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十四(晉書) 列傳九

萇從簡,陳州人也。世以屠羊為業,力敵數人,善用槊。初事後唐莊宗為小
校,每遇攻城,召人為梯頭,從簡多應募焉,莊宗為其勇,擢領帳前親衛兼步軍
都指揮使。一日,莊宗領大軍與梁軍對陣,登高丘而坐,敵人有執大幟揚其武者,
莊宗指之謂左右曰:“猛士也。”從簡曰:“臣為大王取之。”莊宗慮其不捷,
不許。從簡退,乃潛領十數騎挺身而入,奪幟以歸,萬眾鼓譟,莊宗壯之,錫賚
甚厚。又嘗中箭而鏃入於骨,使醫工出之,以刃鑿骨,恐其痛也,良久未能搖動。
從簡嗔目謂曰:“何不沈鑿?”洎出之,左右無不惻然,從簡顏色自若,其勇壯
皆此類也。從簡所為多不法,莊宗以其戰鬥多捷,常屈法赦之。賜姓,名曰紹瓊。
後加竭誠匡國功臣,累官至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太保、景州刺史,歷洺州團練使。
及梁平,典蔡州。同光四年,授許州節度使,會莊宗晏駕,未及赴鎮而止。明宗
登極,例複本姓,歷麟、汝、汾、金四州刺史。(《北夢瑣言》云:明宗尤惡貪
貨,面戒汝州刺史萇從簡,為其貪暴。)應順初,舉軍伐鳳翔,從簡亦預其行,
會軍變,乃東還。道遇張廷蘊,為廷蘊所執,送於末帝。末帝數之曰:“人皆歸
我,爾何背我而去也?”從簡曰:“事主不敢二心,今日死生惟命。”末帝釋之。
清泰二年,授潁州團練使。高祖舉義,末帝將議親征,詔赴闕,充副招討使,隨
駕至孟津,除河陽節度使。及趙延壽軍敗,斷浮橋歸洛,留從簡守河陽。高祖自
北而至,從簡察軍情離散,遂渡河迎謁高祖。天福元年十二月,授許州節度使,
改賜推忠佐運保國功臣。二年秋,移鎮徐州。三年,加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
進封開國公,食邑至一千五百戶。受代歸闕,授左金吾衛上將軍
從簡性忌刻而多疑,歷州鎮凡十餘,所在豎棘於公署,才通人行,左右稍違
足而忤,即加鞭笞,或至殺害,其意不可測,吏人皆側行。其煩苛暴虐,為武臣
之最。六年秋,隨駕幸鄴都,遇疾請告,尋卒於鄉里,年六十五。贈太傅。
潘環,字楚奇,洛陽人也。父景厚,以環貴,授左監門上將軍致仕。環少以
負販為業,始事梁邢州節度使閻寶,為帳中親校。及莊宗定魏博,移兵攻邢,寶
遣環間道馳奏於梁,梁末帝用為左堅銳夾馬都虞候,累遷左雄威指揮使。時梁人
與莊宗對壘於河上,環每預戰,先登陷敵,金瘡遍體。(《玉堂閒話》云:潘環
常中流矢於面,骨銜其鏃,故負重傷。醫療至經年,其鏃自出,其瘡成漏,終身
不痊。)莊宗知其名,及平梁,命典禁軍。同光中,從明宗北御契丹,鄴軍之亂,
從明宗入洛。天成初,授棣州刺史。會定州王都反,朝廷攻之,以環為行營右廂
步軍都指揮使。賊平,改易州刺史、北面沿邊都部署,後移刺慶州。受代歸闕,
明宗召對,顧侍臣曰:“此人勇敢,少能偕者。”尋除宿州團練使。清泰中,移
耀州。天福中,預平范延光,授齊州防禦使。四年,升金州為節鎮,以環為節度
使,久之,入為左神武統軍。開運初,契丹入寇,王師北征,以環為北面行營步
軍左廂排陣使,預破契丹於陽城。軍回,授澶州節度使,累官至檢校太傅。三年,
罷鎮歸闕,俄受詔洛京巡檢。其年冬,契丹入汴,署劉晞為西京留守,環乞罷巡
警,閒居洛陽。遇河陽軍亂,晞出奔,未幾,蕃將高牟翰以兵援晞入於洛,慮環
有變,乃害之,盡取其家財。(《通鑑》云:晞疑環構其眾逐己,使牟翰殺之。)
漢高祖至京,贈太尉。
環歷六部兩鎮,所至以聚斂為務。在宿州時,有牙將因微過見怒,環紿言笞
之,牙校因托一尼嘗熟於環者,獻白金兩鋌。尼詣環白牙校餉釒敖腳兩枚,求免
其責,環曰:“釒敖本幾腳?”尼曰:“三腳。”環復曰:“今兩腳能成釒敖乎?”
