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十八 子部二十八

○雜家類二
△《bai6*虎通義》·四卷(通行本)
漢班固撰。《隋書·經籍志》載《bai6*虎通》六卷,不著撰人。《唐書·藝文
志》載《bai6*虎通義》六卷,始題班固之名。《崇文總目》載《bai6*虎通德論》十卷,
凡十四篇。陳振孫《書錄解題》亦作千卷,雲凡四十四門。今本為元大德中劉世
常所藏,凡四十四篇,與陳氏所言相符。知《崇文總目》所云十四篇者,乃傳寫
脫一四字耳。然僅分四卷,視諸志所載又不同。朱翌《猗覺寮雜記》稱,《荀子
注》引《bai6*虎通》天子之馬六句,今本無之。然則輾轉傳寫,或亦有所脫佚,翌
因是而指其偽撰,則非篤論也。據《後漢書》固本傳,稱天子會諸儒講論五經,
作《bai6*虎通德論》,令固撰集其事。而《楊終傳》稱,終言宣帝,博徵群儒,論
定五經於石渠閣。方今天下少事,學者得成其業,而章句之徒,破壞大體,宜如
石渠故事,永為世則,於是詔諸儒於bai6*虎觀論考同異焉。會終坐事系獄,博士趙
博,校書郎班固、賈逵等,以終深曉《春秋》,學多異聞,表請之,即日貰出。
《丁鴻傳》稱,肅宗詔鴻與廣平王羨及諸儒樓望、成封、桓郁、賈逵等論定五經
同異於北宮bai6*虎觀,使五官中郎將魏應主承制問難。侍中淳于恭奏上,帝親稱制
臨決。時張酺、召馴、李育皆得與於bai6*虎觀,蓋諸儒可考者十有餘人。其議奏統
名《bai6*虎通德論》,猶不名通義。《後漢書·儒林傳》序言,建國中,大會諸儒
於bai6*虎觀,考詳同異,連月乃罷。肅宗親臨稱制,如石渠故事,顧命史臣,著為
通義。唐章懷太子賢注,雲即《bai6*虎通義》。是足證固撰集後乃名其書曰《通義》、
《唐志》所載,蓋其本名。《崇文總目》稱《bai6*虎通德論》,失其實矣。《隋志》
刪去義字,蓋流俗省略,有此一名。故唐劉知幾《史通》序引《bai6*虎通》、《風
俗通》為說,實則遞相祖襲,忘其本始者也。書中徵引,六經傳記而外涉及緯識,
乃東漢習尚使然。又有王度記、三正記、別名記、親屬記,則禮之逸篇。方漢時
崇尚經學,鹹兢兢守其師承,古義舊聞,多存乎是,洵治經者所宜從事也。國朝
任啟運嘗舉正其闕,作《bai6*虎通擿訛》,見所自為制藝序中。今其書不傳,所糾
之當否,不可考矣。
△《獨斷》·二卷(通行本)
漢蔡邕撰。王應麟《玉海》謂是書間有顛錯,嘉祐中,余擇中更為次序,釋
以己說,故別本題《新定獨斷》。擇中之本今不傳。然今書中序歷代帝系末雲,
從高祖乙未至今,壬子歲三百一十年。壬子為靈帝建寧五年,而靈帝世系末行小
注乃有二十二年之事,又有獻帝之謚,則決非邕之本文,蓋後人亦有所竄亂也。
是書於禮制多信《禮記》,不從周官。若五等封爵,全與大司徒異,而各條解義
與鄭玄《禮注》合者甚多。其釋大祝一條,與康成《大祝注》字句全符,則其所
根據,當同出一書。又《續漢書》輿服志樊噲冠廣九寸,高七寸,前後出各四寸,
是書則謂高七寸,前出四寸,其詞小異。劉昭《輿服志注》,引《獨斷》曰,三
公、諸侯九旒,卿七旒,今本則作三公九,諸侯、卿七。建華冠注引《獨斷》曰,
其狀若婦人縷鹿。今本並無此文。又《初學記》引《獨斷》曰,乘輿之車皆副轄
者,施轄於外乃復設轄者也。與今本亦全異。此或諸家援引偶訛,或今本傳寫脫
誤,均未可知。然全書條理統貫,雖小有參錯,固不害其宏旨,究考證家之淵藪
也。
△《古今注》·三卷、附《中華古今注》·三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古今注》三卷,舊本題晉崔豹撰。《中華古今注》三卷,舊本題後唐太學
博士馬縞撰。豹書無序跋。縞書前有自序,稱昔崔豹《古今注》博識雖廣,殆有
闕文,洎乎黃初,莫之聞見。今添其注,以釋其義。然今互勘二書,自宋、齊以
後事二十九條外,其魏、晉以前之事,豹書惟草木一類及鳥獸類吐綬鳥一名功曹
七字為縞書所無,縞書惟服飾一類及開卷宮室一條、封部兵陳二條、馬<鼠勺>犬
二條為豹書所闕,其餘所載,並皆相同,不過次序稍有後先,字句偶有加減,縞
所謂增注釋義,絕無其事。又縞書中捲雲:棒,崔正熊注車輻也。使全襲豹語,
不應此條獨著豹名。考《太平御覽》所引書名,有豹書而無縞書,《文獻通考·
雜家類》又只有縞書而無豹書,知豹書久亡,縞書晚出,後人摭其中魏以前事贗
為豹作。又檢校《永樂大典》所載《蘇鶚演義》與二書相同者十之五六,則不特
豹書出於依託,即縞書亦不免於剿襲。特以相傳既久,姑存以備一家耳。考劉孝
標《世說注》,載豹字正能,晉惠帝時官至太傅。馬縞稱為正熊,二字相近,蓋
有一誤。新、舊五代史均有縞傳,載其明經及第,登拔萃科,仕梁為太常修撰,
累歷尚書郎,參知理院事,遷太常少卿。唐莊宗時為中書舍人,刑部侍郎,權判
太常卿。明宗時貶綏州司馬,復為太子賓客,遷戶部兵部侍郎,終於國子祭酒。
今本題唐太學博士,蓋據《書錄解題》。然稱為太學博士,實振孫之誤。至其時
代,則振孫亦稱後唐不專稱唐,實明人刊本以意改之也。
△《資暇集》·三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唐李匡乂撰。舊本或題李濟翁,蓋宋刻避太祖諱,故書其字,如唐修《晉書》,
稱石虎為石季龍。或作李乂,亦避諱刊除一字,如唐修《隋書》,稱韓擒虎為韓
擒,實一人也。《文獻通考》一入雜家,引《書錄解題》作李匡文;一入小說家,
引《讀書志》作李匡義,而字濟翁則同。《陸游集》有此書跋,亦作李匡文。王
楙《野客叢書》作李正文。然《讀書志》實作匡乂,諸書傳寫自誤耳。匡乂始末
未詳。書中稱再從叔翁汧公,知為李勉從孫。又稱宗人翰作《蒙求》,載蘇武、
鄭眾事云云,則晉翰林學士李翰之族,其人當在唐末。《唐書·藝文志》有李匡
文《兩漢至唐年紀》一卷,注曰昭宗時宗正少卿,蓋即匡乂。書中但自稱守南漳,
蓋所歷之官,非所終之官也。《讀書志》載是書有匡乂自序曰:世俗之談,類多
訛誤,雖有見聞,嘿不敢證。故著此書,上篇正誤,中篇談原,下篇本物。此本
前有虞山錢遵王氏藏書印,蓋也是園舊物。未題埭川顧氏家塾梓行。中間貞字、
徵字、完字皆闕筆,蓋南宋所刊。殷字亦尚闕筆,則猶刻於理宗以前,宣祖未祧
之時,較近本為善。然無自序,疑裝輯者佚之。書中亦不標三篇之目,其所說之
