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四三 集古錄跋尾卷十

【唐王重榮德政碑〈中和四年〉】
右《王重榮德政碑》,歸仁澤撰,唐彥謙書。重榮當唐之末,再逐其帥,遂
據河中。雖破黃巢,平朱玫之叛,有功於一時,而阻兵召亂,為唐患者多矣。碑
文辭非工,而事實無可采,所以錄者,俾世知求名莫如自修,善譽不能掩惡也。
考重榮之碑,豈不欲垂美名於千載,而其惡終暴於後世者,毀譽善惡不可誣故也。
彥謙以詩知名,而詩鄙俚,字畫不甚工,皆非余所取也。治平元年清明前一日書。
【唐張將軍新廟記〈龍ji6*元年〉】
右《張將軍新廟記》,李巨川撰,唐彥謙書。張魯事,史傳詳矣,巨川文辭
匪工,所錄者彥謙書爾。彥謙書頗知名於世,故略存其筆跡也。
【唐花林宴別記】
右《花林宴別記》,唐竇常撰。花林寺在滁州全椒縣。余在滁陽,遣推官陳
詵以事至縣,見寺旁石澗岸土崩出石岩,隱隱有字,亟命模得之。
【唐潤州陀羅尼經幢】
右《陀羅尼經幢》,今在潤州寶墨亭中。唐雲陽野夫王奐之書,字畫頗為世
俗所重,故錄之以備廣采。
【唐王蕊詩〈沈傳師、李德裕唱和〉】
惠泉在今荊門軍。余貶夷陵,道荊門,裴回泉上,得二子之詩,佳其詞翰,
遂錄之。逮今蓋三十年矣。嘉祐八年十一月二十日書。
【唐人書楊公史傳記】
右《楊公史傳記》,文字訛缺。原作者之意,所以刻之金石者,欲為公不朽
計也。碑無年月,不知何時?然其字畫之法,乃唐人所書爾。今才幾時,而摩滅
若此,然則金石果能傳不朽邪?楊公之所以不朽者,果待金石之傳邪?凡物有形
必有終敝,自古聖賢之傳也,非皆托於物,固能無窮也。乃知為善之堅,堅於金
石也。嘉祐八年十一月二十日書。
【張龍公碑〈乾寧元年〉】
右《張龍公碑》,趙耕撰。雲“君諱路斯,潁上百社人也。隋初明經登第,
景龍中為宣城令。夫人關州石氏,生九子。公罷令歸,每夕出,自戌至醜歸,常
體冷且濕。石氏異而詢之,公曰:‘吾龍也。蓼人鄭祥遠亦龍也,騎白牛據吾池,
自謂鄭公池。吾屢與戰,未勝。明日取決,可令吾子挾弓矢射之,系鬛以青綃者
鄭也,絳綃者吾也。’子遂射中青綃,鄭怒東北去,投合肥西山死,今龍穴山是
也。由是公與九子俱復為龍,亦可謂怪矣”。余嘗以事至百社村,過其祠下,見
其林樹陰蔚,池水窈然,誠異物之所託。歲時禱雨,屢獲其應,汝陰人尤以為神
也。
【瘞鶴銘】
右《瘞鶴銘》,題雲“華陽真逸撰”,刻於焦山之足,常為江水所沒。好事
者伺水落時模而傳之,往往只得其數字,雲“鶴壽不知其幾”而已。世以其難得,
尤以為奇。惟余所得六百餘字,獨為多也。按《潤州圖經》以為王羲之書,字亦
奇特,然不類羲之筆法,而類顏魯公,不知何人書也。華陽真逸是顧況道號,今
不敢遂以為況者,碑無年月,不知何時。疑前後有人同斯號者也。
【黃庭經一〈永和十二年〉】
右《黃庭經》一篇,晉永和中刻石,世傳王羲之書。書雖可喜,而筆法非羲
之所為。《黃庭經》者,魏、晉時道士養生之書也。今《道藏》別有三十六章者,
名曰《內景》,而謂此一篇為《外景》,又分為上、中、下三部者,皆非也。蓋
《內景》者,乃此一篇之義疏爾。流俗又有一篇,名曰《中景》者,尤為繁雜,
鄙俚之所傳也。余嘗患世人不識其真,多以《內景》三十六章為本經,因取永和
刻石一篇為之註解。余非學異說者,哀世人之惑於繆妄爾。
【黃庭經二】
今《道藏》雖有三十六章,曰《黃庭內景》,而謂此一篇者為《外景》,又