尼則以三數致之,當時號環為“潘釒敖腳”。
方太,字伯宗,青州千乘人也。少隸本軍為小校,嘗戍登州,劫海客,事泄,
刺史淳于晏匿之,遇赦免。事定州節度使楊光遠,光遠領兵赴晉陽。本州軍亂,
太與馬萬、盧順密等擒之,使太縛送至闕。尋從杜重威破張從賓於汜水,以功除
趙州刺史。從楊光遠平范延光於鄴,移刺萊州,遷安州防禦使。從少帝幸澶州,
與契丹戰於戚城,中數創,改鳳州防禦使,行至中途,遷河陽留後,移邢州留後。
契丹入汴,偽命遙領洋州節度使,充洛京巡檢,與前洺州團練使李瓊俱至鄭州,
其屯駐兵士迫請太在城巡檢,以備外盜,號為“鄭王”。時有嵩山賊帥張遇,領
眾萬餘,於僧眾得梁朝故嗣密王朱乙,遂推為天子,取嵩山神冠冕之服以衣之。
張遇以其眾攻鄭州,太與李瓊擊之,賊眾敗走,瓊中流矢而死。太乃括率郡中財
物以賞軍士,因誘之欲同西去,其眾不從,太乃潛奔於洛陽。(《通鑑》云:戍
兵既失太,反譖太於契丹,雲脅我為亂。太遣子師朗自訴於契丹,契丹殺之。)
及劉晞南走許州,太殺晞牙校李暉,入河南府行留守事。既而嵩山賊帥張遇殺嗣
密王,傳首於太,懸於洛市。又有伊闕賊帥自稱天子,領眾萬餘,將入洛城,集
郊壇之上,太率兵數百人逆擊,破之,賊眾遂潰。(《通鑑考異》引實錄《方太
傳》云:劉禧走許田,復有潁陽妖巫,姓朱,號嗣密王,誓眾於洛南天壇,號萬
餘人。太帥部曲與朝士輩虛張旗幟,一舉而逐之,洛師遂安。)河陽武行德遣使
召太,詐言欲推之為帥,尋為行德所害。
何建,其先回鶻人也,代居雲、朔間。祖慶,父懷福,俱事後唐武皇為小校。
建少以謹厚隸於高祖帳下,以掌廄為役,及即位,累典禁軍,(《九國志》云:
重建初事晉祖為奉德馬軍都指揮使。)遙領歡、睦二郡。天福中,自曹州刺史遷
延州兵馬留後,尋正授旄鉞。(《九國志》云:延州節度使丁審琪can6*暴貪冒,蕃
部苦之。重建以所部兵攻其城,審琪遁去,晉祖即以重建權節度兵馬留後,下車
諭以威福,邊民安堵,就加彰武軍節度使。)數年之間,歷涇、鄧、貝、澶、孟
五鎮節度使,(《九國志》云:皆以廉儉簡易稱。)累官至檢校太傅。開運三年,
移鎮秦州。是冬,契丹入汴,其主遣人齎詔以賜建,建憤然謂將吏曰:“吾事石
氏二主,累擁戎旃,人臣之榮,亦已極矣。今日不能率兵赴難,豈可受制於契丹
乎!”即遣使齎表與其地送款於蜀,孟昶待之甚厚,偽加同平章事,依前秦州節
度使。(《九國志》云:時固鎮與鳳州未平,重建悉經略討平之。)歲余,移閬
州保寧軍節度使,(《九國志》云:昶大舉兵北伐,遣張虔釗出大散關,以重建
為招討使,由隴州路以進師,無功而還。)加偽官至中書令,後卒於蜀。
張廷蘊,字德樞,開封襄邑人也。祖立,贈驍衛將軍。父及,贈光祿大夫。
廷蘊少勇捷,始隸宣武軍為伍長,唐天復中,奔太原,武皇收於帳下為小校。及