事,則皆與目應。疑自序乃隱括之詞,原未標目也。其書大抵考訂舊文。黃伯思
《東觀餘論》嘗駁其茶托一條,黃朝英《緗素雜記》嘗駁其儤直一條,胡仔
《苕溪漁隱叢話》嘗駁其藥欄一條,王楙《野客叢書》嘗駁其急急如律令一條。
今觀所辨,如千里不唾井事,雲本因南朝宋之計吏,不知《玉台新詠》舊本載曹
植代劉勛出妻王氏詩已有千里不唾井,況乃昔所奉句,則宋計吏之說為誤。又蜀
妓薛濤,見於唐人詩集者無不作濤,此書獨作薛陶,顯為訛字。又解龍鍾為龍所
踐處,亦涉穿鑿。又全書均考證之文,而穆寧啗熊白一條忽雜嘲謔雜事,於體例
尤為不倫。然如謂荀悅漢紀防將來之誤,角里直書祿里,足驗用字上加一拂別作
甪字之非。謂《論語》宰予晝寢作畫寢,乃梁武帝之說。傷人乎不問馬,不字斷
句,乃《經典釋文》之說,均不始於韓愈筆解。謂五臣注《文選》竊據李善之本,
謂韓愈諱辨誤以杜度為名,謂有母之人不可稱舅氏為渭陽,謂作《詩疏》之陸璣
名從玉傍,非士衡,謂萬幾字訛作機由漢王嘉封事,謂除授二字有分,以至座前
閣下之別,竹甲題簽、門杖之始,皆引證分明,足為典據,其中贊阝侯音鹺一條,
明焦竑作《筆乘》摭為異聞。不知屬沛國者音鹺,屬南陽者音贊。匡乂已引鄒氏
《史記注》駁讀鹺之非,竑殆未見此書也歟。
△《刊誤》·二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唐李涪撰。舊本前有結銜稱國子祭酒。郭忠恕《佩觿》引此書,亦稱李祭酒
涪。五代去唐末未遠,當得其真。而陸游《渭南集》有是書跋曰,王行瑜作亂,
宗正卿李涪盛陳其忠必悔過。及行瑜傳首京師,涪亦放死嶺南。疑即此人,未詳
孰是也。前有自序,稱撰成五十篇。此本惟四十九篇,蓋佚其一。其書皆考究典
故,引舊制以正唐末之失,又引古制以糾唐制之誤,多可以訂正禮文。下卷間及
雜事,如論僅、甥、旁、繆、廄、薦六字之訛,辨陸法言《切韻》之誤,解《論
語》不問馬之不非否音,校《左傳》繕完葺牆之完為宇字,以及駁李商隱孔子師
老聃,老聃師竺乾之妄,正賈耽《七曜歷》之繆,亦頗資博識。唐末文人,日趨
佻巧,而涪獨考證舊文,亦可謂學有根柢者矣。
△《蘇氏演義》·二卷(永樂大典本)
唐蘇鶚撰。鶚字德祥,武功人。宰相頲之族也。光啟中登進士第。仕履無考。
嘗撰《杜陽雜編》,世有傳本。此書久佚,今始據《永樂大典》所引裒輯成編。
雜編特小說家言,此書則於典制名物具有考證。書中所言,與世傳魏崔豹《古今
注》、馬縞《中華古今注》多相出入,已考證於《古今注》條下。然非《永樂大
典》幸而僅存,則豹書之偽猶可考見,縞書之剿襲竟無由證明。此固宜亟為表章,
以明真贗。況今所存諸條為二書所未刺取者,尚居強半。訓詁典核,皆資博識。
陳振孫《書錄解題》稱其考究書傳,訂正名物,辨證訛謬,可與李涪《刊誤》、
李濟翁《資暇集》、邱光庭《兼明書》並驅,良非溢美,尤不可不特錄存之,以
備參稽也。原書十卷。今掇拾放佚,所得僅此。古書亡失,愈遠愈稀,片羽吉光,
彌足珍貴。是固不以多寡論矣。
△《兼明書》·五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五代邱光庭撰。光庭,烏程人。官太學博士。陳振孫《書錄解題》稱光庭為
唐人,《續百川學海》及《匯秘笈》則題曰宋人。考書中世字皆作代,當為唐人。
然《羅隱集》有贈光庭詩,則當已入五代。其為唐諱,猶孟昶石經世民等字猶沿
舊制闕筆耳。是書皆考證之文。《宋史·藝文志》作十二卷,《書錄解題》作二
卷,此本五卷,疑後人所更定。首為諸書二十二條。次為周易五條,尚書四條,
毛詩十三條。次為春秋十條,禮記五條,論語十三條,孝經二條,爾雅三條。次
為文選二十二條。次為雜說十八條,字書十二條。其字書十二條中,恥字、鰥字、
明字、朴字四條有錄無書,系傳寫脫佚。起字一條,語不相屬,詳其大義,蓋說
起字者佚其下段,說朴字者佚其上段,傳寫誤合為一也。其中如諸書門,據《山
海經》鳳凰之文,《管子》、《韓詩外傳》封禪之記,謂作字不始於倉頡,不知
百氏雜說,不足為據。春秋門,譏劉知幾論春秋諸侯用夏正之非,不知《左傳》
記晉事,經傳皆差兩月,有用夏正之明徵。《論語》請車為槨一條,謂毀車為槨、
非賣車市槨,不知一車之材,毀之豈能為槨,殊不近事理。雜說門,七夕一條尤
杜撰。尚書門,論周康王當名鈄。《孝經》門,謂仲尼之尼當作,為古夷字。
春秋門,謂衛桓公當名兒,更臆斷無所依據。然如論《史記》誤以放勛、重華、
文命為堯、舜、禹名,毛萇誤以垤為螘冢,孔安國誤解菁茅,顏師古誤以鳲鳩
為白鷢,孔穎達誤以鴟鴞為巧婦,又誤以占書為龜策同釁,公羊穀梁誤以荊
人為貶詞,杜預誤以文馬為畫馬,趙匡誤以諸侯無兩觀,郭璞誤以竊脂為盜肉,
應劭誤以邱氏為出左邱明,皆引據辨駁,具有條理。所記社稷諸條,多得禮意,
駁五臣《文選注》諸條,亦皆精核。謂春秋之例,有褒而書者,有貶而書者,有
譏而書者,有非褒非貶非譏國之大事法合書者,尤為卓識。在唐人考證書中,與
顏師古《匡謬正俗》可以齊驅。蘇鶚之《演義》、李涪之《刊誤》、李匡乂之
《資暇集》,抑亦其次。封演《見聞記》頗雜瑣事,又其次矣。
△《近事會元》·五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宋李上交撰。上交,贊皇人。始末未詳。是書成於嘉祐元年。前有上交自序。
陳振孫《書錄解題》曰,《近事會元》五卷,李上交撰。自唐武德至周顯德,雜
事細務皆紀之。錢曾《讀書敏求記》曰:上交退寓鍾陵,尋近史及小說、雜記之
類凡五百事,厘為五卷,目曰《近事會元》。《唐史》所失記者,此多載焉。此
本末題萬曆壬牛元素齋錄副本,猶明人舊鈔,卷數與二家所記合。其紀事起訖年
月與振孫所言合,條數及自序之文亦與曾所言合,蓋即原本。惟振孫以為皆記雜
事細務。今觀其書,自一卷至三卷首載宮殿之制,次載輿服之制,次載官制、軍
制,其次亦皆六曹之掌故。四卷為樂曲,為州郡沿革。惟五卷頗載瑣聞,然如婦
人檐子、兜籠、線鞾、線鞋、親迎、舉樂、障車、公主事姑舅、公主賜謚、山
川岳瀆封號、國忌行香、上元點燈、散從親事官、處士謚先生、律格、赦書、投
匭、刑統、律令、死罪覆奏、斷獄禁樂、逐旬問罪人、表狀、書奏、制敕及始流
沙門島、始配衙前安置、始貶厓州諸條,亦皆有關於典制。大抵體例在崔豹《古
今注》、《高承事物紀原》之間,其中如《霓裳羽衣曲》考證,亦極精核,不可
