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篇 載文第十六
夫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觀乎國風,以察興亡。是知文之為用,遠矣大矣。
若乃宣、僖善政,其美載於周詩;懷、襄不道,其惡存乎楚賦。讀者不以吉甫、
奚斯為諂,屈平、宋玉為謗者,何也?蓋不虛美,不隱惡故也。是則文之將史,
其流一焉,固可以方駕南、董,俱稱良直者矣。
爰洎中葉,文體大變,樹理者多以詭妄為本,飾辭者務以淫麗為宗。譬如女
工之有綺縠,音樂之有鄭、衛。蓋語曰:不作無益害有益。至如史氏所書,固當
以正為主。是以虞帝思理,夏後失御,《尚書》載其元首、禽荒之歌;鄭莊至孝,
晉獻不明,《春秋》錄其大隧、狐裘之什。其理讜而切,其文簡而要,足以懲惡
勸善,觀風察俗者矣。若馬卿之《子虛》、《上林》,揚雄之《甘泉》、《羽獵》,
班固《兩都》,馬融《廣成》,喻過其體,詞沒其義,繁華而失實,流宕而忘返,
無裨勸獎,有長奸詐,而前後《史》、《漢》皆書諸列傳,不其謬乎!
且漢代詞賦,雖雲虛矯,自余它文,大抵猶實。至於魏、晉已下,則訛謬雷
同。榷而論之,其失有五:一曰虛設,二曰厚顏,三曰假手,四曰自戾,五曰一
概。
何者?昔大道為公,以能而授,故堯咨爾舜,舜以命禹。自曹、馬已降,其
取之也則不然。若乃上出禪書,下陳讓表,其間勸進殷勤,敦諭重沓,跡實同於
莽、卓,言乃類於虞、夏。且始自納陛,迄於登壇。彤弓盧矢,新君膺九命之錫;
白馬侯服,舊主蒙三恪之禮。徒有其文,竟無其事。此所謂虛設也。
古者兩軍為敵,二國爭雄,自相稱述,言無所隱。何者?國之得喪,如日月
之蝕焉,非由飾辭矯說所能掩蔽也。逮於近古則不然。曹公嘆蜀主之英略,曰
“劉備吾儔”;周帝美齊宣之強盛,雲“高歡不死”。或移都以避其鋒,或斷冰
以防其渡。及其申誥誓,降移檄,便稱其智昏菽麥,識昧玄黃,列宅建都,若鷦
鷯之巢葦,臨戎賈勇,猶螳螂之拒轍。此所謂厚顏也。
古者國有詔命,皆人主所為,故漢光武時,第五倫為督鑄錢掾,見詔書而嘆
曰:“此聖主也,一見決矣。”至於近古則不然。凡有詔敕,皆責成群下,但使
朝多文士,國富辭人,肆其筆端,何事不錄。是以每發璽誥,下綸言,申惻隱之
渥恩,敘憂勤之至意。其君雖有反道敗德,唯頑與暴。觀其政令,則辛、癸不如;
讀其詔誥,則勛、華再出。此所謂假手也。
蓋天子無戲言,苟言之有失,則取尤天下。故漢光武謂龐萌“可以托六尺之
孤”,及聞其叛也,乃謝百官曰:諸君得無笑朕乎?是知褒貶之言,哲王所慎。
至於近古則不然。凡百具寮,王公卿士,始有褒崇,則謂其珪璋特達,善無可加;
旋有貶黜,則比諸斗筲下才,罪不容責。夫同為一士之行,同取一君之言,愚智
生於倏忽,是非變於俄頃,帝心不一,皇鑒無恆。此所胃自戾也。
夫國有否泰,世有污隆,作者形言,本無定準。故觀猗與之頌,而驗有殷方
興;睹《魚藻》之刺,而知宗周將殞。至於近代則不然。夫談主上之聖明,則君
盡三、五;述宰相之英偉,則人皆二八。國止方隅,而言併吞六合;福不盈{此目},
而稱感致百靈。雖人事屢改,而文理無易,故善之與惡,其說不殊,欲令觀者,
疇為準的?此所謂一概也。
於是考茲五失,以尋文義,雖事皆形似,而言必憑虛。夫鏤冰為璧,不可得
而用也;畫地為餅,不可得而食也。是以行之於世,則上下相蒙;傳之於後,則
示人不信。而世之作者,恆不之察,聚彼虛說,編而次之,創自起居,成於國史,
連章疏錄,一字無廢,非復史書,更成文集。
若乃歷選眾作,求其穢累,王沈、魚豢,是其甚焉;裴子野、何之元,抑其
次也。陳壽、乾寶,頗從簡約,猶時載浮訛,罔盡機要。唯王劭撰《齊》、《隋》
二史,其所取也,文皆詣實,理多可信,至於悠悠飾詞,皆不之取。此實得去邪
從正之理,捐華摭實之義也。
蓋山有木,工則度之。況舉世文章,豈無其選,但苦作者書之不讀耳。至如
詩有韋孟《諷諫》,賦有趙壹《嫉邪》,篇則賈誼《過秦》,論則班彪《王命》,
張華述箴於女史,張載題銘於劍閣,諸葛表主以出師,王昶書字以誡子,劉向、
谷永之上疏,晁錯、李固之對策,荀伯子之彈文,山巨源之啟事,此皆言成軌則,
為世龜鏡。求諸歷代,往往而有。苟書之竹帛,持以不刊,則其文可與三代同風,
其事可與《五經》齊列。古猶今也,何遠近之有哉?
