎?’對曰:‘不知。’曰:‘此木雖
曲,得繩則正,為人君雖無道,受諫則聖。此傅說所言,可以自鑒。’”
貞觀七年,太宗謂侍中魏徵曰:“自古侯王能自保全者甚少,皆由生長富貴,
好尚驕逸,多不解親君子遠小人故爾。朕所有子弟欲使見前言往行,冀其以為規
范。”因命征錄古來帝王子弟成敗事,名為《自古諸侯王善惡錄》,以賜諸王。
其序曰:
觀夫膺期受命,握圖御宇,鹹建懿親,藩屏王室,布在方策,可得而言。自
軒分二十五子,舜舉一十六族,爰歷周、漢,以逮陳、隋,分裂山河,大啟磐石
者眾矣。或保乂王家,與時升降;或失其土宇,不祀忽諸。然考其隆替,察其興
滅,功成名立,鹹資始封之君,國喪身亡,多因繼體之後。其故何哉?始封之君,
時逢草昧,見王業之艱阻,知父兄之憂勤。是以在上不驕,夙夜匪懈,或設醴以
求賢;或吐飱而接士。故甘忠言之逆耳,得百姓之懽心。樹至德於生前,流遺
愛於身後。暨夫子孫繼體,多屬隆平,生自深宮之中,長居婦人之手,不以高危
為憂懼,豈知稼穡之艱難?昵近小人,疏遠君子,綢繆哲婦,傲狠明德。犯義悖
禮,淫荒無度,不遵典憲,僣差越等。恃一顧之權寵,便懷匹嫡之心;矜一事之
微勞,遂有無厭之望。棄忠貞之正路,蹈奸宄之迷途。愎諫違卜,往而不返。雖
梁孝、齊冏之勛庸,淮南、東阿之才俊,摧摩霄之逸翮,成窮轍之涸鱗,棄桓、
文之大功,就梁、董之顯戮。垂為炯戒,可不惜乎?皇帝以聖哲之資,拯傾危之
運,耀七德以清六合,總萬國而朝百靈,懷柔四荒,親睦九族。念華萼於《棠棣》,
寄維城於宗子。心乎愛矣,靡日不思,爰命下臣,考覽載籍,博求鑒鏡,貽厥孫
謀。臣輒竭愚誠,稽諸前訓。凡為藩為翰,有國有家者,其興也必由於積善,其
亡也皆在於積惡。故知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然則禍福無門,
吉凶由己,惟人所召,豈徒言哉!今錄自古諸王行事得失,分其善惡各為一篇,
名曰:《諸王善惡錄》,欲使見善思齊,足以揚名不朽;聞惡能改,庶得免乎大
過。從善則有譽,改過則無咎。興亡是系,可不勉歟?
太宗覽而稱善,謂諸王曰:“此宜置於座右,用為立身之本。”
貞觀十年,太宗謂荊王元景、漢王元昌、吳王恪、魏王泰等曰:“自漢已來,
帝弟帝子,受茅土、居榮貴者甚眾,惟東平及河間王最有令名,得保其祿位。如
楚王瑋之徒,覆亡非一,並為生長富貴,好自驕逸所致。汝等鑒誡,宜熟思之。
揀擇賢才,為汝師友,須受其諫諍,勿得自專。我聞以德服物,信非虛說。比嘗
夢中見一人云虞舜,我不覺竦然敬異,豈不為仰其德也!向若夢見桀、紂,必應
斫之。桀、紂雖是天子,今若相喚作桀、紂,人必大怒。顏回、閔子騫、郭林宗、
黃叔度,雖是布衣,今若相稱讚道類此四賢,必當大喜。故知人之立身,所貴者
惟在德行,何必要論榮貴。汝等位列藩王,家食實封,更能克修德行,豈不具美
也?且君子小人本無常,行善事則為君子,行惡事則為小人,當須自克勵,使善
事日聞,勿縱慾肆情,自陷刑戮。”
貞觀十年,太宗謂房玄齡曰:“朕歷觀前代撥亂創業之主,生長人間,皆識
達情偽,罕至於敗亡。逮乎繼世守文之君,生而富貴,不知疾苦,動至夷滅,朕
少小以來,經營多難,備知天下之事,猶恐有所不逮。至於荊王諸弟,生自深宮,
識不及遠,安能念此哉?朕每一食,便念稼穡之艱難;每一衣,則思紡績之辛苦。
諸弟何能學朕乎?選良佐以為藩弼,庶其習近善人,得免於愆過爾。”
貞觀十一年,太宗謂吳王恪曰:“父之愛子,人之常情,非待教訓而知也。
子能忠孝則善矣!若不遵誨誘,忘棄禮法,必自致刑戮,父雖愛之,將如之何?
昔漢武帝既崩,昭帝嗣立,燕王旦素驕縱,譸張不服,霍光遣一折簡誅之,則身
死國除。夫為臣子不得不慎。”
貞觀中,皇子年小者多授以都督刺史,諫議大夫褚遂良上疏諫曰:“昔兩漢
以郡國治人,除郡以外,分立諸子,割土封疆,雜用周制。皇唐郡縣,粗依秦法。
皇子幼年,或授刺史。陛下豈不以王之骨肉,鎮扞四方,聖人造制,道高前古?