徒以雜事細務目之。振孫殆未詳核其書,但見其標題列說如《雲仙雜記》、《清
異錄》之式,遂漫以為小說歟。
△《東觀餘論》·二卷(浙閩總督采進本)
宋黃伯思撰。伯思字長睿,號霄賓,又自號雲林子,昭武人。政和中官至秘
書郎。伯思歿時,年僅四十,而學問淹通。李綱志其墓,稱經史百家之書,天官
地理律歷卜筮之說,無不精詣。又好古文奇字,鐘鼎彝器款式體制,悉能了達辨
正。所著有《法帖刊誤》二卷,《古器說》四百二十六篇。紹興丁卯,其子訁乃
與其所著論辨題跋合而刊之,總名曰《東觀餘論》。然訁乃跋稱共十卷,今本僅
二卷,或後來傳寫所合併。所載古器亦不足四百二十六條,則疑訁乃於其未定之
說有所去取。較務矜繁富,不辨美惡,徒夸祖父之長,而適暴所短者,其識特高。
又《書錄解題》載伯思《博古圖說》十一卷,凡諸器五百二十七,印章四十五,
無古器說之名。又稱後來修《博古圖》多採用之,疑為官書既行之後,其名適同。
亦訁乃改題之,以避尊也。其書頗譏歐陽修不精考核,而樓鑰跋中乃摘書中史籀
書一條,異苑一條,王獻之璇題一條,勿勿一條,甘蔗帖一條,糾其疏漏。蓋考
證之學,本無盡藏,遞相掎摭,不能免也。要其精博,勝《集古錄》多矣。
△《靖康緗素雜記》·十卷(通行本)
宋黃朝英撰。晁公武《讀書志》曰:朝英,建州人。紹聖后舉子。又曰:所
記凡二百事。今本卷數與公武所記同,而只有九十事。程大昌《演繁露辨》其誤
引麥秋一條,此本無之。考王楙《野客叢書》,亦具載麥秋之說,稱《緗素雜記》,
知非大昌誤引。又《野客叢書》載其辨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序,誤以折露盤為青
龍九年一條,麻胡僅得二事一條,袁文《瓮牖閒評》載其辨穀陽一條,辨蘆菔一
條。此本亦無之,蓋明人妄有刪削,已非完書矣。袁文、王楙於此書頗有駁正,
然考證之學,大抵後密於前,不足為病。晁公武譏其為王安石之學,又譏其解詩
芍藥握椒為鄙褻,劉敞《七經小傳》亦摭此條為諧笑,雖不出姓字,殆亦指朝英。
今觀其書,頗引《新經義》及《字說》,而尊安石為舒王,解詩綠竹一條,於安
石之說尤委曲回護,誠為王氏之學者。然所說自芍藥握椒一條外,大抵多引據詳
明,皆有資考證,固非漫無根柢,徒為臆斷之談。敞本與安石異趣,公武又自以
元祐党家,世與新學相攻擊,故特摭其最謬一條,以相排抑耳。
△《猗覺寮雜記》·二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宋朱翌撰。翌字新仲,自號潛山居士,舒州人。政和中登進士第,南渡後官
中書舍人。此編上卷皆詩話,止於考證典據,而不評文字之工拙,下卷雜論文章
兼及史事。近時鮑氏知不足齋刻本,割其下卷六十八條移入上卷,以均篇頁,殊
失古人著書之意矣。前載與丞相洪适求序書一篇,鮑氏移之卷末,亦非其舊也。
適未及作序而卒,其弟邁始為序之。稱其窮經考古,上撢騷雅,旁弋史傳。劉
克莊《後村集》中亦極稱其考證之功。今觀其書,如杜甫已上人茅齋詩,天棘蔓
青絲句,據《本草》改為顛棘,未免穿鑿。蘇軾詩,宜蠶使爾繭如瓮句,事出
《列仙傳》,而引偽托之《述異記》。韓愈謝自然詩,實屬唐人,乃雲出《風俗
通》。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諸本皆作苦縣光和尚骨立,乃誤作骨力,引《南史》
張融事為證。鵲填河事見《顏氏家訓》及庾肩吾詩,又見白居易《六帖》,乃與
親家等字一概謂之俗說。(案:馬縞《中華古今注》亦以鵲填河為出俗說,然
《俗說》乃沈約所著書名,見《隋志》。)蘇轍詩傳仍存小序首一句,乃屢謂之
廢序。唐、虞自是國號,乃雲堯姓唐,舜姓虞。皆不免於疏舛。至於雷琴一條,
引元稹詩注,證為蜀匠。又賀若一條,引《唐書·王涯傳》,證為賀若夷。不知
段安節《樂府雜錄》稱,貞元中,成都雷生善鑿琴,其業精妙,天下無比,彈者
亦眾焉。在和中有賀若夷,尤能。後為待詔,對文宗彈一調,上嘉之,賜朱衣,
至今為賜緋調云云。固俱有明文,不須旁證,亦未為能究根柢。然其引據精鑿者,
不可殫數。在宋人說部中,不失為《容齋隨筆》之亞,宜邁序之相推重也。
△《能改齋漫錄》·十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宋吳曾撰。曾字虎臣,崇仁人。秦檜當國時,曾上所業得官。紹興癸酉,自
敕局改右承奉郎,主奉常簿,為玉牒檢討官。遷工部郎中,出知嚴州,致仕卒。
此書末有其子復跋,稱所記凡二千餘條,厘為十八卷。自元初以來,刊本久絕,
此本乃明人從秘閣抄出,原闕首尾二卷。焦竑家傳寫之本,遂以第二卷、第十七
卷各分為二,以足其數,實非完帙。又書中分事始、辨誤、事實、沿襲、地理、
議論、記詩、謹正、記事、記文、方物、樂府、神仙鬼怪共十三類。而諸家傳本,
或分卷各殊,或次序顛倒,或並為十五卷,或以第十一卷分作兩卷,而並第九卷
入第八卷內,或無謹正一類、而併入記事類中,或多類對一門、詼諧戲謔一門。
蓋輾轉繕錄,不免意為改竄,故參錯百出,莫知孰為原帙也。趙彥衛《雲麓漫抄》
又記秦檜卒後,曾不敢出其第十九卷。則當曰已無定本,無怪後來之紛紛矣。是
書考證頗詳,而當時殊為眾論所不滿。劉昌詩《蘆浦筆記》常摘其舛誤十一條,
又稱其比事門中(案:今本無比事之名。)多所漏略,舉史記八事以例其餘。趙
彥衛《雲麓漫抄》亦摘其中論佛法與天地並原一條,為所學之誣妄,並稱其詬訾
前賢不少。如詩人得句偶有相犯,即以為蹈襲,及恃記博,妄有穿鑿。周煇《清
波雜誌》則謂其記荊王元儼戲劇批判及宗室子好尚之僻諸事,有論其不應言者,
旋被旨毀版。盛如梓《恕齋叢談》。又載當日有知麻城縣鄭顯文者,遣其子之翰
赴御史台論曾事涉訕謗,有旨曾、顯文各降兩官。臣僚繳奏乃黜顯文,送其子汀
州編管。後京釒堂愛其書,始版行。與煇所記不同,未詳孰是。王士禎《池北偶
談》以為曾書多不滿王安石,顯文殆又襲黨人故智,今觀其書,以荀彧為漢之忠
臣,以馮道為大人,其是非甚為乖剌。又如孫仲鼇賀秦檜詩,曾惇上秦檜書事十
絕句,皆臚載無遺,是其黨附權奸,昭然可見。並其書遭人攻擊,蓋由於此,士
禎偶未詳考也。然曾記誦淵博,故援據極為賅洽,辨析亦多精核,當時雖惡其人,
而諸家考證之文,則不能不徵引其說,幾與洪邁《容齋隨筆》相埒。置其人品而