昔夫子修《春秋》,別是非,申黜陟,而賊臣逆子懼。凡今之為史而載文也,
苟能撥浮華,采貞實,亦可使夫雕蟲小技者,聞義而知徒矣。此乃禁淫之堤防,
持雅之管轄,凡為載削者,可不務乎?
若乃宣、僖善政,其美載於周詩;懷、襄不道,其惡存乎楚賦。讀者不以吉甫、
奚斯為諂,屈平、宋玉為謗者,何也?蓋不虛美,不隱惡故也。是則文之將史,
其流一焉,固可以方駕南、董,俱稱良直者矣。
爰洎中葉,文體大變,樹理者多以詭妄為本,飾辭者務以淫麗為宗。譬如女
工之有綺縠,音樂之有鄭、衛。蓋語曰:不作無益害有益。至如史氏所書,固當
以正為主。是以虞帝思理,夏後失御,《尚書》載其元首、禽荒之歌;鄭莊至孝,
晉獻不明,《春秋》錄其大隧、狐裘之什。其理讜而切,其文簡而要,足以懲惡
勸善,觀風察俗者矣。若馬卿之《子虛》、《上林》,揚雄之《甘泉》、《羽獵》,
班固《兩都》,馬融《廣成》,喻過其體,詞沒其義,繁華而失實,流宕而忘返,
無裨勸獎,有長奸詐,而前後《史》、《漢》皆書諸列傳,不其謬乎!
且漢代詞賦,雖雲虛矯,自余它文,大抵猶實。至於魏、晉已下,則訛謬雷
同。榷而論之,其失有五:一曰虛設,二曰厚顏,三曰假手,四曰自戾,五曰一
概。
何者?昔大道為公,以能而授,故堯咨爾舜,舜以命禹。自曹、馬已降,其
取之也則不然。若乃上出禪書,下陳讓表,其間勸進殷勤,敦諭重沓,跡實同於
莽、卓,言乃類於虞、夏。且始自納陛,迄於登壇。彤弓盧矢,新君膺九命之錫;
白馬侯服,舊主蒙三恪之禮。徒有其文,竟無其事。此所謂虛設也。
古者兩軍為敵,二國爭雄,自相稱述,言無所隱。何者?國之得喪,如日月
之蝕焉,非由飾辭矯說所能掩蔽也。逮於近古則不然。曹公嘆蜀主之英略,曰
“劉備吾儔”;周帝美齊宣之強盛,雲“高歡不死”。或移都以避其鋒,或斷冰
以防其渡。及其申誥誓,降移檄,便稱其智昏菽麥,識昧玄黃,列宅建都,若鷦
鷯之巢葦,臨戎賈勇,猶螳螂之拒轍。此所謂厚顏也。
古者國有詔命,皆人主所為,故漢光武時,第五倫為督鑄錢掾,見詔書而嘆
曰:“此聖主也,一見決矣。”至於近古則不然。凡有詔敕,皆責成群下,但使
朝多文士,國富辭人,肆其筆端,何事不錄。是以每發璽誥,下綸言,申惻隱之
渥恩,敘憂勤之至意。其君雖有反道敗德,唯頑與暴。觀其政令,則辛、癸不如;
讀其詔誥,則勛、華再出。此所謂假手也。
蓋天子無戲言,苟言之有失,則取尤天下。故漢光武謂龐萌“可以托六尺之
孤”,及聞其叛也,乃謝百官曰:諸君得無笑朕乎?是知褒貶之言,哲王所慎。
至於近古則不然。凡百具寮,王公卿士,始有褒崇,則謂其珪璋特達,善無可加;
旋有貶黜,則比諸斗筲下才,罪不容責。夫同為一士之行,同取一君之言,愚智
生於倏忽,是非變於俄頃,帝心不一,皇鑒無恆。此所胃自戾也。
夫國有否泰,世有污隆,作者形言,本無定準。故觀猗與之頌,而驗有殷方
興;睹《魚藻》之刺,而知宗周將殞。至於近代則不然。夫談主上之聖明,則君
盡三、五;述宰相之英偉,則人皆二八。國止方隅,而言併吞六合;福不盈{此目},
而稱感致百靈。雖人事屢改,而文理無易,故善之與惡,其說不殊,欲令觀者,
疇為準的?此所謂一概也。
於是考茲五失,以尋文義,雖事皆形似,而言必憑虛。夫鏤冰為璧,不可得
而用也;畫地為餅,不可得而食也。是以行之於世,則上下相蒙;傳之於後,則