臣愚見有小未盡。何者?刺史師帥,人仰以安。得一善人,部內蘇息;遇一不善
人,闔州勞弊。是以人君愛恤百姓,常為擇賢。或稱河潤九里,京師蒙福;或與
人興詠,生為立祠。漢宣帝云:‘與我共理者,惟良二千石乎!’如臣愚見,陛
下子內年齒尚幼,未堪臨民者,請且留京師,教以經學。一則畏天之威,不敢犯
禁;二則觀見朝儀,自然成立。因此積習,自知為人,審堪臨州,然後遣出。臣
謹按漢明、章、和三帝,能友愛子弟,自茲以降,以為準的。封立諸王,雖各有
土,年尚幼小者,各留京師,訓以禮法,垂以恩惠。訖三帝世,諸王數十百人,
惟二王稍惡,自餘皆沖和深粹。惟陛下詳察。”太宗嘉納其言。
說百姓間利害事。朕年十八,猶在人間,百姓艱難,無不諳練。及居帝位,每商
量處置,或時有乖疏,得人諫諍,方始覺悟。若無忠諫者為說,何由行得好事?
況太子生長深宮,百姓艱難,都不聞見乎?且人主安危所系,不可輒為驕縱。但
出敕雲,有諫者即斬,必知天下士庶無敢更發直言。故克己勵精,容納諫諍,卿
等常須以此意共其談說。每見有不是事,宜極言切諫,令有所裨益也。”
貞觀十八年,太宗謂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朕則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
遇物必有誨諭,見其臨食將飯,謂曰:‘汝知飯乎?’對曰:‘不知。’曰:
‘凡稼穡艱難,皆出人力,不奪其時,常有此飯。’見其乘馬,又謂曰:‘汝知
馬乎?’對曰:‘不知。’曰:‘能代人勞苦者也,以時訊息,不盡其力,則可
以常有馬也。’見其乘舟,又謂曰:‘汝知舟乎?’對曰:‘不知。’曰:‘舟
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爾方為人主,可不畏懼!’
見其休於曲木之下,又謂曰:‘汝知此樹乎?’對曰:‘不知。’曰:‘此木雖
曲,得繩則正,為人君雖無道,受諫則聖。此傅說所言,可以自鑒。’”
貞觀七年,太宗謂侍中魏徵曰:“自古侯王能自保全者甚少,皆由生長富貴,
好尚驕逸,多不解親君子遠小人故爾。朕所有子弟欲使見前言往行,冀其以為規
范。”因命征錄古來帝王子弟成敗事,名為《自古諸侯王善惡錄》,以賜諸王。
其序曰:
觀夫膺期受命,握圖御宇,鹹建懿親,藩屏王室,布在方策,可得而言。自
軒分二十五子,舜舉一十六族,爰歷周、漢,以逮陳、隋,分裂山河,大啟磐石
者眾矣。或保乂王家,與時升降;或失其土宇,不祀忽諸。然考其隆替,察其興
滅,功成名立,鹹資始封之君,國喪身亡,多因繼體之後。其故何哉?始封之君,
時逢草昧,見王業之艱阻,知父兄之憂勤。是以在上不驕,夙夜匪懈,或設醴以
求賢;或吐飱而接士。故甘忠言之逆耳,得百姓之懽心。樹至德於生前,流遺
愛於身後。暨夫子孫繼體,多屬隆平,生自深宮之中,長居婦人之手,不以高危
為憂懼,豈知稼穡之艱難?昵近小人,疏遠君子,綢繆哲婦,傲狠明德。犯義悖
禮,淫荒無度,不遵典憲,僣差越等。恃一顧之權寵,便懷匹嫡之心;矜一事之
微勞,遂有無厭之望。棄忠貞之正路,蹈奸宄之迷途。愎諫違卜,往而不返。雖
梁孝、齊冏之勛庸,淮南、東阿之才俊,摧摩霄之逸翮,成窮轍之涸鱗,棄桓、
文之大功,就梁、董之顯戮。垂為炯戒,可不惜乎?皇帝以聖哲之資,拯傾危之
運,耀七德以清六合,總萬國而朝百靈,懷柔四荒,親睦九族。念華萼於《棠棣》,
寄維城於宗子。心乎愛矣,靡日不思,爰命下臣,考覽載籍,博求鑒鏡,貽厥孫
謀。臣輒竭愚誠,稽諸前訓。凡為藩為翰,有國有家者,其興也必由於積善,其
亡也皆在於積惡。故知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然則禍福無門,
吉凶由己,惟人所召,豈徒言哉!今錄自古諸王行事得失,分其善惡各為一篇,
名曰:《諸王善惡錄》,欲使見善思齊,足以揚名不朽;聞惡能改,庶得免乎大
過。從善則有譽,改過則無咎。興亡是系,可不勉歟?