論其學問,棄其瑕類而取其英華,在南宋說部之中,要稱佳本,則亦未可竟廢矣。
△《雲谷雜記》·四卷(永樂大典本)
宋張淏撰。淏有《會稽續志》,已著錄。此書《書錄解題》、《宋史·
藝文志》皆不載,惟《文淵閣書目》載有一冊,其本久佚。今從《永樂大典》中
采撮得一百十條,別有徐邦憲《書帖》一首,及淏識語一則,乃當時冠於卷首
者。又有楊楫、章穎、葉適後序三篇,及淏自跋一篇,尚皆完整無闕。謹依類
排次,析為四卷,而取書帖序跋分載首末,以略還原本之舊。宋人說部紛繁,大
都摭拾瑣屑,侈談神怪。惟淏此書,專為考據之學。其大旨見自跋中。故其折
中精審,釐訂詳明,於諸家著述,皆能析其疑而糾其繆。如論蕙之非零陵香,而
駁邵博《聞見錄》之舛,論王羲之換鵝實有黃庭、道德二經,而斥蔡絛《西清詩
話》之非;引董德元言證蘇軾詩虎頭城之為虔州;引曾慥《百家詞》證虎兒為
米友仁字,而摘施宿、任淵二家所注之誤;其釐正是非,確有依據,頗足為稽古
之資,宜當時極重其書也。葉適後跋,以淏所論泊宅編花書名一條,義有未安,
別存商榷之語,淏並存諸卷中。即是一節,亦與一語異同,務伸已是,書函往
返,動溢萬言。訖於各尊所聞,各行所知者,意量之公私,相去遠矣。
△《西溪叢語》·三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宋姚寬撰。寬字令威,嵊縣人。父舜明,紹聖四年進士。南渡歷官戶部侍郎,
徽猷閣待制。寬以父任補官,仕至權尚書戶部員外郎,樞密院編修官。其書多考
證典籍之異同。如辨《文選·神女賦》玉字為王字之誤,辨劉攽論蕭何不為功曹
之誤,辨黃庭堅論徐浩詩瑰能字押奴來切之誤,辨歐陽修論張繼半夜鍾之誤,辨
王安石《詩經新義》彤管為簫笙之誤,皆極精審。至考《感甄賦》之始末,不辨
其非,謂陶潛詩中之田子春即《漢書·劉澤傳》之田生,謂杜甫詩中之黃衫少年
為霍小玉傳之黃衫客,又謂甫俊逸鮑參軍句為譏李白,皆失之穿鑿附會。注劉禹
錫詩翁仲字不知其不作於洛陽,注李白詩唾井字不知其出於《玉台新詠》。王宋
詩引秦嘉贈婦詩誤以第一首為徐淑作,引《詩品》誤改寶釵字,皆為疏舛。然大
致瑜多而瑕少,考證家之有根柢者也。葉適《水心集》有《西溪集跋》,其稱此
書以易肥遯為飛遯,以《孟子》不若是恝為不若是{介心}二條。又謂金海陵王南
侵時,寬推論太乙、熒惑行次,決其必敗,未幾果有瓜洲之事。又謂其著書二百
卷,古今同異,無不該括。又謂其《古樂府》流麗哀思,頗雜近體詩。長短皆絕
去尖巧,乃全造古律,加於作者一等。蓋亦一代博洽工文之士矣。
△《學林》·十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宋王觀國撰。觀國,長沙人。其事跡不見於《宋史》,《湖廣通志》亦未之
載。惟賈昌朝《群經音辨》載有觀國所作後序一篇,結銜稱左承務郎,知汀州寧
化縣,主管勸農公事,兼兵馬監押,末題紹興壬戌秋九月中澣,則南渡以後人
也。考晁公武、陳振孫兩家書目及《宋史·藝文志》是書俱未著錄,吳曾《能改
齋漫錄》、趙與旹《賓退錄》引之,均稱曰《學林新編》。而今所傳本,但
題《學林》,無新編二字。考袁文《瓮牖閒評》、王楙《野客叢書》亦只稱王觀
國《學林》,則當時已二名兼用矣。書中專以辨別字型、字義、字音為主。自六
經、史、漢旁及諸書,凡註疏箋釋之家,莫不臚列異同,考求得失,多前人之所
未發。《賓退錄》嘗摘其誤以不羹為羹頡,《瓮牖閒評》亦摘其議《資暇集》以
行李為行卷一百十八  子部二十八_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原文_國學 其它卷一百十八  子部二十八_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原文_國學 其它字無所根據,不知玉篇山部有此字,注釋甚詳。《能改
齋漫錄》又摘其謂《左傳》季氏介其雞當存高誘注以鎧著雞頭,不當作蒙雞之臆。
佛氏精舍江表傳載于吉事,是魏初已有之,觀國謂自晉始有者為誤。又孟子以言
餂之,觀國不取郭璞音義,而取玉篇音甜之說。京索之索,觀國以為當音山客
反,不知陸氏《釋文》及五臣之注、韓退之之詩皆音悉落反,固未嘗誤,亦頗為
他家所駁正。然考證之文,遞相掎摭,此疏彼密,利鈍互形,原不能毫無疵累。
論其大致,則引據詳洽,辨析精核者十之ba6*九。以視孫奕《示兒編》,殆為過之。
南宋諸儒,講考證者不過數家,若觀國者,亦可謂卓然特出矣。
△《容齋隨筆》·十六卷、《續筆》·十六卷、《三筆》·十六卷、《四筆》
·十六卷、《五筆》·十卷(內府藏本)
宋洪邁撰。邁字景盧,鄱陽人,皓之子。紹興十五年進士,歷官端明殿學士。
事跡具《宋史》本傳。其書先成《隨筆》十六卷,刻於婺州。淳熙間傳入禁中,
孝宗稱其有議論。邁因重編為《續筆》、《三筆》、《四筆》、《五筆》。《續
筆》有隆興三年自序。《三筆》有慶元二年自序。四筆有慶元三年自序。亦各十
六卷。而五筆止十卷,蓋未成而邁遂沒矣。其中自經史諸子百家以及醫卜星算之
屬,凡意有所得,即隨手劄記,辯證考據,頗為精確。如論《易》說卦寡發之為
宣發,論《豳風》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之文為農民出入之時,非指蟋蟀,皆於經義
有補。尤熟於宋代掌故,如以宋自翰林學士入相者非止向敏中一人,駁沈括《筆
談》之誤,又引國史《梁顥傳》證陳正敏《遯齋閒覽》所記八十二歲及第之說為
不實,皆極審核。惟自序稱作《一筆》首尾十八年,《二筆》十三年,《三筆》
五年,《四筆》不費一歲。蓋其晚年撰《夷堅志》,於此書不甚關意,草創促速,
未免少有牴牾。如謂劉昭注《後漢書》五十八卷,補志當在其中,而不知所注乃
司馬彪《續漢書志》,章懷太子以後《漢書》無志,移補其闕。又駁宣和《博古
圖》釋雲雷磬所引臧文仲以玉磬告糴之文,謂《左傳》並無其說,而不知出自
《國語》中,頗為失檢。又如史家本末及國小字型,皆無所發明,而綴為一條,
徒取速成,不復別擇。然其大致,自為精博。南宋說部,終當以此為首焉。前有
嘉定壬申何異序,明李瀚、馬元調先後刊行之。考《永樂大典》所載應俊合輯
《琴堂諭俗編》中。有引《容齋隨筆》所論服制一條。而今本無之。豈尚有所脫
佚歟?明人傳刻古書。無不竄亂脫漏者。此亦一證矣。