莊宗救上黨,戰柏鄉,攻薊門,下邢、魏,皆從之。後戰於莘縣及胡柳陂,繼為
流矢所中,金瘡之痕,盈於面首。莊宗寵之,統御營黃甲軍,常在左右,累加檢
校兵部尚書、帳前步軍都虞候,充諸軍濠寨使。同光初,從明宗收汶陽,加檢校
尚書右僕射,充魏博三城巡檢使。時皇后劉氏在鄴,每縱其下擾人,廷蘊多斬之,
聞者壯焉。梁平,承詔入覲,改帳前都指揮使兼左右羽林都虞候。會潞州李繼韜
故將楊立嬰城叛,詔遣明宗為招討使,元行欽為都部署,廷蘊為前鋒。軍至上黨,
日已暝矣,憩軍方定,廷蘊首率勁兵百餘輩,逾洫坎城而上,守陴者不能御,尋
斬關延諸軍入焉。明宗、行欽達明而始至,其城已下,明宗甚慊之。軍還,改左
右羽林都指揮使,加檢校司空,行申州刺史。同光末,從皇子魏王繼岌伐蜀,授
行營中軍都指揮使。蜀平,明宗嗣位,遷懷州刺史,賜竭忠建策興後功臣,加檢
校司徒。旋移金州防禦使,加檢校太保,繼授潁州團練使、沿淮招安使。應順中,
轉隴州防禦使。清泰中,進封清河郡公。高祖即位,入為右龍武統軍,遷絳州防
御使。少帝嗣位,領左軍衛上將軍,加特進。開運三年冬,以老病求歸於宋城,
明年卒於家,時年六十九。
廷蘊所識不過數字,而性重文士。下汶陽日,首獲鄆帥戴思遠判官趙鳳,訊
之曰:“爾狀貌必儒人也,勿隱其情。”鳳具言之,尋引薦於明宗,明宗令送赴
行台,尋除鳳翰林學士。及鳳入相,頗與廷蘊相洽,數言於近臣安重誨,重誨亦
以廷蘊苦戰出於諸將之右,力保薦之。明宗以廷蘊取潞之日,不能讓功於己,故
恆蓄宿忿,至使廷蘊位竟不至方鎮,亦命矣夫!廷蘊歷七郡,家無餘積,年老耋
期,終於牖下,良可嘉也。
長子光被,歷通事舍人。
郭延魯,字德興,沁州綿上人也。父饒,後唐武皇時,以軍功嘗為本郡守,
凡九年,有遺愛焉。延魯少有勇,善用槊,莊宗以舊將之子,擢為保衛軍使,頻
戍塞下,捍契丹有功。及即位,賜協謀定亂功臣,加檢校兵部尚書、右神武都指
揮都知兵馬使。天成中,汴州朱守殷叛,延魯從車駕東幸,至其地,坎壘先登。
守殷平,以功授汴州步軍都指揮使,加檢校尚書左僕射。長興中,累加檢校司徒,
歷天雄軍北京馬步軍都校,遙領梧州刺史。清泰中,遷復州刺史,正俸之外,未
嘗斂貸,庶事就理,一郡賴焉。秩滿,百姓上章舉留,朝廷嘉之。高祖即位,遷
單州刺史,加檢校太保,賜輸誠奉義忠烈功臣。到任逾月,以疾卒於理所,時年
四十七。詔贈太傅。
郭金海,本突厥之族。少侍昭義節度使李嗣昭,常從征伐。金海好酒,所為
不法,自潞州過山東,入邢洺界為劫盜,嗣昭雖知之,然惜其拳勇,每優容之。
天祐中,累職至昭義親騎指揮使。同光二年,遷本道馬軍都指揮使。天成初,入
為捧聖指揮使。長興三年,改護聖都虞候。天福二年,從王師討范延光於魏州,