太宗覽而稱善,謂諸王曰:“此宜置於座右,用為立身之本。”
貞觀十年,太宗謂荊王元景、漢王元昌、吳王恪、魏王泰等曰:“自漢已來,
帝弟帝子,受茅土、居榮貴者甚眾,惟東平及河間王最有令名,得保其祿位。如
楚王瑋之徒,覆亡非一,並為生長富貴,好自驕逸所致。汝等鑒誡,宜熟思之。
揀擇賢才,為汝師友,須受其諫諍,勿得自專。我聞以德服物,信非虛說。比嘗
夢中見一人云虞舜,我不覺竦然敬異,豈不為仰其德也!向若夢見桀、紂,必應
斫之。桀、紂雖是天子,今若相喚作桀、紂,人必大怒。顏回、閔子騫、郭林宗、
黃叔度,雖是布衣,今若相稱讚道類此四賢,必當大喜。故知人之立身,所貴者
惟在德行,何必要論榮貴。汝等位列藩王,家食實封,更能克修德行,豈不具美
也?且君子小人本無常,行善事則為君子,行惡事則為小人,當須自克勵,使善
事日聞,勿縱慾肆情,自陷刑戮。”
貞觀十年,太宗謂房玄齡曰:“朕歷觀前代撥亂創業之主,生長人間,皆識
達情偽,罕至於敗亡。逮乎繼世守文之君,生而富貴,不知疾苦,動至夷滅,朕
少小以來,經營多難,備知天下之事,猶恐有所不逮。至於荊王諸弟,生自深宮,
識不及遠,安能念此哉?朕每一食,便念稼穡之艱難;每一衣,則思紡績之辛苦。
諸弟何能學朕乎?選良佐以為藩弼,庶其習近善人,得免於愆過爾。”
貞觀十一年,太宗謂吳王恪曰:“父之愛子,人之常情,非待教訓而知也。
子能忠孝則善矣!若不遵誨誘,忘棄禮法,必自致刑戮,父雖愛之,將如之何?
昔漢武帝既崩,昭帝嗣立,燕王旦素驕縱,譸張不服,霍光遣一折簡誅之,則身
死國除。夫為臣子不得不慎。”
貞觀中,皇子年小者多授以都督刺史,諫議大夫褚遂良上疏諫曰:“昔兩漢
以郡國治人,除郡以外,分立諸子,割土封疆,雜用周制。皇唐郡縣,粗依秦法。
皇子幼年,或授刺史。陛下豈不以王之骨肉,鎮扞四方,聖人造制,道高前古?
臣愚見有小未盡。何者?刺史師帥,人仰以安。得一善人,部內蘇息;遇一不善
人,闔州勞弊。是以人君愛恤百姓,常為擇賢。或稱河潤九里,京師蒙福;或與
人興詠,生為立祠。漢宣帝云:‘與我共理者,惟良二千石乎!’如臣愚見,陛
下子內年齒尚幼,未堪臨民者,請且留京師,教以經學。一則畏天之威,不敢犯
禁;二則觀見朝儀,自然成立。因此積習,自知為人,審堪臨州,然後遣出。臣
謹按漢明、章、和三帝,能友愛子弟,自茲以降,以為準的。封立諸王,雖各有
土,年尚幼小者,各留京師,訓以禮法,垂以恩惠。訖三帝世,諸王數十百人,
惟二王稍惡,自餘皆沖和深粹。惟陛下詳察。”太宗嘉納其言。
0
猜你喜歡
五蠹第四十九
《韓非子》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五百卷第八
《揚子法言》 或問:“五百歲而聖人出,有諸?”卷二百六十四 列傳第二十三
《宋史》 ○薛居正(子惟吉)沈倫(子繼宗)卷四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南史》 ◎齊高帝諸子上 齊高帝十九卷一百八十九 志第一百四十二
《宋史》 ◎兵三(廂兵) 廂兵者,諸卷五十五 史部十一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詔令奏議類 記言記動,二卷九
《搜神記》 後漢中興初,汝南有應樞者,生四子卷三百二十二 列傳第八十一
《宋史》 ○何郯 吳中復(從孫擇仁)陳薦幻滅(中)-第二部-外省大人物在巴黎-08-十四行詩
《幻滅》 呂卷十八 列傳第六
《魏書》 ◎太武五王 晉王 東平王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六十二
《元史》 ○張珪 張珪,字公端,弘范卷四十一 祭文
《柳宗元集》 ○舜廟祈晴文(《史記》:舜南巡狩卷九十五
《蘇軾集》 ◎贊八十首 【僧伽贊】卷五十 志二十五
《清史稿》 ◎時憲六 △雍正癸卯元法上卷七十一 列傳第四十一
《晉書》 ◎孫惠 熊遠 王鑑 陳頵卷五 古聖賢碑
《柳宗元集》 ○箕子碑(箕子,名胥餘,紂之諸父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一百六十五
《明史》 ○袁繼鹹(張亮) 金聲(江天一陰惡禍深,陽善功小
《菜根譚》紅與黑(下)-卷下-35
《紅與黑》 天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六十三
《明史》 ○衛青(子穎 )董興 何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