△《考古編》·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宋程大昌撰。大昌有《易原》,已著錄。是編乃雜論經義異同,及記傳謬誤,
多所訂證。其詩論十七篇,反覆推闡,大抵謂《詩》有南、雅、頌之名,無國風
之名。說極辨博,而究無解於《禮記》之所引,故終為後人駁詰。至正朔論謂周
人雖首子以命月,而占星命算修詞舉事仍用夏時。象刑論謂是刑官取其法懸之象
魏,而不取畫衣冠異章服之說。其持論雖頗新異,而旁引曲證,亦能有所依據。
他若以白居易《樂府》正韋述所記《唐六典》不曾行用之誤,以在張掖者乃鮮水
非令鮮水,駁章懷太子所注《後漢·段熲傳》之非,以《漢書》比景縣當從劉
昫《舊唐書》作北景,以荀子所稱子弓即仲弓非馯臂子弓。以琅琊台碑文證
秦以前已嘗刻石,皆典確明晰,非泛為徵摭。雖亞於《容齋隨筆》,要勝於鄭樵
輩之橫議也。
△《演繁露》·十六卷、《續演繁露》·六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宋程大昌撰。案紹興中《春秋繁露》初出,其本不完。大昌證以《通典》所
引劍之在左諸條,《太平御覽》所引禾實於野諸條,辨其為偽。因謂董仲舒原書
必句用一物以發己意,乃自為一編擬之,而名之以《演繁露》。後樓鑰參校諸家,
復得《繁露》原本,凡諸書所引者具在,譏大昌所見不廣,誤以仲舒為小說家。
其論良是。然大昌所演,雖非仲舒本意,而名物典故,考證詳明,實有資於國小。
所引諸書,用李匡乂《資暇集》引《通典》例,多注出某書某卷。倘有訛舛,易
於尋檢,亦可為援據之法。其書正編不分類,續編分制度、文類、詩事、談助四
門。中如衛士扈駕請道等子當為鼎子一條,岳珂愧郯錄引吳仁傑鹽石新論甲編,
謂魏典韋傳有等人之稱。洪翰林雲等人猶候人,蓋軍制如此,大昌所疑,未為詳
允。然書中似此偶疏者,不過一二條,其他實多精深明確,足為典據。周密《齊
東野語》雲,程文簡《演繁露》初成,高文虎嘗假觀之,稱其博贍。文虎子似孫,
時年尚少,因竊窺之。越日,程索回原書,似孫因出一帙曰《繁露詰》,其間多
文簡所未載,而辨證尤詳。今其書不傳,諸家亦不著於錄。考似孫所著《緯略》,
其精博未必勝於大昌,或傳聞者過,周密誤載之歟。
△《緯略》·十二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宋高似孫撰。似孫有《剡錄》,已著錄。似孫嘗輯《經略》、《史略》、
《子略》、《集略》、《騷略》及此書,今惟《子略》、《騷略》與此書存。陳
振孫《書錄解題》論其讀書以隱僻為博,其作文以怪澀為奇。然考證之學,正不
嫌其博。而是編所引,亦皆四庫所著錄,非馮贄之流,詭詞炫俗者比、固不得以
隱僻譏也。明沈士龍跋,又稱其愍騷、招隱、八風、圍棋、氍卷一百十八  子部二十八_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原文_國學 其它、礻馬牙之
類,全錄《藝文》、《初學》、《北堂》、《御覽》諸書,無所增輯。知宋世編
集,不復具存。摘用類書,誇示宏肆,是誠在所不免。周嬰《卮林》譏其誤引
《金樓子》,以劉休玄《水仙賦》為唐劉子玄,疏舛亦不能無。然其言篤實,無
所贗托,終出楊慎《丹鉛》諸錄之上,亦考古者所必資矣。
△《瓮牖閒評》·八卷(永樂大典本)
案《瓮牖閒評》,《宋史·藝文志》及晁公武、陳振孫諸家俱未著錄。惟李
燾《續通鑑長編考異》內間引其書,明代《文淵閣書目》亦有此書一部一冊,而
均未詳姓名時代。《永樂大典》散載入各韻中,亦不題撰人。今考袁燮《絜齋集》,
有所作其父墓表雲,先公諱文字質甫,四明鄞人。幼喜讀書,不汲汲於科名,而
惟務勤學。有雜著一編曰《瓮牖閒評》。《又燮集》載其曾祖知隨州,曾祖妣石
氏臂痛,其祖延醫修佛及其父諸軼事,皆與是編所紀相合,則為袁文所撰無疑也。
其書專以考訂為主,於經史皆有辨論,條析同異,多所發明,而音韻之學尤多精
審。凡偏旁點畫,反切訓詁,悉能剖別於毫釐疑似之間,其所載典故事實,亦首
尾完具,往往出他書所未備。雖徵引既繁,不無小誤,如謂《漢書》敘傳稱袁盎
為子絲,疑傳中字絲為脫文,不知敘傳以四言為句,故加子字以成文。如《史記
·項羽本紀》稱字羽,而自敘亦作子羽,是其例也。又謂古人日暮倚修竹,佳人
殊未來,所稱佳人乃賢人。考日暮倚修竹乃杜甫佳人詩,雲非婦人已謬。佳人殊
未來乃江淹擬休上人怨別詩,合為一篇,尤非。至於不知腹猶果然出《莊子》,
不知鼠姑為牡丹,不知屠蒯杜蒯乃聲之轉,如包胥之為勃蘇,亦均失之眉睫之前。
而大致該洽,實考據家之善本。惜其在宋世已罕流傳,迄明遂佚,藏書家至不能
舉其名。又文之子燮,孫甫,史皆有傳,而獨不及文,其行事亦幾不可考。今幸
從沉埋剝蝕之餘,復加釐訂,排比成編,使其姓名學問不致終沒於來世,亦可知
顯晦之自有其時矣。原書卷帙不可考。今所輯者尚四百餘則,條目頗為紛雜,謹
依類詮次,分為八卷。一卷論經,二卷論史,三卷論天文、地理、人事之類,四
卷專論國小,五卷論詩、詞、書、畫之類,六卷論飲食、衣服、器用、宮室之類,
七卷論釋、道、技術、物產之類,而以雜論因果怪異及自記之語終焉。
△《芥隱筆記》·一卷(通行本)
宋龔頤正撰。頤正字養正,處州遂昌人。本名敦頤,光宗受禪,改今名。為
國史院檢討官。其書名《芥隱筆記》者,考韓元吉《南澗甲乙稿》中有題芥隱一
詩,為頤正而作。蓋其書室之名,因以名其所著也。頤正考證博恰,具有根柢,
而舛謬處亦時有之。如韓愈馬上誰家白面郎詩誤以為杜甫詩,《公羊傳》孔父義
形於色誤以為《左傳》孔子語,王昌齡夢中喚作梨花雪詩誤以為王建,信乎考證
之難。然統合全編,則精核者居多,要不在沈括《筆談》、洪邁《隨筆》之下,
未可以卷帙多少為甲乙也。每條下多有注語,其中班固賓戲一條與正文不相應。
王安石草堂懷古一條明注異同。其王建一條注乃明駁之,似非頤正所自注,然出
自誰手則不可考矣。
△《蘆浦筆記》·十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宋劉昌詩撰。昌詩字興伯,江西清江人。第七卷仙卜一條,稱開禧乙丑竊太
常第,則寧宗元年登進士。書末有嘉定乙亥自跋,稱捐俸刻於六峰縣齋,則嘗為
縣令。但六峰不知為何地。前有嘉定癸酉自序,稱服役海陬,賣鹽外無職事,惟