示人不信。而世之作者,恆不之察,聚彼虛說,編而次之,創自起居,成於國史,
連章疏錄,一字無廢,非復史書,更成文集。
若乃歷選眾作,求其穢累,王沈、魚豢,是其甚焉;裴子野、何之元,抑其
次也。陳壽、乾寶,頗從簡約,猶時載浮訛,罔盡機要。唯王劭撰《齊》、《隋》
二史,其所取也,文皆詣實,理多可信,至於悠悠飾詞,皆不之取。此實得去邪
從正之理,捐華摭實之義也。
蓋山有木,工則度之。況舉世文章,豈無其選,但苦作者書之不讀耳。至如
詩有韋孟《諷諫》,賦有趙壹《嫉邪》,篇則賈誼《過秦》,論則班彪《王命》,
張華述箴於女史,張載題銘於劍閣,諸葛表主以出師,王昶書字以誡子,劉向、
谷永之上疏,晁錯、李固之對策,荀伯子之彈文,山巨源之啟事,此皆言成軌則,
為世龜鏡。求諸歷代,往往而有。苟書之竹帛,持以不刊,則其文可與三代同風,
其事可與《五經》齊列。古猶今也,何遠近之有哉?
昔夫子修《春秋》,別是非,申黜陟,而賊臣逆子懼。凡今之為史而載文也,
苟能撥浮華,采貞實,亦可使夫雕蟲小技者,聞義而知徒矣。此乃禁淫之堤防,
持雅之管轄,凡為載削者,可不務乎?
0
猜你喜歡
卷一二九 筆說〈計十九條〉
《歐陽修集》 【老氏說】 “前後之相隨”卷六十三
《蘇軾集》 ◎奏議十三首 【乞擢用林豫卷四十
《水經注》 ○漸江水 斤江水 江以南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
《舊唐書》 ○高崇文(子承簡) 伊慎 朱卷六 悔過第二十四(凡四章)
《貞觀政要》 貞觀二年,太宗謂房玄齡曰:“為人安娜_卡列寧娜(上)-第5部-16
《安娜·卡列尼娜》 當序 鼓
《樂府雜錄》 其聲坎坎然,其眾樂之節奏也。禰衡卷十四 本紀十四
《清史稿》 ◎高宗本紀五 四十一年春正卷二十六 記官署
《柳宗元集》 ○監祭使壁記(注具本篇。)卷十 處事之方(凡六十四條)
《近思錄》 伊川先生上疏曰:夫鍾,怒而擊之則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七十
《金史》 ◎逆臣 ○秉德(本名乙辛)卷一百三十四 歷代一
《朱子語類》 司馬遷才高,識亦高,但粗率。〔閎祖〕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第二十四
《元史》 ○察罕 察罕,西域板勒紇城卷六 為卞彬謝修卞忠貞墓啟
《六朝文絜》 臣彬啟:伏見詔書,並鄭義泰宣敕,第九十四回 宴海棠賈母賞花妖 失寶玉通靈知奇禍
《紅樓夢》 話說賴大帶了賈芹出來,一宿無話,卷四十三 蜀書十三
《裴注三國志》 ◎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 黃卷十二 帝紀第十二
《魏書》 ◎孝靜紀 孝靜皇帝,諱善見卷七 禮樂第二十九(凡十二章)
《貞觀政要》 太宗初即位,謂侍臣曰:“準《禮》卷六 謝趙王賚白羅袍袴啟
《六朝文絜》 某啟:垂賚白羅袍袴一具。卷三百十九 列傳一百六
《清史稿》 ○于敏中 和珅(弟和琳 蘇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