有分為上、中、下三部者,流俗所行又別有《中景》者,皆非也。所謂《內景》
者,乃此經之義疏爾。《中景》一篇尤為繁雜,蓋妄人之所作也。此本晉永和中
刻石,文字時亦脫繆,然比今世俗所傳頗為精也。
【黃庭經三】
右《黃庭》別本,續得之京師書肆。不知此石刻在何處,其字畫頗類顏魯公,
甚可愛而不完,更俟求訪以足之。治平丁未閏月三日書。
【黃庭經四】
右《黃庭經》二篇,皆不著書人姓名。余初得後本,已愛其字不俗,遂錄之。
既而又得前本於殿中丞裴造。造,好古君子也,自言家藏此本數世矣,與其藏於
家,不若附見余之《集錄》,可以傳之不朽也。余因以舊本較其優劣而並存之,
使覽者得以自擇焉。世傳王羲之嘗寫《黃庭經》,此豈其遺法歟?治平元年十月
十三日致齋東閣書。
【遺教經】
右《遺教經》,相傳雲羲之書,偽也,蓋唐世寫經手所書。唐時佛書今在者,
大抵書體皆類此,第其精粗不同爾。近有得唐人所書經,題其一雲薛稷,一雲僧
行敦書者,皆與二人他所書不類,而與此頗同,即知寫經手所書也。然其字亦可
愛,故錄之,蓋今士大夫筆畫能仿佛乎此者鮮矣。
【小字道德經〈開元二十七年〉】
右小字八分《道德經》,不著書人名氏,亦不知其所自來。或雲在明州,其
石今亡矣。問今藏書之家,皆雲未嘗見也。其字畫精妙,見者多疑為明皇書,而
知非者,以其但題御注,而不雲御書也。
【唐人臨帖】
右唐人所臨諸家法帖一卷。其前數帖類真卿所書,蓋其筆畫精勁,他人未易
臻此。按《唐書》言褚無量嘗請以當時所藏奇書名畫命宰相以下跋尾,而玄宗不
許。此乃有宋璟等列名於後,又頗多訛繆,豈後人妄增加之也?然要為可玩,何
必窮較其真偽。今流俗所傳鍾、王遺蹟多不同,然時時各有所得,故雖小小轉寫
失真,不害為佳物。由是悉取前後所得諸家法帖,分入《集錄》,蓋以資博覽雲。
【小字法帖一】
右小字法帖者。近時有尚書郎潘師旦者,以官法帖私自摹刻於家,為別本以
行於世。余因分以為類,散入《集錄》諸帙,而程邈、衛夫人、鍾繇、王廙、宋
儋,皆以小字為一類於此。余嘗辨鍾繇《賀捷表》為非真,而此帖字畫筆法皆不
同。傳摹不能不失本體,以此真偽尤為難辨也。治平元年七月三十日書。
【小字法帖二】
近時有尚書郎潘師旦者,竊取官法帖中數十帖,別自刻石以遺人。而傳寫字
多轉失,然亦時有可佳者。因又擇其可錄者,分為十餘卷,以入集目,聊為一時
之玩爾。其小字尤精,故錄於此。
【十八家法帖】
右世傳十八帖者,實二十五帖,蓋書者十八家爾。而流俗又自有羲之十八帖,
然皆出於官法帖也。太宗皇帝時,嘗遣使者天下購募前賢真跡,集以為法帖十卷,
鏤板而藏之。每有大臣進登二府者,則賜以一本,其後不賜。或傳板本在御書院,
往時禁中火災,板被焚,遂不復賜。或雲板今在,但不賜爾。故人間尤以官法帖
為難得,此十八家者蓋官法帖之尤精者也。余得自薛公期,雲是家藏舊本,頗真。
今世人所有,皆轉相傳摹者也。
【雜法帖六】
向於薛十三處得法帖一部,闕其第一,久而始獲。
△一
南朝諸帝筆法雖不同,大率意思不遠,眇然都不復有豪氣,但清婉若可佳耳。
△二
學書不必憊精疲神於筆硯,多閱古人遺蹟,求其用意,所得宜多。
△三
羲、獻世以書自名,而筆法相去遠甚。父子之間不同如此,然皆有足喜也。
△四
吾有《集古錄》一千卷,晚又得此法帖,歸老之計足矣。寓心於此,其樂可
涯。嘉祐壬寅大雩攝事致齋閒題。
△五
古今事異,一時人語亦多不同,傳模之際,又多轉失,時有難識處,惟當以
意求之爾。嘉祐七年大饗明堂,致齋於中書東閣偶題。
△六