繙書以自娛。凡先儒之訓傳,歷代之故實,文字之訛舛,地理之遷變,皆得溯
其源而尋其流。蓋其監華亭蘆瀝場鹽課時作,故以蘆浦為名也。書中草鞋大王一
條稱紹興癸丑余客淮南云云,癸丑為紹興三年,下距嘉定乙亥凡八十三年,計其
年且百餘歲,必無尚為縣令之理。即距開禧乙丑亦七十三年,計其年當過九旬,
更必無登第之理。考紹熙五年亦為癸丑,或傳寫訛舛,以熙為興歟?其書多糾吳
曾《能改齋漫錄》之失。其論泥軾、屏星、金根車、諸葛亮表脫句、孫叔敖碑舛
訛、歐陽修誤題《多心經》、杜甫詩錯簡,皆有特識。又張栻《愨齋銘》,本集
不載,黃庭堅詠藕詩,實胡藏之作,皆足以資考據。王士禎《池北偶談》尤稱其
記王復死節之事,可補《宋史》之闕,又稱其書流傳甚少。此本為丹陽賀氏所藏,
而綏安謝兆申所傳抄,則亦可寶之笈矣。惟塗山啟母一條,不能辨《淮南子》之
妄,而轉引後來誕語以實之,未免失之附會,是則文士好奇之弊也。
△《野客叢書》·三十卷、附《野老記聞》·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宋王楙撰。楙字勉夫,長洲人。養母不仕,惟杜門著述,當時稱為講書君。
是書皆考證典籍異同。前有慶元元年自序。又有嘉泰二年自記一條,稱此書自慶
元改元以來凡三筆矣,繼觀他書,間有暗合,不免有所竄易云云。蓋刻意自成一
家之言,故書中頗譏洪邁《容齋隨筆》不免蹈襲。然如和嶠千丈松一條,周顗阿
奴火攻一條,皆黃朝英《緗素雜記》之說。灰釘一條,自雲後見《藝苑雌黃》亦
引此辨,與余暗合,蓋刪除尚有未盡也。其間引據既繁,亦不免小有疏舛。如歐
陽修詩本義謂毛萇以前無以騶虞為獸者,楙引《六韜》以駁之。趙岐《孟子》題
詞謂孟子無字,楙引《孔叢子》以駁之。顏師古《漢書注》謂玉樹在甘泉,而楙
引《漢武故事》以駁之。傅奕《請正佛法表》謂佛漢明帝時入中國,楙引劉向
《列仙傳序》以駁之。杜甫詩“筆架沾窗雨”句本詠實景,而楙改沾為占,引
《開元天寶遺事》以證之,不知是皆晚出偽書,不足為據也。庾信《哀江南賦》
晉、鄭靡依,魯衛不睦句,本反用《左傳》語,而楙謂非其本義。黃庭堅詩注引
烏孫公主琵琶事,本出傅玄《琵琶賦序》,其石崇王明君詞乃因烏孫公主之例,
想其亦必如是,而楙轉據明君事以駁烏孫公主事。秦觀詞杜鵑聲里斜陽暮,楙辨
暮字不誤似矣,復謂當作斜陽曙,以避英宗廟諱而改,夫斜陽豈可雲曙耶?(案:
觀詞元作杜鵑聲里斜陽樹,宣和中歌者避英宗嫌名,改樹為暮,見項安《世家說》。)
張祐寧王之詩自屬追詠,而楙以為目擊。又以與祐詩年代不符,則造為祐身歷十
一朝,年一百二十餘歲之說。然則李商隱有九成宮詩,壽更永矣。他如茅盈見
《史記·秦本紀注》,而楙沿梁孫文韜碑以為漢人,譏其以廟諱為名。非《鶡冠
子》者柳宗元,而楙雲韓愈。作《盤中詩》者蘇伯玉妻,而楙以為傅玄。(案:
楙蓋據陳玉父《玉台新詠》誤本,然嚴羽《滄浪詩話》載《玉台新詠》原本甚明。)
買石得雲饒句本姚合武功縣詩,而楙以為王建。餘糧棲畝本《淮南子》語,而楙
以為始於左思。以{準十}作準始於呂忱《字林》,(案:《字林》已佚,此條見
郭忠恕佩觿所引。)而泛舉唐碑。皆千慮一失,不必曲為之諱。其餘則多考辨精
核,位置於《夢溪筆談》、《緗素雜記》、《容齋隨筆》之間,無愧色也。末附
《野老記聞》一卷,乃楙父所作,不著其名字,惟據楙題詞,知為其陳長方之弟
子所記。多元祐諸人遺事。而解《孟子》既入其苙尚沿晁氏《客語》之說。
蓋楙曾祖伯虎及與黃庭堅游,庭堅和王炳之惠玉版箋詩所謂王侯須若緣坡竹者是
也。(案:此事見書中髯奴條下。)楙父承家世餘聞,故所言如是耳。至楙以其
父之書附己書之末,蓋沿《山谷集》後附《伐檀集》例,於義均乖。然《伐檀集》
為後人所附,非庭堅之意,故分析著錄,以正其名。此書為楙所自附,非可諉過
於他人,故仍其舊第,以著其失,亦《春秋》褒貶,各探其本志之義也。書本三
十卷,見於自序。陳繼儒《秘笈》所刻僅十二卷。凡其精核之處,多遭刪削。今
仍以原本著錄。而繼儒謬本則不復存目,附糾其失於此焉。
△《考古質疑》·六卷(永樂大典本)
宋葉大慶撰。大慶《宋史》無傳。是書亦不見於《藝文志》,惟《永樂大典》
散見各韻中,又別載入寶慶丙戌葉武子、淳祐甲辰其子釋之序各一篇。據其文考
之,知大慶字榮甫,當時以詞賦知名,嘗官建州州學教授。其里貫則序文不具,
莫能詳也。其書上自六經諸史,下逮宋世著述諸名家,各為抉摘其疑義,考證詳
明,類多前人所未發。其有徵引古書及疏通互證之處,則各於本文之下用夾注以
明之,體例尤為詳悉,在南宋說部之中,可無愧淹通之目。昔程大昌作《考古編》,
號稱精審,大慶生於其後,復以為名,似隱然有接跡之意。今以兩書並較,實亦
未易低昂。乃大昌書流傳藝苑,獨此書沉晦不顯,幾至終湮,殆以名位不昌,故
世不見重耶?然蠹蝕凋殘逾數百載,卒能遭逢新地,得荷表章,亦其光氣之不可
掩也。謹采掇編綴,訂正舛訛,厘成六卷。雖其原目不傳,無由知其完闕,而已
佚僅存,要可謂吉光之片羽矣。
△《經外雜抄》·二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宋魏了翁撰。了翁有《周易要義》,已著錄。是編皆雜錄諸書,而略以己意
標識於下。多有不載全文而但書云云字者,又有如元子心規之類,一條而兩卷互
見者,蓋隨手記載,以備考證之用,本無意於著書,後人得其稿本,傳寫成帙也。
其中如摘錄古詩十九首及《素問》數條之類,頗無所取義,龜字元緒,桑字子明
之類,尤傷冗瑣。然如鄒淮所記星象之數,楊鼎臣《方圓相生圖》,吳沆《問對
錄》論明堂制度,任直翁《易心學先天環中圖》之類,頗足以資考證。又如論虞
仲房所編《說文五音譜》失李燾本意,論李燾《疑說文籀體》為呂忱竄入之非,
論像設始於招魂,論常元楷壅門為劣,論師不專在傳授,友不專在講習,精神氣
貌之間,自有相激發處,論陸贄識權字在伊川之前,論韓愈《上李實書》與順宗
《實錄》相矛盾,論保蜀碑徒知張大吳氏之功而不知傷中國之體,語皆中理。其
引古詩凜凜歲雲暮一首,次句作螻蛄多鳴悲,與宋本《玉台新詠》合,亦足證今
《文選》刊本之誤也。
△《古今考》·一卷、《續古今考》·三十七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古今考》一卷,宋魏了翁撰。《續古今考》三十七卷,元方回撰。回字萬