以功轉本軍都指揮使,領黃州刺史。高祖幸鄴,宣金海領部兵巡檢東京。其年十
一月,安從進謀犯闕,金海為襄州道行營先鋒都指揮使,與李建崇等同於唐州湖
陽遇從進軍萬餘人,金海以一旅之眾突擊,大敗之,策勛授檢校太保、商州刺史,
俄移慶州。秩滿歸闕,途中遇疾而卒,年六十一。(《洛陽縉紳舊聞記》:從進
與金海相遇於花山。金海蕃將,善用槍,時罕與敵,拳勇過人,喜戰鬥,欲立奇
功。兩陣相去數里。從進素管騎兵,金海久在麾下,從進亦待之素厚。乃躍馬引
數百騎乘高,去金海陣數百步,厲聲呼“郭金海”。金海獨鞭馬出於陣數十步,
免胄側身,高聲自稱曰“金海”。從進又前行數十步,勞之曰:“金海安否?我
素待爾厚,略不知恩,今日敢來共我相殺?”金海應聲答曰:“官家好看大王,
負大王甚事,大王今日反?金海舊事大王,乞與大王一箭地,大王回去,若不去,
吃取金海槍。”言訖,援槍鞭馬,疾趨其陣。從進懼,躍馬而進,師遂相接,大
為金海、焦繼勛摧敗。奏到,晉祖大喜,賞賜有差。從進自此喪氣,嬰城自固,
王師為連城重塹以守之。月余,王師攻城,城上矢下如雨,王師被傷者眾。是日,
金海為飛矢集身,扶傷歸營。明日,從進用計污金海,欲使朝廷疑之。以金瓶貯
酒,金合盛藥,以索懸之,城上呼“郭金海”。金海知之,力疾扶創而往。城上
勞金海曰:“大王知爾中箭創甚,賜爾金瓶金合酒與風藥。”金海目不知書,惟
利是貪,取瓶與合歸營,且不聞於元戎。元戎等疑之,乃馳驛奏。晉祖以花山之
功,不加罪。城下,就除金州團練,並其兵於他部。金海之任,居常悒悒不樂,
至於捐館。)
劉處讓,字德謙,滄州人也。祖信,累贈太子少保。父喻,累贈太子少師。
梁貞明初,張萬進帥兗州,處讓事之,為親校。萬進據城叛,梁遣大將劉鄩討之。
時唐莊宗屯軍於麻口渡,萬進密遣處讓乞師於莊宗,莊宗未即應之,乃于軍門截
耳曰:“主帥急難,使我告援,苟不得請,死亦何避。”莊宗義之,將舉兵渡河,
俄聞城陷乃止。因以墨制授處讓行台左驍衛將軍,俄改客省副使。梁平,加檢校
兵部尚書,累將命稱旨。天成初,轉檢校尚書右僕射,依前充職。歲余遷引進使。
長興三年,轉檢校司空、左威衛大將軍,其職如故。四年,西川孟知祥跋扈,不
通朝貢,朝廷方議懷柔,乃遣處讓為官告國信使,復命,轉檢校司徒。應順初,
授忻州刺史、檢校太保,充西北面都計度使,備北寇也。清泰二年,入為左驍衛
大將軍。三年夏,魏博屯將張令昭逐其帥以城叛,朝廷命范延光領兵討之,以處
讓為河北都轉運使。及高祖舉義於太原,處讓從至洛陽,乃授宣徽北院使。天福
二年,轉左監門衛上將軍,充宣徽南院使。范延光之據鄴也,高祖命宣武軍節度
使楊光遠領兵討之。時處讓奉詔與光遠同參議軍政,會張從賓作亂於河陽,處讓