老年病目,不能讀書,又艱於執筆。惟此與《集古錄》可以把玩,而不欲屢
閱者,留為歸潁銷日之樂也。蓋物維不足,然後其樂無窮,使其力至於勞,則有
時而厭爾。然內樂猶有待於外物,則退之所謂“著山林與著城郭何異”,宜為有
道者所笑也。熙寧辛亥清心堂書。
【景福遺文】
余在夷陵時得之民家,見當時縣有驅使、官衙、直典,然雲“米不”者,莫
詳其語。嘉祐七年五月二十六日。
【浮槎寺八記詩】
右《浮槎寺八記詩》者,自雲雁門釋僧皎字廣明作。詩雖非工,而所載事跡
皆圖經所無,可以資博覽。浮槎山在今廬州慎縣,其上有泉,其味與無錫惠山水
相上下。而鴻漸《茶經》及張又新等《水記》皆不載。嘉祐中,李留後端願守廬
州,以其水遺余,因為之記其事。余甚愛山泉,而浮槎水特佳,頗怪前世遺而不
錄。及得僧皎記浮槎八事亦無之,乃知物之晦顯有時也。治平元年七月三十日書。
【福州永泰縣無名篆】
右在福州永泰縣觀音院後山上,世俗多傳以為仙篆。太常博士黃孝立,閩人
也,嘗為余言:“其山無名,上多頑石,無復鐫刻之跡,如人以手指畫泥而成文。
文隨圓石之形環布之,如車輪循環,莫知其首尾。”又言:“孝立嘗至廣州,見
南蕃人以夷法事天,日夕焚香,拜金書字,號為天篆者,正類此,然不能曉也。”
今人亦有以道家之言譯之者,曰“勤道守三一,中有不死術”,亦莫知其是非也。
【謝仙火】
右“謝仙火”字,在今岳州華容縣廢玉真宮柱上,倒書而刻之,不知何人書
也。傳雲大中祥符中,玉真宮為天火所焚,惟留一柱,有此字,好事者遂模於石。
慶曆中,衡山女子號何仙姑者,能絕粒輕身,人皆以為仙也。有以此字問之者,
輒曰:“謝仙者,雷部中鬼也。夫婦皆長三尺,其色如玉,掌行火於世間。”後
有聞其說者,於道藏中檢之,雲實有謝仙名字,主行火,而余說則無之。由是益
以仙姑為真仙矣。近見衡州奏云:仙姑死矣,都無神異。客有自衡來者,雲仙姑
晚年羸瘦,麵皮皺黑,第一衰媼也。向時蘇州有一丐者臥道中,相傳雲是得仙者
也。自天聖中,余已聞之,後二十餘年尚在。其人姓沈,舉世皆傳為“沈臥仙”,
雲臥而飲食不漏。州縣吏屢使人監守,或潛伺察之,皆實臥而不起,亦不漏,遂
相傳以為神。既而亦以病死。雖素信惑其事,喜為之稱說者,亦不雲死時有異也。
斯二人者,皆今世人以為仙者如此,故並載之。治平元年上元日書。
【周伯著碑】
右《周伯著碑》者,在今宿州,出於近歲。蓋官部春夫開汴渠,於泥沙中掘
得之。其文字古怪,而摩滅無首尾,了不可讀。伯著不知為何人?其僅可見者雲
“渤海君玄孫,季景長子也”。其事跡不可考,文辭莫曉,而字畫不工,徒以其
古怪而錄之。此誠好古之弊也。治平元年七月三十日書。
【裴夫人志〈天寶四年〉】
右《裴夫人志》,辭翰瀟灑,固多情思,惜乎不見其名氏。石在長安之萬年。
《矮槐文》亦佳,在亳州法相寺。二者皆後得,故續附於此。熙寧二年六月二十
有八日,青州山齋書。
【五代時人署字】
右五代時帝王將相等署字,合一卷。前人遺蹟往往因人家告身、莊宅券契,
故後世傳之猶在。此署字,乃北京人家好事者,類而摹傳之爾。
【楊凝式題名〈李西台詩附〉】
右楊凝式題名,並李西台詩附。自唐亡道喪,四海困於兵戎。及聖宋興,天
下復歸於治,蓋百有五十餘年。而五代之際有楊少師,建隆以後稱李西台,二人
者筆法不同,而書名皆為一時之絕,故並錄於此。
【徐鉉雙溪院記】
右《雙溪院記》,徐鉉書。鉉與其弟鍇皆能八分、小篆,而筆法頗少力,其
江南皆以文翰知名,號“二徐”,為學者所宗。蓋五代干戈之亂,儒學道喪,