里,號虛谷,歙縣人。宋景定壬戌別省登第。官提領池陽茶鹽,遷知嚴州。入元
為建德路總管。了翁以古制多不可考,兩漢諸儒惟據叔孫通所定某物猶今之某物,
孔、賈諸疏則又謂去漢久遠,雖漢制亦不可考,乃即《漢書》本紀所載隨文辨證,
作《古今考》。前有自序一則。然其書未成,僅得二十條,又有錄無書者四條。
鹹淳丁卯,回得手稿於了翁之子,乃推衍其意,續成是編。並載了翁原書,而各
附論於條下,以鶴山先生曰,紫陽方氏曰別之。其無書四條,回亦補其劉媼夢與
神遇一條,並發例於下曰:鶴山原書有此題而文闕,今回以意補之,加紫陽方氏
曰五字。後此皆回所撰,不再書此五字。或引古於前,則復書之云云。案回之所
續,亦以《漢書》本文標目,而於歷代制度推類以盡。其餘如拔劍斬蛇條下則附
《廣劍考》,范增舉玉玦條下則附《玉佩考》,蓋特借《漢書》一物之名,推求
古制,而與史家本文則絕不相涉也。然了翁所考多在制度,回則以在宋之日獻媚
賈似道,似道勢敗又先劾之,既反覆陰狡,為世所譏。及宋亡之時,又身為太守,
舉城迎降於元,益為清議所不齒。老而無聊,乃倡講高帝紀寬仁愛人四字,牽引
程、朱以來諸儒論仁之語,至列目十有二篇,一字之義盈一卷,未免涉於支離。
然回人品心術雖不足道,而見聞尚屬賅洽,所考多有可取者,並了翁書錄之,亦
不以人廢之義也。
△《潁川語小》·二卷(永樂大典本)
案《潁川語小》,《宋史·藝文志》及諸家書目皆不著錄,其散見《永樂大
典》中者,惟題為陳叔方撰,而不著時代。書中稱呂祖謙為呂成公。考《宋史》
列傳,祖謙卒未得謚,至理宗時始追爵開封伯,賜謚曰成,則是書在理宗以後矣。
周密《癸辛雜識》載有叔方二事,稱其字曰節齊。宋無名氏《詩家鼎臠》載有節
齋陳昉叔方宮詞一首,在趙葵之後,王邁之前,《宋詩紀事》亦稱陳昉字叔方,
號節齋,溫州齊陽人,以父任入官,累除吏除尚書、端明殿學士,卒謚清惠。此
一陳叔方也。又倪瓚《清閟閣集》有與陳叔方書二首,鄭元祐《僑吳集》有元故
慎獨處士陳君墓志銘一首,稱吳有隱君子曰陳君叔方,其名曰植,為宋遺民寧極
先生陳深之子。此又一陳叔方也。是書無一字及元事,其宋之陳昉所撰歟?其考
究典籍異同,朝廷掌故,酷似洪邁《容齋隨筆》。其論文多辨別經史句法,又頗
似陳騤《文則》。其中疏舛之處,如謂履端為閏月之名,則未考《左傳疏》、
《史記注》。謂叵羅不知何器,則未考《北史》祖珽傅及李白、岑參詩。謂隻字
《毛詩》以外別無所出,則未考《楚詞》大招。謂釒宅尾訛為獺尾,由黃幡綽,
則未考王建詩及王得臣《麈史》。謂林逋詩郭索鉤輈用《本草》語,則未考揚子
《法言》及李群玉詩。較之王觀國《學林》、王應麟《困學紀聞》,皆為少遜。
然大致考據詳核,如辨女媧補天非鍊石,則取張湛之說。辨同姓不必同氏,則從
許慎之論。以及名稱字義沿訛襲謬而不知者,皆一一訂證,尤足以砭流俗之非。
較之志俳諧,述神怪者,有益多矣。裒而錄之,亦考證家之所取裁也。叔方舊本,
卷帙無徵,今即《永樂大典》所存者,略以類從,編為二卷。
△《賓退錄》·十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宋趙與旹撰。與旹字行之。(案:寶祐五年陳崇禮作是書序,稱其
字曰德行,與墓志銘不同,或有兩字,亦未可知,謹附識於此。)以《宋史·宗
室世系》考之,蓋太祖七世孫也。《宋史》無傳,《志乘》亦不載其名。惟趙孟
堅《彝齋文編》有從伯故麗水丞趙公墓銘曰,有宋通直趙君行之之墓,在安吉州
歸安縣鄉山之原。君以敏悟之資,秀出璇源。方弱冠,已薦取應舉。寧考登寶位,
補官右選,調筦庫之任,於婺、於泰於衢者三。又監御前軍器所,司行在草料場。
踸踔西階,逾三十年。未嘗一日忘科舉業也。故自丁卯迄乙卯,以鎖廳舉而試
者亦三。春闈率不偶,積階至忠翊。今上皇帝賚賜,予換文階。舊制,宗姓換階
視見服官品,忠翊則應得京秩。新制裁革,回視初薦,僅循從事丞處之麗水。君
平昔游際貴達,方將汲引,而君疾不可復起矣。年五十七,紹定四年十一月終。
上章告謝,尋通直命下,弗之覿也云云。其敘與時生平最詳。惟墓志銘之首稱其
子孟珤乞銘於某,以丙戌進士同登,則與旹當為理宗寶慶二年進士。而乃
稱其春闈不偶,殆與孟珤同登進士歟?(案:孟珤亦非丙戌進士,此文xia6*
代作二字,當為所代之人也。)是書前後皆有與旹題識。前題不署年月,稱
平生聞見所及,喜為客誦之,賓退或筆於牘,故命以《賓退錄》。後題稱閼逢涒
灘,蓋成於嘉定十七年甲申也。陳崇禮序稱其從慈湖先生問學,蓋楊簡之門人。
然書中惟論詩多涉迂謬,於吟詠之事茫然未解。至於考證經史,辨析典故,則精
核者十之六七,可為《夢溪筆談》及《容齋隨筆》之續。觀其於王建及花蕊夫人
宮詞前後再見,並自糾初考之未詳,知其刻意參稽,與年俱進。前乎是者,有鄭
康成之注《禮》注《詩》,後說不遷就前說。後乎是者,有閻若璩之《尚書古文
疏證》,後說能訂正前說。得失並存,愈見其所學之加密。蓋惟不自是,所以能
歸於是也。視宋人之務自回護,違心而爭勝負者,其識趣相去遠矣。
△《學齋佔畢》·四卷(通行本)
宋史繩祖撰。繩祖字慶長,眉山人。受業於魏了翁之門。了翁《鶴山集》中
有題史繩祖《孝經》一篇,即其人也。其仕履始末不甚可考。惟陽昉《字溪集》
末有其輓詩,結銜稱朝請大夫直煥章閣,主管成都府玉局觀,齊郡史繩祖,蓋奉
祠時作。所謂齊郡,其郡望也。是書皆考證經史疑義。其中如君子懷刑訓刑為型,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訓與為許,以凡事物之九數皆為乾元之九,以禹於周易直鼎卦,
以至解黃庭堅詩譏蘇軾之類,皆失之穿鑿。又如譏杜預注《左傳》誤稱逸書,而
不知古文之晚出;謂市井字出後漢《循吏傳》,而不知本出《國語》;謂雙聲詩
始姚合,而不知先有齊王融之類,皆疏於考據。然其他援據辨論,精確者為多,
亦孫奕《示兒編》之亞也。
△《鼠璞》·一卷(內府藏本)
宋戴埴撰。埴字仲培,桃源人。仕履無考。書中楮券源流一條,歷陳慶元,
開禧、嘉定之弊,知為南宋末人。故《書錄解題》著錄,而《讀書志》不著錄也。
是書皆考證經史疑義,及名物典故之異同,持論多為精審。其論麟趾為衰世之語,
過泥序文;論性惡曲解荀子,以為與孟子同功;論崖蜜字承惠洪之誤,不知《鬼
穀子》實無此文,雖不免小疵,然如論彭祖房中、太公陰謀、蘇軾非武王,立說