自黎陽分兵討襲,從賓平,復與楊光遠同攻鄴城。四年冬,范延光將謀納款,尚
或遲留,處讓首入其城,以禍福諭之,延光乃降,以功加檢校太傅。先是,桑維
翰、李崧兼充樞密使,處讓以莊宗已來,樞密使罕有宰臣兼者,因萌心以覬其位。
及楊光遠討伐鄴城,軍機大事,高祖每命處讓宣達。時光遠恃軍權,多有越體論
奏,高祖依違而已,光遠慊之,頻與處讓宴語及之,處讓訴曰:“非聖旨也,皆
出維翰等意。”及楊光遠入朝,遂於高祖前面言執政之失,高祖知其故,不得已
乃罷維翰等,以處讓為樞密使。時處讓每有敷奏,高祖多不稱旨,會處讓丁繼母
憂,高祖因議罷樞密使,其本院庶事並委宰臣分判。處讓居喪期年,起復,授彰
德軍節度使、澶衛等州觀察處置等使。
處讓勤於公務,孜孜求理,馭吏民不至苛察,人甚便之。高祖幸鄴都,處讓
竭家財貢奉,至於薪炭膏沐之細,悉供億焉。六年,除右金吾衛上將軍,處讓自
以嘗經重任,又歷方鎮,謂其入朝必重要職,一旦除授金吾,有所不足。少帝即
位之初,處讓與宰臣言,有協翼之論,覃恩之際,又未擢用。一日至中書,宰臣
馮道、趙瑩、李崧、和凝在列,處讓因酒酣,歷詆諸相,道笑而不答。月余稱病。
八年,從駕歸汴,寄居於封禪寺,遇疾而卒,年六十三。贈太尉,再贈太師。
子保勛,仕皇朝,位至省郎。
李瓊,字隱光,滄州饒安人也。少籍本軍為騎士,莊宗平河朔,隸明宗麾下,
漸升為小校。同光二年,明宗受詔,以本部兵送糧入薊門,時高祖從行,至涿州
與敵相遇,高祖陷於圍中。瓊顧諸軍已退,密牽高祖鐵衣,指東而遁。至劉李河,
為敵所襲,瓊浮水先至南岸,高祖至河中,馬倒,順流而下,瓊以所執長矛援高
祖出之,又以所跨馬奉高祖,瓊徒步護之,奔十餘里,乃入涿州。高祖薦於明宗,
明宗賞之,尋超授軍職。同光末,明宗討趙在禮於鄴。鄴軍既變,明宗退至魏縣,
遣高祖以騎士三百疾趨汴州。時莊宗遣騎將西方鄴守其城,高祖憂之,使瓊以勁
兵突封丘門而入,高祖踵之,鄴尋歸命,浚郊遂定。及高祖領陝州,奏補雲騎指
揮使,俄改侍衛牙隊指揮使。長興中,從高祖討東川,至劍州,使瓊以部下兵破
賊軍數千,身中重創,軍還,改龍武指揮使。清泰中,屯雲州,累擒獲契丹人馬,
以功改右捧聖軍指揮使。唐末帝以瓊元事高祖,乃自塞下移授單州馬步軍副指揮
使。高祖即位,補護聖都指揮使,又念疇昔輟馬導護之力,前後所賜金帛甚厚,
但未升爵位,瓊亦鬱郁然。久之,領橫州刺史。五年,出典申州,微有政聲。少
帝嗣位,入為殿前散員都指揮使,遙領雷州,俄遷棣州刺史。遇楊光遠以青州叛,
自統本部兵攻其城,且以書誘瓊,瓊因拒之,以書上進,朝廷嘉之。開運二年,
改洺州團練使,累官至加檢校司空。三年,授護聖右廂都指揮使,領岳州團練使。
時洺州吏民列狀保留,朝廷不允。及杜重威降敵,改授瓊威州刺史。行及鄭州,