而二君能自奮然為當時名臣。而中國既苦於兵,四方僣偽割裂,皆褊迫擾攘不暇,
獨江南粗有文物,而二君者優遊其間。及宋興,違命侯來朝,二徐得為王臣,中
朝人士皆傾慕其風采。蓋亦有以過人者,故特錄其書爾。若小篆,則與鉉同時有
王文秉者,其筆甚精勁,然其人無足稱也。治平元年上元日書。
【王文秉小篆千字文】
右小篆《千字文》者,江南人王文秉書。其後題雲“大唐庚申歲”者,建隆
元年也。偽唐李煜自周師取淮南,畫江為界以稱臣,遂削去年號,奉周正朔。然
世宗特許其稱帝,故文秉猶稱唐,而不書年號,直雲“庚申歲”也。文秉在江南,
篆書遠過徐鉉,而鉉以文學名重當時,文秉人罕知者,學者皆雲鉉筆雖未工而有
字學,一點一畫皆有法也。文秉所書,獨余《集錄》屢得之,此本得於太學楊南
仲。《紫陽石磬銘》者,張獻撰,亦文秉書也。
【王文秉紫陽石磬銘】
右《紫陽石磬銘》。余獨錄於此而不附他書者,文秉之書罕見於今也。小篆
自李陽冰後未見工者,文秉江南人,其字畫之精遠過徐鉉,而中朝之士不知文秉,
但稱徐常侍者,鉉以文章有重名於當時故也。“歲在辛酉”,晉天福六年,李昪
之升元五年也。五代干戈之際,士之藝有至於斯者,太平之世,學者可不勉哉!
【郭忠恕小字說文字源】
右小字《說文字源》,郭忠恕書。忠恕者,五代漢、周之際,為湘陰公從事。
及事皇朝,其事見《實錄》。頗奇怪世人但知其小篆,而不知其楷法尤精。然其
楷字亦不見刻石者,蓋惟有此耳,故尤可惜也。五代干戈之際,學校廢,是謂君
子道消之時,然猶有如忠恕者。國家為國百年,天下無事,儒學盛矣,獨於字書
忽廢,幾於中絕。今求如忠恕小楷不可得也,故余每與君謨嘆息於此也。石在徐
州。嘉祐八年十二月二十日書。
【郭忠恕書陰符經】
右《陰符經》,郭忠恕書。篆法自唐李陽冰後,未有臻於斯者。近時頗有學
者,曾未得其仿佛也。《實錄》言忠恕死時其怪,豈亦異人乎?其楷書尤精也。
嘉祐六年九月十五日,宴後歇泊假閒覽,因題。
【太清石闕題名】
余自至亳,始得悉閱太清之碑,其佳者皆已入余《集古錄》矣,乃知余之
《集錄》,所得多矣。惟兩石闕題名未有,今續錄於此,熙寧元年二月十九日書。
【太清東闕題名】
熙寧元年二月十八日,余率僚屬謁太清諸殿。裴回兩闕之下,周視八檜之異,
窺九井禹步之奇,酌其水以烹茶而歸。十九日書。
【錄目記〈歐陽棐〉】
〈此篇原本無,據他本補〉
《集古錄》既成之八年,家君命棐曰:“吾集錄前世埋沒闕落之文,獨取世
人無用之物而藏之者,豈徒出於嗜好之僻,而以為耳目之玩哉?其為所得亦已多
矣,故嘗序其說而刻之。又跋於諸卷之尾者,二百九十六篇,序所謂可與史傳正
其闕繆者,已粗備矣。若撮其大要,別為目錄,則吾未暇,然不可以闕而不備也”。
棐退而悉發千卷之藏而考之曰:嗚呼!可謂詳矣。蓋自文、武以來迄於五代,盛
衰得失,賢臣義士、奸雄賊亂之事,可以動人耳目者,至於釋氏、道家之言,莫
不皆有。然分散零落數千百年而後聚於此,則亦可謂難矣。其聚之既難,則其久
也,又遂將散而無傳,宜公之惜乎此也。於是各取其書撰之人,事跡之始終,所
立之時世,而著之為一十卷,以附於跋尾之後。夫事必簡而不煩,然後能傳於久
遠。今此千卷之書者,刻之金石,托之山崖,未嘗不為無窮之計也。然必待集錄
而後著者,豈非以其繁而難於盡傳哉。故著其大略而不道其詳者,公之志也。熙
寧二年二月記。
卷一四三  集古錄跋尾卷十_歐陽修集原文_國學 集部0

猜你喜歡

卷一四三  集古錄跋尾卷十_歐陽修集原文_國學 集部