皆正大。其他辨正,如謂《詩序》絲衣篇引高子靈星之言,知有講師附益之類,
率皆確實有據,足裨後學。其曰《鼠璞》者,蓋取周人、宋人同名異物之義。
《文獻通考》列之小說家,失其倫矣。
△《朝野類要》·五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宋趙昇撰。昇字向晨,自署曰文昌。未詳何地,其始末亦不可考。是書作於
理宗端平三年,徵引當時朝廷故事,以類相從。一班朝,二典禮,三故事,四稱
謂,五舉業,六醫卜,七入仕,八職任,九法令,十政事,十一帥幕,十二降免,
十三憂難,十四餘紀,逐事又各標小目,而一一詳詮其說,體例近蔡邕《獨斷》。
宋至今五六百年,其一時吏牘之文,與縉紳沿習之語,多與今殊,如朝儀有把見、
科舉有混試之類,驟讀其文,殆不可曉。是書逐條解釋,開卷厘然,誠為有功於
考證。較之小說家流資嘲戲,侈神怪者,固迥殊矣。
△《困學紀聞》·二十卷(通行本)
宋王應麟撰。應麟有《周易鄭康成注》,已著錄。是編乃其劄記考證之文。
凡說經八卷,天道、地理、諸子二卷,考史六卷,評詩文三卷,雜識一卷。卷首
有自敘雲,幼承義方,晚遇艱屯炳燭之明,用志不分云云。蓋亦成於入元之後也。
應麟博洽多聞,在宋代罕其倫比。雖淵源亦出朱子,然書中辨正朱子語誤數條,
如《論語注》不捨晝夜舍字之音,《孟子注》曹交曹君之弟及謂《大戴禮》為鄭
康成注之類,皆考證是非,不相阿附,不肯如元胡炳文諸人堅持門戶,亦不至如
明楊慎、陳耀文、國朝毛奇齡諸人肆相攻擊。蓋學問既深,意氣自平,能知漢、
唐諸儒本本原原,具有根柢,未可妄詆以空言,又能知洛、閩諸儒亦非全無心得,
未可概視為弇陋。故能兼收並取,絕無黨同伐異之私。所考率切實可據,良有由
也。元時嘗有刻本,牟應龍、袁桷各為之序。卷端題語,尚鉤摹應麟手書。藏弆
之家,以為珍笈。此本乃國朝閻若璩何焯所校,各有評註,多足與應麟之說相發
明。今仍從刊本,附於各條之下,以相參證。若璩考證之功十倍於焯,然若璩不
薄視應麟,焯則動以詞科之學輕相詬厲。考應麟博極群書,著述至六百餘卷,焯
所聞見,恐未能望其津涯,未免輕於立論,是即不及若璩之一徵。以其拾遺補罅,
一知半解,亦或可采,故仍並存之,不加芟薙焉。
△《識遺》·十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宋羅璧撰。璧字子蒼,自號默耕,新安人。《宋史》無傳,不知其時代。據
書中前定一條,引陳摶寒在五更頭之識,稱第五庚申後又十五年而祚移,則其成
書在宋亡以後矣。觀其謂宋代文章多粹,自伊、洛發明孔、孟,便覺歐、蘇氣象
不長。又謂夫子之道至晦翁集大成,諸家經解自晦翁斷定,然後一出於正云云,
蓋傳朱子之學者也。其論養老之制,謂《禮記》袒而割牲、執醬而饋、執爵而酳
數語為委巷之談,排詆經文,殊無忌憚。謂公羊高、穀梁俶皆姓姜,亦屬杜撰。
謂班史原於劉歆,引葛洪《西京雜記》後序為證,不知洪序謂劉子駿有《漢書》
一百卷者,自漢、魏以來絕無是說,乃輕信偽書,尤為疏舛。然其他爬梳鉤索,
徵據舊文,尚頗可采,不獨錢曾《讀書敏求記》所舉孔子生卒年月一條為足資考
證也。在講學之家,猶可稱言有根柢矣。
△《坦齋通編》·一卷(永樂大典本)
不著撰人名氏。《說郛》題曰宋邢凱撰,亦不詳其爵里時代。所紀有淳熙中
見冷世光論姓氏事,在孝宗時,又有慶元間高秉文命題京釒堂攻中官王德謙二事,
及近見楊誠齋《易傳》語,則是書成於寧宗以後。又紀乾道辛卯王寧為武寧宰,
其家充里正,則武寧人也。其書多考證經史,略如程大昌《演繁露》、洪邁《容
齋隨筆》之體。如引思齊之詩,辨文母太任非太姒,引《說苑》證春秋矢魚,引
《世說》辨元龍百尺樓,引《漢書》證伏波之號,不可單稱,引《國語》證《列
子》西方聖人不指佛,引《明堂位鄭注》證《漢書》禿翁字,引朱買臣《張湯傳》
謂《漢書》自相矛盾,引《李吉甫傳》謂《唐書》前後舛異,引《前漢書》證豺
狼當道二語不始張綱埋輪,引鄒陽書證鷙鳥累百二語不始孔融薦禰衡,考訂皆為
精核。他如論術家擇日及五音配姓之非,論姚察置人事而委天數,論救荒當知戢
奸,論羅浮山飛來峰之妄,論漢高祖同罪異罰,論求長生,論毀淫祠,lun6*公儀休
怒織帛不可訓,持論皆為正大。至所論子雖齊聖,不先父食,不應坐顏回、曾參
於殿上,而列其父於廡下,宜別立一堂之說。後世建啟聖祠,竟從其議,尤可謂
知禮意矣。是書《宋志》及諸家書目皆不著錄。其原本卷帙不可考。今據散見
《永樂大典》者,逐韻掇拾,編為一卷。雖所存僅數十條,而可取者特多焉。
△《愛日齋叢抄》·五卷(永樂大典本)
案《愛日齋叢抄》散見《永樂大典》者共一百四十三條,俱不題撰人姓氏。
考諸家書目亦多未著錄,惟陶宗儀《說郛》第十七卷內載有此書二十二條,題為
宋葉某所撰,而不著其名。以《永樂大典》本參校,相合者十二條,其《說郛》
有而《永樂大典》脫去者十條。取以參補,實得一百五十三條。雖原書卷目已佚,
而裒輯排訂,尚可考見大略。觀其論先儒從祀一條,有鹹淳年號,知為宋末人所
作也。書中大旨,主於辨析名物,稽考典故。凡前人說部如趙德麟、王直方、蔡
絛、朱翌、洪邁、葉夢得、陸游、周必大、龔頤正、何薳、趙彥衛諸家之書,無
不博引繁稱,證核同異。其體例與張淏《雲谷雜記》、葉大慶《考古質疑》仿
佛相近,特其文筆拖沓,頗傷冗蔓,又援引多而斷制少,往往惝怳無歸,不能盡
出於精粹。然徵據既富,中間訂訛正舛,可采者亦多。如辨印書之起於唐末,
{準十}書作準之不始於宋,銅人之有四鑄,罘罳之有二義,婦人拜跪之變禮,百
官乘轎之初制,以至兩黃裳、三白石之類,於考證經史,頗有裨益。其論詩諸條,
尤抉摘深微,時能得古人之意,與胡仔魏慶之諸說足以互相發明,固有未可盡廢
者。謹掇拾編次,厘為五卷,間有節錄故事而不及論斷者,蓋《永樂大典》原本
脫佚,今無可參考,亦姑仍其舊錄之焉。
卷一百十八  子部二十八_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原文_國學 其它0

猜你喜歡

卷一百十八  子部二十八_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原文_國學 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