遇群盜攻郡,與方太御賊,中流矢而卒,年六十五。
高漢筠,字時英,齊州歷山人也。曾祖詣,嘗為是邑令,故家焉。漢筠少好
書傳,嘗詣長白山講肄,會唐末齊、魯交兵,梁氏方霸,乃擲筆謁焉,尋納于軍
門。未幾,出為衛州牙校。唐天祐中,莊宗入魏,分兵諭其屬郡,時漢筠以利病
說衛之牧守,俾送款於莊宗,以漢筠為功,尋移洺州都校。其後改常山為北京,
以漢筠為皇城使,加檢校兵部尚書、左驍衛將軍同正。明宗即位,除成德軍節度
副使,俄以荊門用軍,促詔漢筠移倅襄州,權知軍州事。長興中,歷曹、亳二州
刺史。秩滿,加檢校司徒,行左金吾衛大將軍。清泰末,高祖建義於河東,唐末
帝遣晉昌節度使張敬達率師圍太原,委漢筠巡撫其郡。及敬達遇害,節度副使田
承肇率部兵攻漢筠於府署,漢筠乃啟關延承肇,謂曰:“仆與子俱承朝寄,而相
迫何甚?”承肇曰:“我欲扶公為節度使。”澤筠曰:“老夫耄矣,不敢首為亂
階,死生系子籌之。”承肇目左右令前,諸軍投刃於地,曰:“高金吾累朝宿德,
不可枉殺。”承肇以眾意難拒,遂謝云:“與公戲耳!”漢筠促騎以還。高祖入
洛,飛詔征之,遇諸途,乃入覲,尋遷左驍衛大將軍、內客省使。天福三年正月,
遘疾,終東京之私第,時年六十六。
漢筠性寬厚,儀容偉如也。雖歷戎職,未嘗有非法之言出於口吻,多慕士大
夫所為,復以清白自負。在襄陽,有孽吏常課外獻白金二十鎰,漢筠曰:“非多
納枿泬,則刻削闤鋏,吾有正俸,此何用焉!”因戒其主者不復然,其白金皆以
狀上進,有詔嘉之。及蒞濟陰,部民安之,四邑飯僧凡有萬八千人。在亳州三年,
歲以己俸百千代納逋租,斯亦近代之良二千石也。
長子貞文,仕皇朝,為開封少尹,卒。
孫彥韜,字德光,汴州浚儀人也。少以勇力應募從軍。梁祖之兼領四鎮,擢
彥韜於行間,歷諸軍偏校。及唐莊宗與梁軍對壘於河上,彥韜知梁運將季,乃間
行渡河,北歸莊宗,莊宗嘉而納之,授親從右廂指揮使。及莊宗平梁,出為晉州
長步都校,加檢校兵部尚書。天成初,遷綿州刺史、檢校尚書左僕射。至郡逾年,
以考課見稱,就加檢校司空。長興、清泰中,歷密、沂、濮三州刺史,累官至檢
校太保,賜竭忠建策興復功臣。高祖即位,復授密州刺史,尋卒於任,年六十四。
彥韜出於軍旅,植性和厚,理綿州日,甚著綏懷之譽,故有賞典旌焉。在濮
陽,屬清泰末,群寇入郡,郡人大擾,彥韜率帳下百人,一呼破之,人皆感之。
但不能守廉養正,以終令譽。長興中,罷密州赴闕,苞苴甚厚。起甲第於洛陽,
逾月而成,華堂廣廡,亞王公之家,見者嗤之。故淹翔五郡,位不及廉察,抑有
由也。
王傅拯,吳江人也。父綰,偽虔州節度使。傅拯初事楊溥,為黑雲右廂都指
揮使,領本軍戍海州。唐長興元年,傅拯殺海州刺史陳宣,焚州城,以所部兵五
千人來歸。明宗喜而納之,授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徒、曹州刺史,尋移濮州。
清泰中,遷貝州防禦使,秩滿有代,會范延光叛,以兵要傅拯入魏城,疑而不用。
延光降,高祖授傅拯諸衛將軍,出為寧州刺史。境接蕃部,以前弊政滋章,民甚
苦之,傅拯自下車,除去弊政數十件,百姓便之。不數月,移刺虢州。離寧州日,
衙門聚數千人,折橋遮道以留之。及赴虢,治理清淨,蒸民愛戴如寧州焉。開運
中,歷武州刺史,受代歸洛,遇疾卒。傅拯家本多財,尤好賓客,及歷數郡,不
事生產,將即世,甚貧匱,物論惜之。
秘瓊,鎮州平山人也。父遇,以善射曆本軍偏校,累官至慶州刺史。瓊亦有
勇。清泰中,董溫琪為鎮州節度使,擢瓊為衙內指揮,倚以腹心。及溫琪陷蕃,
瓊乃害溫琪之家,載其屍,都以一坎瘞之。溫琪在任貪暴,積鏹巨萬,瓊悉輦之,
以藏其家,遂自稱留後。高祖即位,遣安重榮代之,授瓊齊州防禦使。時重榮與
蕃帥趙思溫同行,部曲甚眾,瓊不敢拒命,尋橐其奇貨,由鄴中以赴任。先是,
鄴帥范延光將謀叛,遣牙將范鄴持書構瓊,瓊領書不答。使者還,具達其事,延
光深忿之。及聞瓊過其境,密使精騎殺瓊於夏津,以滅其口,一行金寶侍伎,皆
為延光所有,由是延光異志益露焉。
李彥珣,邢州人也。少為郡之牙吏。唐天祐中,明宗鎮其地,彥珣素無檢節,
因洽於左右,明宗即位,以為通事舍人。嘗遣使東川,行至其境,其僕從為董璋
所收,彥珣竄還,以失敬故也。朝廷攻璋,詔授行營步軍都監。彥珣素不孝於父
母,在鄉絕其供饋,同列惡其鄙惡,旋出為外任。清泰中,遷河陽行軍司馬,遇
張從賓為亂,因朋助之,從賓敗,奔於魏州。范延光既叛,署為步軍都監,委以
守陴。招討使楊光遠以彥珣見用,欲撓延光而誘彥珣,乃遣人就邢台訪得其母,
令於城下以招之。彥珣識其母,發矢以斃之,見者傷之。及隨延光出降,授坊州
刺史。近臣以彥珣之惡逆奏於高祖,高祖曰:“赦命已行,不可改也。”遂令赴
郡,後不知其所終焉。(《歐陽史》云:彥珣後以坐贓誅。)
史臣曰:昔從簡從莊宗戰於河上,可謂勇矣,及其為末帝守於孟津,豈得為
忠乎?忠既無聞,勇何足貴!潘環、方太,雖鹹負雄乾,而俱歿亂世,蓋方略不
足以衛其身故也。何建舉秦、隴之封,附巴、邛之俗,守方之寄,其若是乎!其
余皆儋珪析爵之流也,亦可以垂名於是矣。秘瓊既覆董氏之族,旋為鄴帥所屠,
何報應之速也!惟彥珣忍射其親,殆非人類,晉祖宥之不戮,蓋失刑之甚也。
卷九十四(晉書)  列傳九_舊五代史原文_國學 史部0

猜你喜歡

卷九十四(晉書)  列傳九_舊五代史原文_國學 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